作为天通东苑第一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苏静已经在这个近万人的大型社区工作了10年。疫情期间,她带领社区两委班子值守一线,白加黑连轴转;老旧小区地面坑洼,她协调多个单位实施“微改造微提升”项目,将1700平方米坑洼路面修复填平;社区空巢老人看病难,她统筹资源打造“日照夕2.0”服务项目,免费为老人上门义诊……这10年来,她的手机号码向居民公开、24小时开机,手机电量总是保持在50%以上,确保居民有事找她时能第一时间响应。
昌平区天通东苑第一社区有3000余户、近1万名居民,社区两委却只有11名干部。大型社区人口流动性强、小区内空间较小,管理工作难度很大。2020年初新冠疫情发生后,苏静带领社区党委一班人,始终坚守疫情防控一线。刚开始防护物资紧缺,大家都戴着普通医用外科口罩在卡口值守,但大家没有任何怨言,都在加班加点地工作。在社区防控物资不足的情况下,苏静和同事们仍然尽力为高龄老人等有困难人群筹集物资,为他们送去关爱。
扎根天通东苑第一社区10年,社区居民诉求是苏静最关心的事。社区建成20余年,出现了不少问题:道路坑洼,一下雨就积水,老人孩子出行隐患大;小区内一条鹅卵石路面年久失修,成为不少爱穿高跟鞋女士的“噩梦”……
为解决这些问题,苏静和社区两委班子去现场逐一查看,协商物业、燃气公司等多个单位实施了“微改造微提升”项目,将社区内近1700平方米的坑洼不平路面进行修复填平,还将两处墙面脏污的消防通道进行粉刷,更换3张破损的室外乒乓球台和6把便民座椅,为社区内3900多户居民出行提供便利。
社区内不少空巢老人子女不在身边,看病困难。为照顾这些老人,苏静统筹社区资源,与120中医院联合打造“日照夕2.0”服务项目,根据高龄老人的身体状况建立健康档案,每年四次为老人免费提供上门义诊和健康指导服务,切实为社区居民办实事、解难事。
10年间,苏静没有与家人度过一个除夕夜,她的手机号向社区居民公开,24小时开机,只要居民有诉求,苏静一定尽力解决。服务社区这些年,苏静不敢关机,电量一低她就心慌,生怕误事儿。以前,苏静的儿子不理解她为什么总是手机不离身。前不久,儿子跟她说:“妈妈,我终于知道你的手机为什么电量总是50%以上了。”
一位居民曾在凌晨4点给苏静打电话,投诉楼下汽车报警器一直在响。苏静让他找物业解决,这位居民却说,自己已经找过物业了,怕不管用,必须给苏静打个电话才踏实。
踏实,正是这位10年社区“老兵”为居民写下的答卷。“和居民沟通,我永远都是紧着他们的时间,不管是不是周末、假日,只要居民有需要,只要他们联系我,我就会尽力帮他们解决问题。”
对话
做社区工作要敢担当、肯奉献、能吃苦
北青报:基层工作比较繁琐,您认为该如何做好基层工作?
苏静:基层工作看似简单,但却连接着千家万户,每个居民回到家里都是社区的一员。社区工作事无巨细,无论是像疫情这样的突发事件,还是居民间的矛盾,都需要社区工作人员去调解、处理。我认为社区工作是一个平凡而不普通的岗位,需要敢担当、肯奉献、能吃苦,面对矛盾困难要能化解,对居民要有耐心、爱心,才能真正做好社区工作、服务社区居民。
北青报:工作中遇到过被误解、感到委屈的时刻吗?怎么化解?
苏静:之前疫情期间,有个小伙子不理解为什么外卖不能送到家里,在卡口情绪激动地指责我们。碰到这些事情,刚参加工作的社工们也会委屈地问我:为什么我们工作这么辛苦,还会有些居民不理解,对我们态度这么差?我也会给他们做工作、讲经验,帮助他们不断提高与居民沟通的能力,经过疫情期间服务社区的磨练,我觉得大家心理承受能力也变强大了,处理问题也更加得心应手了。
北青报:您怎么看待被评选为“北京榜样”等荣誉?
苏静:这些荣誉虽说是颁给我的,但并不代表我个人,这些荣誉属于我们每一名社区工作者,也属于每一位社区居民,如果没有社区工作人员的配合、居民的支持,我们是不可能干好工作的。在天通东苑第一社区,我们社区两委干部非常有凝聚力,干工作吃苦耐劳,社区近1万名居民也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我们才能把工作做好。
文/本报记者 张月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