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我出生在豫中平原的一个小小的村庄,童年最多的记忆,就是放羊,跟小伙伴捉迷藏,割猪草,掏鸟窝,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教育孩子努力的方法和技巧?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孩子努力的方法和技巧
1977年,我出生在豫中平原的一个小小的村庄,童年最多的记忆,就是放羊,跟小伙伴捉迷藏,割猪草,掏鸟窝。
7岁那年,母亲把我领到村里的小学,等了半天,终于从教室里出来一个男老师,让我从一数到十。
但我最多数到三!
那时候没有幼儿园,到了读书年龄,直接去村里的小学读一年级。
小学一年级的入学考试就是数数,从一数到十算合格。
那年我没有被录取,只好回家多放一年羊。
第二年,我已经8岁,母亲再次把我领到学校。
这次出来的是个女老师,照例让我数数,费了半天劲,我数到五卡住了。
女老师和蔼的看着我,伸出手指头慢慢引导我,我茫然的看着她的手,不明白她要干什么。
现在想想,我还是有进步的,虽然有些缓慢。
女老师急得额头直冒汗,最后只好无奈地告诉母亲:“让孩子来吧,虽说有点木讷,再过一年都九岁了。”
那天回去,母亲给我煮了一个鸡蛋。
我被录取了。
那是1985年,我开始了自己的求学生涯!
90年代的农村小学
母亲找了一件破得不能再破的衣服,给我缝了一个书包,不久就要开学了,我激动得每晚都睡不踏实。
开学头一天,我从水缸里舀了半盆水,用洗衣粉把头发仔细地洗了好几遍,母亲找出一身没有补丁的衣服给我换上,要注意形象,毕竟,我以后是一名学生了。
晚上怎么都睡不着,生怕家里唯一的一只大公鸡早上不打鸣,千万不能迟到,得给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
公鸡还是非常敬业的,天刚蒙蒙亮就引吭高歌,我激动得一骨碌爬起来,洗了把脸,用梳子沾了水把头发梳了又梳。
母亲赶紧做早饭,说是早饭,其实就是蒸了几个红薯,那天破天荒,母亲在锅里放了一小把大米,盛粥的时候,母亲把稠的都给了我。
九十年代做饭情景
小学在村西头,那天早上是母亲把我送去的,我背着一个破书包跟在后面,像一只小狗。
到了学校,母亲找到老师,从口袋里哆哆嗦嗦地摸出一个小布包,里面是一毛两毛皱巴巴的零钱,母亲把这叠钱递给老师,头天晚上她已经数了好几遍。
那时的学费,是一块五!
老师收下钱点了一遍,把我领到一个教室里面,看我个子小,让我坐在第三排。
没有课桌,只是一块长木板,下面用砖支起来,木板前面用砖垒了几层,就算凳子了。
我依稀记得,教室里有七八块这样的木板,每班大概有三十多个学生,我只能记个大概,我数学实在不好。
小学离家大概也就几百米的样子,上了几天学,母亲就不再送我了,她和父亲要干农活,根本就顾不上管我。
大黄狗
上学的路上,最怕的就是遇见狗,母亲告诉我,碰到狗的时候千万不要跑,越跑狗就越是追你,要慢慢走,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
印象最深的是村头拐角老王家养了一只大黄狗,那是上学的必经之路,每次走到那里这只大黄狗就边叫边冲出来追我。
我记得母亲的话,我不敢跑!
我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双腿一边打哆嗦一边慢慢往前挪,大黄狗看我并不跑,就跟着我,在我的裤子上闻来闻去,直到我快到学校,大黄狗才不甘心的转头离去。
这只大黄狗正跟着我到小学毕业。
奇怪的是,虽然它不知道吓死我多少脑细胞,却从没咬过我。
现在老王还健在,已经九十多岁高龄,每次回村看到他我都懒得和他打招呼。
如果不是他养的大黄狗,我想我能考一所更好的大学!
他把我害得好苦!
老王
那时候农村用电还是很不正常,教室采光不好,每个学生都会让父母做一盏煤油灯带到学校,碰到阴天,就会把煤油灯点上,如豆的灯光下,是几十双求知的眼睛。
真的好怀念那几年的美好时光!
