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结婚

选择中式婚礼。

这不,澛港新镇的康康和婷婷

在婚礼上就回归传统,

举办了一场中式婚礼。

热闹的民族婚礼(芜湖街头的这个中式婚礼真热闹)(1)

近日,锣鼓队敲着锣打着鼓,

轿夫们抬着花轿,

新郎康康穿着大红礼服迎娶新娘婷婷。

热闹的民族婚礼(芜湖街头的这个中式婚礼真热闹)(2)

新郎康康告诉记者,

他和婷婷家住得很近,

相隔几百米,开车接亲太近,

也不够热闹,跟媳妇商量着,

来一场中式婚礼,

既接地气又新颖,亲戚、

朋友、邻居一齐上阵,

让整个小区热闹了一上午。

“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

热闹的民族婚礼(芜湖街头的这个中式婚礼真热闹)(3)

也许你已经参加过很多婚礼,

但你看过不同时期

芜湖人的结婚证吗?

1

从“一页”到“一本”

1959年

镜湖区档案馆现存的档案中,最早的是1959年的结婚证。证书形似“奖状”,中间写有“结婚证”三个大字,其下是一行小字:“某某(女方姓名)、某某(男方姓名)自愿结婚,经审查合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关于结婚的规定,发给此证。”字体的周边,簇拥着国旗、五角星、稻穗、鲜花、白鸽,下方是一个醒目的“囍”。整张结婚证看起来简单,但不失喜庆,发证机关为“安徽省芜湖市人民委员会”。

热闹的民族婚礼(芜湖街头的这个中式婚礼真热闹)(4)

1962年

到了1962年,结婚证仍是一张纸,只是从横幅变成了竖幅,底色从米色变成了绿色,边框除了鲜花与国旗,还加上了蜜桃、玉米等,证书还印有“互敬互爱”的底字;

热闹的民族婚礼(芜湖街头的这个中式婚礼真热闹)(5)

1972年

到了1972年,结婚证已从“奖状”缩成“巴掌大”、可折叠的两页薄纸,封面是红底镏金的字体“结婚证”,背面印有“勤俭建国,勤俭持家”,证书的里页不仅有男女双方的信息,还附有毛主席语录。

热闹的民族婚礼(芜湖街头的这个中式婚礼真热闹)(6)

1980年

到了上世纪80年代,结婚证基本已经是我们现在所称的“红色小本本”,并标注了明确的“发证机关”,所盖的章已经变为登记人所在区的登记专用章,而不同区的结婚证又有差异。

1980年镜湖区、马塘区的结婚证上,附有一段关于计划生育的字体:“人类在生育上完全无政府主义是不行的,也要有计划生育。”

热闹的民族婚礼(芜湖街头的这个中式婚礼真热闹)(7)

1983年新芜区的结婚证上,红色的牡丹花灿然盛放,与右上角的荷花相得益彰,一派清新淡雅的图像。到了1984年,当时芜湖新芜区的结婚证显示,该证已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制”。

热闹的民族婚礼(芜湖街头的这个中式婚礼真热闹)(8)

90年代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结婚证更加统一,上面不仅盖有所在辖区民政局的章印,还有安徽省民政厅婚姻登记专用章,结婚证统一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监制”。

热闹的民族婚礼(芜湖街头的这个中式婚礼真热闹)(9)

2

新证自2004年启用

现在新人们领取的结婚证是2004年启用的新式结婚证,其式样由民政部统一制定,封面呈枣红色,颜色和规格相较之前都做了改变,并增加了证书的高科技含量。

就是这“巴掌大”的红本本,讲述了芜湖人的“纸短情长”。“每对结婚证背后,其实都是一个故事。”镜湖区档案馆的工作人员说。对于每对刚领证的新人而言,结婚证不仅仅是法律文书,更多意味着新生活的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