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旧书时,看到一本《杨朔散文选》,便重读《荔枝蜜》一文,那是四十二年前初一的一篇课文,它勾起了我过去的一些记忆那个年代的学生大都读过、背过这篇散文现在它早被从课文中删除,作者杨朔在1968年就服大量安眠药自尽了令人叹息不已,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朗诵荔枝蜜?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朗诵荔枝蜜(再读荔枝蜜)

朗诵荔枝蜜

清理旧书时,看到一本《杨朔散文选》,便重读《荔枝蜜》一文,那是四十二年前初一的一篇课文,它勾起了我过去的一些记忆。那个年代的学生大都读过、背过这篇散文。现在它早被从课文中删除,作者杨朔在1968年就服大量安眠药自尽了。令人叹息不已!

1961年,著名作家杨朔先生来到广东从化温泉疗养,在那住了一段时间。在此,他看到了满山的荔枝树,品尝荔枝蜜,并参观了蜜蜂场,访问蜂农。

他是饱含深情写下这篇文章的。文章由荔枝蜜的香甜,联想到新生活的美好,再由蜜蜂辛勤的采花酿蜜,联想到劳动人民勤劳,歌颂了“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的人们。

1961年7月23日,《人民日报》刊发此文,后又收录入教材,给作者带来极大荣誉。当时,正与时代合拍,文章的主题,都是今天我们说的正能量的东西。

然而,后来这篇文章受到公开指责。报刊上发了好些研讨文章。主要有是文章太假,严重与生活脱节。文章把新生活写得很美好,把人民写得乐观坚强。

然而众所周知,1958-1961年,正是中国近百年历史上少有的大饥荒时期,国家面临最严重的经济困难,即所谓的“三年困难时期”。严重的自然灾害,农村人民正在受到饥饿的折磨,有的得浮肿病,有的饿死了。

我听父母讲过两个细节,一是那时农民晚上要出去“偷青”,也就是玉米还没成熟,但为了不饿死,晚上就纷纷出去偷,往往“贼娃子碰到贼娃子”。

二是把得了肿病的人放到蒸饭的“大桶”里面去蒸,说是能够消肿。这种大桶我们称之为甑子。但当时确实能消肿,不久又复发,因为这个肿是饥饿所致。

而这时,作家兼干部的杨朔来到广东从化疗养,一叶障目,从文中根本看不到人间的苦难,还在那里歌功颂德,仿佛他生活在世外桃源之中。文中说:

透过荔枝树林,我沉吟地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辛勤勤地分秧插秧。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着生活的蜜。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卒章显志,这种杨朔体散文曾大为泛滥,我们都认为散文就应该这样子写。

作为一个作家,还是不能脱离生活,脱离人民,睁眼说瞎话。即便是御用文人,吹捧也要有个底线,不能昧着良心乱讲一通呀!

值得一提的是,杨朔并没有因为写过《荔枝蜜》、《茶花赋》、《香山红叶》这些趋势迎合的文章而躲过文革劫难,他也被当权派造反派隔离审查,甚至被扣上“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的帽子,因此,他服用大量安眠药自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