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年前的书法作品(东阳七十年美术书法大展再现24位先贤作品)(1)

斯蒂芬·茨威格的名著《人类群星闪耀时》,用14个历史瞬间展现了14位人物的命运传奇。本月在东阳美术馆(卢甫圣美术馆)举行的东阳七十年美术书法大展中,专设的“先贤遗风”版块,则再现了东阳24位已逝书画家的翰墨丹青风采。斯人已去,笔墨犹存,一个时代的芳华亦因此凝固。

这些已逝的书画家都是东阳人,在艺苑享有一定的声誉,新中国成立以来曾在东阳长期生活。“我们以这种方式致敬先贤,也借此遗绪回望并梳理东阳新时代书画创作的源头。”此次大展策展人张扬明说,一个时代自有一个时代的笔墨,每位艺术家的心路历程都独一无二。笔墨背后的时代风云、思想变迁、情感起伏,更值得后人回味和思考。

晚清流绪,一贯淹雅

这种淹雅缘于传统的熏陶,也出自科举的培植。出生于1868年的陈大年生平雅爱书画,尤其喜爱以竹石入画,从金华府学幼级师范毕业后,曾得名家蒋莲僧指教,画学大成。他的竹石图现仍存于金华侍王府,常被误为郑板桥所作。此次展出的竹石图气势纵横,墨色淋漓,另有一种雄秀洒脱之气。他曾与施楚卿合作《竹石添雀图》,由他画竹石,施绘麻雀,作品在浙江省第二届美展中获奖。

生于1884年的施楚卿未受科举业,却有幸进入上海美专接受了近代美术理论濡养,得齐白石、潘天寿等大师亲炙。因此,他的松鹤图沿袭了传统题材与写意精神,同时融入了近代美术造型与色彩技法。丰子恺曾有画作《哥哥穿嫌短,弟弟穿嫌长,妈妈刀尺忙》,就是为施楚卿而作,画面上还有题跋:“与楚卿友相别十年矣,二十四年长相见杭州尚圃,娓娓话旧,共道生活之烦劳,相与太息,索画写此见赠之。子恺又记。”

施楚卿长达三十多年的美术教育生涯,也包含了在东阳任教的经历。此次展出的松鹤图就是他在千祥兴贤小学任教时所作。他在东阳中学时,与同为美术教师的施晓湘交往甚密。施晓湘擅画山水花鸟,尤以牡丹为胜,一幅《春到人间》舍却冗余,至简的两花三叶愈发显出牡丹重瓣造型的风华绝代。画面题跋“楚卿宗兄指正,作者题赠”,可见这是他为赠送施楚卿所作,更显宗谊情深。

十一年前的书法作品(东阳七十年美术书法大展再现24位先贤作品)(2)

舒国华书法作品

丰子恺与东阳多位书画名家交厚,其中就有生于1901年的舒国华。舒毕业于浙江政法学校,曾任多地公安局长,代理建德县长,一介“武夫”却喜书画爱收藏,书画双修,艺文双精,与丰子恺、黄宾虹、叶恭绰等人交情甚笃。20世纪50年代,他调任东阳县文化馆从事文物考古工作,把自己收藏的50余幅名家书画作品赠与文化馆,结果却在一次火灾中毁于一炬。此次展出的书法作品是市博物馆藏品,一首《沁园春·雪》烟云洇润,风神洒脱。

十一年前的书法作品(东阳七十年美术书法大展再现24位先贤作品)(3)

李春城作品《墨荷》

与舒国华生于同年的李春城也毕业于上海美专,20世纪60年代与舒国华、施晓湘并称“东阳画坛三老”。此次展出的长卷《墨荷》由义乌一位收藏家从拍卖会上购得,荷叶泼墨绘就,荷花双钩填色。大气磅礴之姿,邑内鲜有胜者。

民国时期的东阳艺坛,能书擅画、水准高超者不乏其人,颇能以“一览众山小,高唱大江东”形容。城东西河人、原东阳中学教师李祖纲手书的此联颇有民国书法家于右任之风,坊间传言这位出生于1903年的文人曾为于右任代笔。不管如何,清末民初的东阳中学堪为书画艺术的高地,此说确实无疑。

也有人甘做时间的“漏网之鱼”,游离于众人关注之外,以至于其生卒年份无从详悉。不知是什么样的因缘际会,让南马明德人张志林淡出东阳艺坛,长期居于黔地,却在这闭塞西南之隅练就了岭南画派绝技,且得徐悲鸿等名家青睐。1975年,“全国山河一片红”渐成强弩末势,他的《映遍山河万里红》却横空出世,杜鹃花尽情绽放,花叶层叠,浓香引来蜜蜂。倒C形构图呈现累累垂垂之势,用色之精巧,笔触之生动,令人深感“沧海遗珠”。

