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

我辈只能奋不顾身

挽救于万一

我的肉体即将陨灭

灵魂却将与你们同在

——顾晓梦·遗言

张艺谋拍摄的抗日电影(才发现张艺谋把14年抗战的)(1)

上世纪三十年代,伪满洲国时期,大雪纷飞的一天。

雪原深处,从天空上突然掉下四人,狼狈地被砸到深过小腿的积雪里。

张艺谋拍摄的抗日电影(才发现张艺谋把14年抗战的)(2)

好不容易爬起来的一对恋人小兰(刘存浩饰演)、楚良(朱亚文饰演)和一对夫妻张宪臣(张译饰演)、王郁(秦海璐饰演),就因队长张宪臣的一句话,分成了两组,分开执行一则代号“乌特拉”的秘密任务。

时间紧迫之下,夫妻俩只留下一句:“活着的,去找孩子。”

男人只愣愣地对女孩说了一句“对不起,我没想到会分开。”就各自分道扬镳,赶往这茫茫雪原的另一头。

张艺谋拍摄的抗日电影(才发现张艺谋把14年抗战的)(3)

几百公里外,一片鹅毛大雪也盖不住血色的空地上。

几个不成人形的人被绑着,瑟瑟发抖地跪在雪地。

屋子里出来几个身披大氅的男人,一手拿着扁壶,一手随着不疾不徐迈出的步子,有规律地敲打着硬邦邦的枪套。

张艺谋拍摄的抗日电影(才发现张艺谋把14年抗战的)(4)

噗——

砰——

又一次,噗——噗——砰——

伴随着阵阵笑声,一朵朵血花盛开在雪地上,没多久就被飞絮掩盖了。

最后一个,开了口。

被立刻带进暖烘烘的屋子,颤抖着说出了他知道的所有,终被允许站在微茫特务科老大的身边。

张艺谋拍摄的抗日电影(才发现张艺谋把14年抗战的)(5)

于是,一组两人就遇到了前来接应他们的“死亡使者”。

即使阅历最老辣的张宪臣一个照面,一个问题就识破了,却仍旧敌不过临死反扑的一刀。

二组两人却因对方派出早已得到叛徒密语的间谍们,而陷入恍然不知的全方位“包围”中,一路试探着,裹挟着坐上了开往哈尔滨的火车。

火车上,两组四人相看,只匆匆一眼就默默无言。

虽一路“意外”连连,但终究都踏上了此行的目的地,接下来就是静待时机。

张艺谋拍摄的抗日电影(才发现张艺谋把14年抗战的)(6)

到此时,我方特工两组,一组被特务科混入其中严密监视,限制行动,一组被早已叛变的我方高级特工出卖,身处被守株待兔的危险境地。

庆幸,我方特工也有高级间谍早已秘密潜伏在对方特务科,正在暗中隐秘帮助四人执行计划。

两组人员,无声交锋;

两方势力,相互潜伏。

他们四人能否逃离特务科布下的天罗地网?

这项牵涉到无数人生死真相的特殊任务能否顺利完成?

张艺谋拍摄的抗日电影(才发现张艺谋把14年抗战的)(7)

虚实交织,真假难辨。

雪与血的无情,智与勇的较量。

暗号、行动、底牌、迷局、险棋、生死、前行。

身处《悬崖之上》,唯有对信仰毫不动摇的坚信,才能让他们誓死执行任务,即使这个代价是血与唯一的命......

张艺谋拍摄的抗日电影(才发现张艺谋把14年抗战的)(8)

这是71岁的“国师”张艺谋,首次尝试的谍战题材片,亦是他人生中执导的第24部新电影。

蓝本采用的是编剧全勇先,当年亲身在哈尔滨实地走访三个月后,才精心创作的剧本《悬崖》,前作电视剧《悬崖》不用多说,基本算是谍战题材里的“天花板”之作。

由此可见,导演张艺谋的“野心”绝不小。

那么,难道他想拍部可以“封王”的谍战片?

张艺谋拍摄的抗日电影(才发现张艺谋把14年抗战的)(9)

这个同样用秘密潜伏在特务科的我方特工周乙(于和伟饰演)的全新故事。

在沉淀多年的导演张艺谋,特意小心克制的“视听盛宴”镜头下,以“冰山”之势,把一段早应该被正名的无名英雄和与之相辅相成的历史,以留白的宏大方式,“藏”在冰下。

就像初次观影时,被那只寥寥几笔就带过的任务详情和过程,及其背后被几句话就铿锵交代,却没有深究的日军滔天恶行,而感到有点遗憾。

张艺谋拍摄的抗日电影(才发现张艺谋把14年抗战的)(10)

即使有这行特意打出来,有致敬意味的“无声呐喊”,也始终感觉整个故事所呈现的内在精神,被其中断裂、平行割裂处理的剧情而弱化太多。

而采用全“戏骨”化,加“衬托”点缀地推进故事情节,看着各位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地神仙打架,是很爽。

张艺谋拍摄的抗日电影(才发现张艺谋把14年抗战的)(11)

但细究起来,却总感觉大家始终有种,不管不顾一顿以自己的方式猛烈输出,却少了一份为了整体效果更和谐地相互成就的“示弱”。

即使张译受电刑、秦海璐无声哭泣、于和伟两问“还有吗?”,这三场可堪称“神演技”的名场面也是如此。

张艺谋拍摄的抗日电影(才发现张艺谋把14年抗战的)(12)

单看的确值得大夸特夸,但放到整部影片的故事线里,那种太突出的的感觉,就像在观影时,被刺激着植入了一个个“锚点”,随着情节深入心神起伏之余,总会不时地被期间略微平淡的情节推荐带走,陷入交叠的“闪回”走神当中。

