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结束了!咱们也该说一说天气了!

“天有不测风云”一句话说出了天气的无常变化。春雷夏雨秋霜冬雪,这些自然界的变化令人匪夷所思,而在“汉字王国”里它们的变化则更加的精彩。

雾是鸟儿沾湿了翅膀

不同时期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巧说年)(1)

雾是漂浮在大地附近空中的水汽,很难用象形的方法造字,因而只能采用会意的方式。雾字在甲骨文中,上部为天空外加一横杠,这一横杠就代表天地之间的一层雾气,而下部是甲骨文“隹”字。隹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鸟之短尾者之总称。汉字中带有“隹”部的汉字几乎都与鸟有关,如:雉、雕、雌、雄等。因此我们看雾字在造字之初的会意:鸟雀的翅膀被雾沾湿后,飞得要比平实低。古人通过观察,以此取像,其智慧怎不令人拍案叫绝。

不同时期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巧说年)(2)

“雾”字的演变

“雾“字发展到篆文时,容貌有了很大的改观。上部为雨,下部为“敄”,敄作雾的声旁,同时也是形旁。“敄”的意思是两军云集,短兵相接。由此可推断,随着社会的发展,智慧的先祖能够在生活中找到更多表意汉字的形象。两军对垒,短兵相接,卷起的尘土更接近大雾弥天的形象,而这种形象远比鸟雀沾湿翅膀飞的低更加鲜明直接。

霾是黄鼠狼的一个臭屁

不同时期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巧说年)(3)

雾与霾拼凑到一块,让人心生讨厌,畏惧,对雾而言,有失公允。因为雾与霾是根本不搭边的两件事。霾,也称阴霾、灰霾(烟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颗粒,气象学上称为气溶胶颗粒。

霾作为对天气的一种描述,在古代很多典籍里也有所反映。《诗经》中有“终风且霾,惠然肯来”的句子,把来往纠缠自己的“富二代”比作冷风中夹杂着的阴霾。《说文解字》中将霾解释为:风雨土也。是说大风把尘土刮起来造成了霾。

不同时期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巧说年)(4)

“霾”字的演变

“霾”字在甲骨文中,上面是一个雨字,下面则是一只睁大眼睛的长尾巴动物。造字的本义应该是:阴风怒吼,暴雨瓢泼,彷佛天上掉下无数叫声恐怖的野兽。到了篆文中,雨字下面的野兽即被“貍”字代替。“貍”,古人称之为野猫,现代动物学则将其归类到鼬科,即俗称的黄鼠狼。黄鼠狼的拿手武器就是肛门两旁的一对臭腺,臭腺能够释放出奇臭的臭气,而且迅速散发,造成局地空气污染,令闻到臭味的人或其它生灵木然头晕。想必,我们的先祖也曾领教过黄鼠狼的这一狠招,于是借意造出了“霾”字。

雷字与球形闪电

不同时期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巧说年)(5)

在解释这两个字之前,我们不妨先看一则新闻: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在青海省一个雷暴天气中绘制辐射地图时,意外记录下球状闪电。光球从地面升起,变成一道闪电,在地上穿行15米,然后消失。这场发生在2012年的风暴的视频和光谱,是自然界球状闪电的首次科学记录。

球状闪电曾经被误认为是不明飞行物,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没有合理解释。球状闪电能穿过门、窗的缝隙、登堂入室,遇到任何障碍物时无坚不摧,却又不烧坏周围的可燃之物。上世纪40年代,在法国的小城镇里,有3个士兵在一棵菩提树下躲雨时被雷击毙了,但他们仍然站着,像没事一样。雷雨之后,行人跟他们说话,却不见回应,当行人去接触他们时,3具尸体顿时倒地,化成了一堆灰烬。

不同时期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巧说年)(6)

而就是这神秘的球形闪电,却被几千年前我们智慧的先祖忠实的记录在了“雷”字之中。

下雨或要打雷,打雷前会先亮闪电,闪电有形而雷声无形,因此在甲骨文中雷是用闪电的形状来表示的。甲骨文中雷字的折线像我们常见的闪电,而周围的四点或者两圆形或者两菱形则代表着球形闪电。及至两边变作“田”字,则更充满了智慧的先祖们浪漫唯美的想象。