老师大部分都是本村的民办教师,他们恪尽职守,最简单有效的教育方式就是,哪个学生调皮捣蛋不好好学习,上去就是一脚。
我印象最深的,小学几年里,挨过语文老师好几脚。
父母照例每天下地干活,早出晚归,家里几亩薄田,粮食还经常不够吃,只好拿红薯玉米面代替。
我每次放学回到家,赶快放下书包,挎起篮子去割猪草,顺便把家里的一头羊牵出去放。
我们村子旁边是一条河,河滩很宽阔,把羊牵到河滩里,用一根木棍扎进泥土里,用一根很长的绳子把羊绑在棍子上,让它转着圈吃草。
然后赶快去割猪草,家里还有一头猪在等着喂。
赶到父母下地回来得早,可以偷闲去村边的空地跟小伙伴一起玩一下,男孩子捉迷藏,女孩子踢毽子,简单而快乐。
现在想想,那时候根本就没有娱乐,电视全村也没一台,虽说有了电灯,但常常停电,大多时候用的都是煤油灯。
为了节约煤油,父母往往趁天不黑做好饭,然后站在村口大声喊孩子回家吃饭。
就这样简单而快乐,过去了自己的童年!
农村的麦跺
1990年,我读了初中。
初中在镇上,我最高兴的事情是,老王家的大黄狗终于不可能再追我了!
初中已经可以住校,村里到镇上有8里路,镇上到村里也是8里。
当时已经学会骑二八大杠,于是把父亲唯一的一辆永久自行车骑到了学校。
这辆车没有前后泥瓦,两边的脚蹬只剩下光秃秃的一根铁棍,除了铃铛,哪里都响。
但总算去了大地方念书,母亲把最好的铺盖给我送到学校,大朵花的棉被,放在柜子里从没有用过,是母亲结婚时的嫁妆。
初中的条件相比小学已经好了很多,教室有了课桌,也都装了灯管,我们那时叫电棒。
偶尔还是会停电,但学校已经有了柴油发电机,虽说发出的电电压不稳,教室的灯管常常一闪一闪的,但总比煤油灯好了太多。
对于学习,父母是基本上不管的,最多就是去上学的时候交代一句:“好好学习,将来就不用种田了。”
好在我那时学习成绩一直还可以,很多同学也都拼命地学习,大家都清楚,作为一个农村的孩子,唯一的出路就是能考上大学,将来不用像父母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
那时候每个礼拜回一次家,我最恨的,还是那辆破得不能再破的自行车。
走到半路老是轮胎漏气,不是前面就是后面,修了很多次都没用,到半路只好推着走。
后来我干脆就不骑他了,还没两条腿来的利索。
二八大杠
三年的初中时光转眼就过去了,我考上了县一高。
那时候县一高一共才6个班,每个班才60多个学生,是我们县的最高学府。
收到通知书那天,父亲脸上的皱纹都挤到了一起,他高兴得手足无措。
大部分的初中同学都辍学了,要么回来帮父母种田,要么家庭条件好些的,就送去学一门手艺,以后好养家糊口。
能考上县一高,在当时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那是1993年。
我们村当时连我,一共才两个学生考上了县一高,这意味着,基本上一只脚踏进了大学的校门。
高中的生活已经好了很多,家里把麦子送到学校换成粮票,然后拿粮票在学校的伙上买饭,饭菜基本上就是萝卜白菜,稍微奢侈点的,可以要一份儿豆腐粉条,主食是馒头,二两粮票一个。
我当时的理想是做一名科学家。
学习还是相当努力的。
但高中跟初中大不相同,能考上一高的都是初中的尖子生,全班60多个人,我已经排到了40多名。
对当时我们县一高90%的升学率来说,考上大学应该还是问题不大的。
而那个年代能考上大学,就意味着跃出了农门。
那个年代初中能考上中专都是分配工作的。
县一高
三年后,我考上了河南大学,那是1996年。
村里演了电影,父母看到人就满脸堆笑地递烟。
可能你们不理解,在当时那个年代,农村孩子能考上大学,绝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当时我们县一高的升学率在我们地区连续七年都是第一,寒门出学子,还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你没得选择。
虽说父母没空管你,但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
四年的大学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之前我去过最大的城市就是县城,突然来到大城市,一切都是新奇的,一切都充满了吸引力。
我穿着母亲做的布鞋,走在校园的水泥路面上,常常就感到莫名的自豪。
再也不用担心下雨,我们村里的路每逢下雨也是水泥路,不过是水和泥,跟这个水泥路完全不同。
那时我常常想,我以后的人生充满了无限可能,我才不是一个平凡的人呢!
