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陈藩十五岁时,一天正在家中的院子里读书。他爸爸的一个老朋友薛琴来看他,看到陈藩读书的院子里杂草从生,污秽满地,根本不打扫。他就对陈藩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说你这个小孩子,怎么不把你的庭院整理干净,准备有宾客来访啊?陈藩当即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乎?说大丈夫,应该扫除天下,应该关心国家大事,干吗要我扫一个小房间啊?有什么用?

这个回答让薛琴很吃惊。一方面他知道自己这个故人之子胸怀天下,是一个有大志的人。但是,又发现故人之子不拘小节,没有养成重视小节,小事的习惯。所以他又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天下的事情比这个院子的事情复杂多了,你连这个院子都伺弄不好,你还说什么扫除天下?陈藩听了以后恍然大悟。从此以后,把自己的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自己读书的几案也擦得干干净净,养成了重视细节的好习惯,后来才成就了一番大业。

陈树藩轶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1)

只想着扫天下而不愿扫房间,也许说明一个人注重大节;先扫房间而后扫天下,也许说明一个人看重"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按理说,这没有严格的对错之分。但陈蕃听到客人的话,觉得有道理,便马上付诸行动,其善纳良言的涵养值得肯定。正因为如此,他才官至太傅,赢得了"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美誉。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家教素养,为人做事自然能彰显美德。

陈树藩轶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2)

家训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的道德规范和人格素养,一个人的为人之道关键就是取决与一个家庭的家训,从古到今,多少的伟人的家里没有家训呢?陈藩的家训,让它成为了一个世人景仰的人,他的父亲让他知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道理,陈藩也一直遵循着这句话来做人。也才有了后人传颂的 "不畏强御陈仲举"。

陈树藩轶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3)

俗话说,"从小看大,三岁知老"。少年时能纳言,权重时能犯上,被贬时能访杰出之人,好家风直接影响了陈蕃的成长。正是这样的好家风,才使得陈蕃被历史评论为师一个少有大志,为政清廉,刚正不阿,不畏强权,礼贤下榻的的忠义之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