不同时期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巧说年)(7)

“田”字代表古代战车的轮子,古人相信球形闪电是由天穹轰然驰过的天神战车摩擦而形成的,继而才能发出巨大的响声。雷字到了金文则对这一天象的阐释更加详尽,折线闪电和球状闪电之上加上了一个“雨”字,取雷雨交加之意。到了雷的篆文则舍弃了常见的折线闪电,仅保留了三个球形闪电,至雷字隶变之后,为书写方便,只保留了一个球形闪电,即一个“田”字,并沿用至今。

不同时期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巧说年)(8)

“田”字的演变

雷字在演变过程中,舍弃常规象形而保留独特象形的造字方法,在汉字中并不罕见。

我们现在经常说“雷霆万钧”这个成语。雷、霆二字确实相关。古人称闪电在天空发出的巨响为雷,称响雷在地面发出巨响震动地面建筑的为霆。

囧字与球形闪电

不同时期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巧说年)(9)

谈到球形闪电,还不得不再说一另一个字。这个字在当下的网络语言中用的异常广泛。因为它看起来像一张哭脸:张着嘴巴,双眉下耷。它常被用来表示人的窘态,或者表示不好意思。

没错,这个字就是“囧”字。这种依据囧字的形象活用虽然活泼而浪漫,但和囧字的最初本意却相去甚远。囧字的甲骨文看起来一点也不像一张哭脸。相反,现在看来是一个颇具中国风的图案。

当下有学者根据甲骨文的卜辞考证甲骨文中凡涉囧字的都和王前往某地有关,因此推测囧字是盟字的本义,这算得上是一家之言。

不同时期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巧说年)(10)

而笔者更倾向于这样一种说法:囧是一团火,一团球形的电火,转动的燃烧体,是人们在雷电中见到的现象,也是古时钻木取火,木棒在圆孔内转动生火的写照。它是光和火运动的一种状态,和太阳一样象征光明与神圣,也是更早的雷电引起森林大火的火球。

可以断言,这种球形电火即球形闪电。

《说文解字》中解释“囧”,义为明亮。明的异体字“朙”,从囧,即取其明亮之意。由此看来,囧字非但不囧,而且还意义丰富啊!

谬以千里的“雪”

不同时期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巧说年)(11)

身处北方,雪自然是最熟悉不过了。毛主席有诗云: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大雪落下,覆裹大地,茫茫一片,可以说雪让北方世界变得辽阔壮美。

然而,我们审视当下的“雪”字,据形测意,我们很难将其与皑皑、银装素裹等修饰词联系到一起。“雪”字上面是雨,下面是一个侧倒的山,雨将山冲倒,这哪里是雪呢?分明就是泥石流!

不同时期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巧说年)(12)

在甲骨文中,雪字是由“雨”和“羽”两个字上下组合而成。雪是高空中的小水珠遇冷气流凝结而成,故从雨。雪花飘落时就像白色的羽毛,所以从羽。可见我们智慧的先祖已经大雪比作羽毛,至今我们还有鹅毛大雪一词在沿用。试看甲骨文中雪字的造字构思是多么的形象,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到了篆文中,雪字发生了形变,变成上面一个雨字,下面一个彗字。许多人认为这是雪字变形错误的开始,而笔者认为这恰恰反映了当时社会关系的变化,是一幅扫雪图。

彗字上半部分是两把帚草,下面部分是一只手,因而彗字的本义应是手拿帚草,引申为扫帚。时至今日,我们民间仍把彗星称为扫帚星,即因它拖着长长的尾巴,状似扫雪的大扫帚。

不同时期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巧说年)(13)

“雪”字的演变

至汉字的篆文时代,人们穴居的生活状态早已经结束,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社会关系也早已经形成。因此,人们对雪的关注侧重点也已经发生了转移,不再关注它的形状,而是觉得大雪落下阻碍了人们的出行,因而必须用扫帚予以清扫,故而此时的雪字从雨从彗。