民国风流,才情纵横

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的民国时期,文化界依然大师如云。也许是巧合,除了出生于1938年的杜承茂,一大批书画家都赶在1937年前来到人间,于外敌入侵前接受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极少数幸运儿还因西风东渐而接受了西方美术教育。报业巨擘邵飘萍所出的紫溪邵氏于此际一门风雅,其侄子邵逸轩长居北平,曾任北平艺专(央美前身)教授,画界各科无所不能。其子邵少逸拜齐白石为师,工花鸟,所用印章也多为齐白石所刻。条幅《秋色》以大写意笔法绘就一架葫芦,金黄的葫芦和萎黄的叶片已是秋光满目,翩翩徘徊的红蜻蜓以羽翼振动带来秋声。“东阳”“邵少逸”两枚印章,章法布白一洗俗尘,颇为文雅。邵逸轩堂妹邵一萍,曾任湖南省美协主席,擅花鸟,作品清新脱俗,艺高声远。

黄宾虹平生对行外之人罕有服膺,却多次称誉东阳亭塘塘里人王祝祺“诗书画三绝”。王祝祺曾任《正报》编辑,后任浙江省文史馆馆员,精研汉字音形义,却又擅长书画,1931年浙江省博物馆举办全国画展,他以《墨竹图》拔得魁首。此次现世的《济公图》是其为数不多的人物写意画作,人物神态跃然生动,所题诗句笔力老辣。

清末民初画水画溪村有画家郑容,擅绘人像,曾指导陈大年绘事。后有王之英擅雕塑、绘画,曾任北平艺专校长,晚年主攻书法,人书俱老。1918年,王江风出生于画溪,他一生辗转从教于多地,擅长写意花鸟,与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等人交厚并获赠画作。一幅《梅雀图》,梅树够老,雀却不寒,生动之姿历历可见,叽喳之声似可耳闻。

20世纪20年代生人,六七十年代正是书画功力精深的黄金时期,蔡宅人蔡桂堂曾任教北麓中学,其画作《蒲塘清趣》墨绿叶丛中白荷、白鹭皎皎不染,笔墨清雅。当时,不少书画家开始探索用传统技法表现当代题材。吴汉的《泉韵》、吴力城的《深谷粮仓》、何裕秀的《东白高山第一峰》、樊江书的《漓江春》以及金品高的《采石矶》等,都在坚守传统的同时,融入了近代生活印记。闲居乡间的李花白,为画作墨菊图命名《倚声》,太湖石前斜逸而出的花枝,高傲孤洁,似为他的心声。一介乡村画师,其画作却被珍藏于天安门城楼、金华八咏楼,也是令人刮目相看。

刻事精绝,别开生面

东阳是世界木雕之都,雕镂之艺向来精绝。在此次大展中或可溯源一二与之关联的艺事。

篆刻是从雕刻转型而来,兼有美术与书法之长的艺术。出生于1920年的楼绛云毕业于金华师范,传统文化功底深厚,擅长文史、戏曲、书画,尤精篆刻,市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应旦红是其外甥,曾获其数枚印章。此次,应旦红将其篆刻作品集于一幅送展,亦是对这段情感的回顾。在楼绛云之后,有横店人吴桂馥亦擅金石篆刻,一生从教,其篆刻艺术朗润秀丽。

与东阳木雕关联最为紧密的艺事,当属版画。20世纪60年代,东阳版画盛行一时,享誉全国。现身展览的《东阳木刻小辑》编印于1963年,从封面、内页到封底,所有文字和图片都是手工印制,全为版画“原作”。次年编印的《东阳群众木刻》延续此风,封面题字是舒国华手迹,由任龙魁木刻后制版刷。

十一年前的书法作品(东阳七十年美术书法大展再现24位先贤作品)(4)

杜荣尧版画作品《雪》

20世纪60年代的东阳美术家几乎都擅画能雕,而把东阳版画艺术推到高峰者当数杜荣尧。他的作品《海上风景》曾被周恩来总理赠与印尼总统,收藏在总统府画廊内。此次展出的《雪》就是他的版画代表作,画面左下角有组几乎被人忽视的数字“9、50”。张扬明说,这是恩师杜荣尧去世前赠与他的礼物,“这组数字意为此画版共印刷了50幅,这是第9幅,也算是绝版了!”1992年,杜荣尧获浙江省版画创作突出贡献奖,1996年又获全国鲁迅版画奖。

遗憾的是,这一在全国艺坛上曾占据重要地位的艺术品种,如今在东阳几近绝迹。唏嘘之余,不禁对当时以刀代笔、以木为缣的老一辈艺术家们肃然起敬。

艺术若随时代,风华永不谢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