我骄傲!
河南大学
我真的骄傲了,大学四年,我没再好好学习,英语四级没有过,好在拿到了毕业证。
我做不了科学家和工程师,我回到了我们的县一高教书。
现在想想,真是造化弄人,理想毕竟是理想,又有几个能真正实现呢?
就这样在一高当了一名老师,我以前的老师也都还在,我和他们成了同事。
娶妻生子,在县城买房,总算安了家。
儿子出生后,我喜出望外,越看儿子越聪明,就想着将来儿子能实现我的梦想,考上一所重点大学。
这么好的基因,他一定能!
儿子读幼儿园的时候我这样想,后来读了小学,我发现儿子也并不是那么的聪明,985是不敢想了,就考个211吧!
儿子读了初一,我又让步了。
他能考个一本就行,将来好歹有个工作。
到了初三,我想的是,只要他能健康成长我就知足了,别的就顺其自然吧!
现在儿子已经读了高一,我现在的想法是,他只要不气死我就行。
人总会一步步妥协的。
就像我!
高中生
作为一名教师,我怎么就教不好自己的孩子呢?
我不是没有努力过。
从小我就开始给他讲道理,要努力学习,争取将来考一所好大学。
但他根本就不去想这些,对他来说,一切都太遥远。
他根本就不明白,为什么要考一所好大学。
他不缺吃不缺穿,放学回来先拿手机玩会儿游戏,然后把作业应付一下,他想不通,为什么必须要好好学习。
到了初中,每当我给他讲一些大道理的时候,他非常平静地反问我:“考上好大学才有饭吃吗?照你这样说,那么多没考上大学的都要饿死?”
“或者像你,没事就去钓钓鱼,喝喝酒?这就是你的追求?”
人到中年,追求已经不多,偶尔会去钓钓鱼,约上三五好友小酌几杯。
儿子说的不是没道理,难道像我,违背了自己的初衷,就这样随波逐流?
我无言以对!
我教出了很多优秀的学生,却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
我尽自己最大努力,给他提供一切尽可能好的条件,自己省吃俭用,大部分钱都花在了儿子身上,他为何就不理解我的苦心呢?
我很迷茫,我常常扪心自问,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输在哪里!
迷茫
好在儿子的品质还是非常好的,哪怕他以后就是搬砖,也不会误入歧途。
这点我很自信。
我又开始阿Q起来!
我们常常以为,衡量教育好坏的标准就是学习成绩,也许我们错了。
成绩的好坏只是一个方面,其他方面更加重要,比如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人品。
简单地说,只要孩子以后不会走弯路,无论他干什么,能让我们放心,这样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就像我!
我现在终于明白,当时父母并没有管过我,我好歹也考上了大学,如果他们当时再多么天花乱坠地给我做思想工作,我大不了还是这样。
有几个孩子是按照自己父母的思路走的,那不是教育。
我们的错误,是把教育看的太重,其实很多东西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你越是纠结怎么教育好孩子,结果可能越是背道而驰。
父母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孩子提供一个外在的条件而已,就像当年,那样艰苦的条件下,父母把好的都给了我,没让我饿着一样。
更重要的,父母要引导孩子对这个世界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懂得感恩,不会误入歧途,这些,足以!
我们所能做的,比起孩子以后的人生,少得可怜!
至于其他,顺其自然就好。
人有一天终归会想通,我下次回老家,定会给王叔恭恭敬敬的递上一支烟,那只大黄狗,幸好只是给了我压力而已,它毕竟没有真的咬过我!
人,毕竟还是要有点阿Q精神的,就让我们保持一颗初心,小小的骄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