当然,这也正好侧面说明,张艺谋拍出的《悬崖之上》同样秉持着他一贯的理念(风格偏好):

“电影一定要好看。”

张艺谋拍摄的抗日电影(才发现张艺谋把14年抗战的)(13)

但,就因为这次为了更好地服务人物角色,而使得他把擅长的“视觉效果”尽量克制,导致他太过于把很多想表达的思想、情感与对曾经历史的拳拳之爱,隐藏地太深。

就像此前一直让我意难平,匆匆交代,没有深入点题的,那段应该是全片最让人有共情的“背荫河”历史背景一样。

这次补了影片历史,二刷再看时,才发觉此前的会错意和谬误。

就像影片最后,那句初看只感动,而二刷却心痛的话一样。

张艺谋拍摄的抗日电影(才发现张艺谋把14年抗战的)(14)

之所以字幕强调致敬“隐蔽战线”,那是因为多年来,人们对抗战时期的固有印象,一般为8年抗战,但实际上,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人民来说,这个数字是14年!

而隐蔽战线所涵盖的内里“真相”,正是他们为了改变固有的中国八年抗战印象,而对实际上应该被“看到”的,这些无名英雄们对中国是经历了十四年抗战才取得胜利,这一历史史实的“正名”。

牺牲的绝不止血与生命,还有那不得不背负的,被污名化贪生怕死的,为新中国的胜利点燃袅袅薪火的忍辱偷生......

张艺谋拍摄的抗日电影(才发现张艺谋把14年抗战的)(15)


张艺谋拍摄的抗日电影(才发现张艺谋把14年抗战的)(16)

1931年9月18日,日军发动预谋已久的计划,炸毁了日本在东北建设的南满铁路,用嫁祸中国,“请来”皇帝溥仪当“首相”的方式,成立了傀儡政权伪满洲国。

不久,除关东州(今旅顺和大连)以外的东三省全境,以及蒙东和河北省的承德市的中国领土彻底沦陷。

日本人在这片土地上,毫无人性地不遗余力,用无数强制服徭役,结局必然是累死、炸死、饿死的“万人坑”累累罪行,去大兴发动侵略战争所需的军事(后勤)重工业。

张艺谋拍摄的抗日电影(才发现张艺谋把14年抗战的)(17)

那个在《悬崖之上》张译问,于和伟答,而引出的背荫河,就是当年惨绝人寰的731部队的第一个据点,而越狱逃出来的王子阳,那个被影片特意“隐身”的任务目标,也是曾经真实存在的,他不仅在国际上勇敢揭露了日本的滔天罪行,还在后来参加了东北抗联(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

对,就是这段,被长久误解至深,直到近些年才出现在义务教育历史书上,让中国抗战“多”了六年,成十四年抗战历史史实的,为曾经因没有全面抗战,只“零星”染血在那片土地上的无名英雄们正名的东北抗联。

张艺谋拍摄的抗日电影(才发现张艺谋把14年抗战的)(18)

说实话,如果不是看了《悬崖之上》仍旧意难平,真的不会去查这段,在曾经读书时“没有学过”的历史史实,也不会知道这段应该被中国人记得的,最先点燃新中国薪火的无畏精神(历史)。

在影片里,“乌特拉”在俄语里的意思是黎明,而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被奴役到看不到未来希望在哪儿的人民来说,对那为了“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而把自己生命抛诸脑后的无名英雄抗联战士们来说,它的意义是:

“天亮了,就好了。”

张艺谋拍摄的抗日电影(才发现张艺谋把14年抗战的)(19)

即使,他们根本不知道,在未来哪天,天才会亮。

在没有开启上帝视角的曾经,他们不会知道这份没有支援,只能自己摇摆于悬崖边缘,如履薄冰、咬牙坚持的抗战,要持续十四年之久!

张艺谋拍摄的抗日电影(才发现张艺谋把14年抗战的)(20)

就像在影片中,四人降落的第一刻就被特务科包围了,而曾经的东北地区也一样,他们在沦陷的第一天,就实实在在置身于敌人与内部叛徒(王明的左倾煽动)的全方位包围当中。

这个对他们来说,因为上层指挥混乱,普遍没有支援、缺乏物资,被日本用邪恶的立法政策制造的至暗“种族隔离”,到要么服徭役被累死,要么被随意安插罪名(看不顺眼)打死,要么被短缺的食物饿死,要么被投入各种“活体实验”等,看不到天亮了的差点绝望的十四年。

张艺谋拍摄的抗日电影(才发现张艺谋把14年抗战的)(21)

我们现在能想象的,无论多血腥、悲哀的惨况,对曾经的他们来说,或许都只是冰山上的一角。

影片说,中国近代史上有2000多万烈士为国捐躯,却只有196万人留下了性命。

而张艺谋拍《悬崖之上》的初衷(之一),就是为了致敬这些,尤其是身处隐蔽战线卫国牺牲的无名英雄们。

而当他把影片的地点放在东北,把时间点放在30年代,把背景设计成营救王子阳时,或许希望的是,大家能因为那些在影片里,被藏起来的东西,而勾起主动探寻那段曾经的历史吧。

张艺谋拍摄的抗日电影(才发现张艺谋把14年抗战的)(22)

最后,真心希望大家,可以试着了解一下这段应该被更多人铭记的历史。

1931.9.18-—1945.9.2,14年抗战。

我以我血存轩辕!

张艺谋拍摄的抗日电影(才发现张艺谋把14年抗战的)(23)

张艺谋拍摄的抗日电影(才发现张艺谋把14年抗战的)(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