至雪字隶变之后,汉字为了方便书写开始符号化,并最终演化为今日的雪字,而此时已是望字而不可解了。

申字的本义是一道闪电

不同时期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巧说年)(14)

打开《新华字典》,查阅“申”字的解释,有如下解:1、地支的第九位;2、用于古代计时,申时指下午的三点到五点;3、陈述、说明;4、重复;5、中国上海的别称;6、姓氏。

而以上这六点解释均与“申”字的本义不搭边。前面讲到“雷”字时我们说,甲骨文中雷字是由球形闪电和折线形闪电构成的。而就是这条折线形闪电后来变形了,并独立成字,这个字就是“申”。因而,申字的本义是指闪电。

“申”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形象均是令人生畏的闪电。中间部分为主体的折线形闪电,两边部分则向四面八方开裂,闪电的形象直观可见。而到了篆文时,“申”字发生了一些形变,两边的闪电变成了“爪”字(类似于英文字母E)。笔者认为这是因到了先秦战国时代,中国主体的神仙谱系已经基本确立,此时的“申”字喻意闪电是由主管雷电的天神两手持法器撞击而出。后期的篆书为书写方便,又将申字中间的折线形闪电简化成一条直线。汉字隶变之后,许多的书写者不懂申字的愿意构造,将篆文“申”字两边的天神之手逐渐合并,并最终形成“曰”字。至此,申字的造字字形已消失殆尽。

不同时期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巧说年)(15)

“申”字的演变

随着汉字的演变,“申”字被借走代表地支的一支,并长借不还,“申”字闪电的原意也随之被淹没,只好另造“電”字代表闪电。

但也并非“申”字闪电的含义在汉字中就毫无踪迹可寻了。在“神”这个字中即有所体现。

远古先民,穴居野处,不惧怕风雨霜雪,但是惧怕雷电,认为这是天帝对人界的一种警示、处罚。每当电闪雷鸣的时候都要跪地祭拜,即“示”。“示”字上面的二代表天宇,代表无所不能的神灵,而下面的一竖加八则代表朝天吟念祝祷,希望雷电快点离去(汉字“八”本义是指分别)。汉字中凡与“示”旁相关的几乎都与祭祀有关。

“风”与“凤”本是同一个字

不同时期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巧说年)(16)

风是空气流动时发生的自然现象,没有可见的形状,只能听见呼呼的声音,看到草木摇曳的姿态,江河湖泊的水面上波浪起伏的动象,人们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但却很难用象形的方法将其造出来,因此在开始的时候只能借用。

古人认为风是由天空中的神鸟振翅飞翔时拍打空气产生的。甲骨文的卜辞中多见“凤”字,但连贯其意却不是某处飞来一只凤凰神鸟的意思,而应是向神灵卜问天气:会有大风吗?

到了篆文时,风与凤字分开,凤字专指凤凰神鸟,而不再代理“风”字。篆文中风字的字形为广阔的天宇下有一虫字。《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风动虫生”。笔者觉得牵强附会,更有人觉得风字造字之初便是一个错字,笔者认为这更是无稽之谈。

不同时期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巧说年)(17)

“凤”字的演变

笔者认为,篆文“风”字依旧保留了甲骨文中“凤”字展翅拍打空气而大风出的本义。

“虫”字在古代泛指多种动物,不仅限于昆虫。兽类叫毛虫,鸟类叫羽虫,鱼类叫鳞虫,贝类叫介虫。而在这些虫中:羽虫之精曰凤,介虫之精曰龟,鳞虫之精曰龙。因此看来,篆文风字中的这个“虫”仍是指凤凰,义为凤凰在天宇中振翅飞翔,因而成“风”。

不同时期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巧说年)(18)

现在在许多围棋手所用的折扇上都书有“八风不动”四个字,八风是指:东方的明庶风,东南的清明风,南方的景风,西南的凉风,西方的闾阖风,西北的不周风,北方的广莫风,东北的融风。


吉林日报社出品

策划:姜忠孝

作者:海军

编辑:于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