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时期蒲城十大知名人物(2)

陕西辛亥元老一览表(辛亥时期蒲城十大知名人物)(1)

6.李子高(1880~1930)名德陞,乳名满盈,字子高。陕西蒲城人。1914年4月,收留因打死本县作恶多端的大恶霸李桢而被官府缉拿的同乡“刀客”杨虎城,并与杨结为异姓兄弟,举荐杨当了他创建的民团团总,自任副职。1915年冬,民党井勿幕等发动反袁护国运动,李、杨积极响应,参加陕西护国-战华县、华阴、大荔一带,截击陕西督军陆建章部,屡战皆捷。1916年李、杨的部队被编为陕西陆军第三混成团第一营。团长王银喜(飞虎)拟定李出任营长,李诚恳谦让,举荐杨任营长。1917年末,支持杨虎城率部参加陕西靖国军,杨任左翼军第五游击支队司令,李任杨部营长。1918年2月,靖国军左右两翼联合进攻西安,由于命令不统一,被督军府的陈健所部突破。李仅率一连顽强抵抗,主动负起掩护重任,30多人在激战中牺牲,使全军安全撤离抵达渭北,博得友军一致称赞,史称“光台庙之捷”。同年4月,陈树藩勾结刘镇华,调动万余兵力妄图一举歼灭靖国军,杨虎城奉命坚守关山东之界坊堡,兵力不足一千。面对强敌,李身先士卒,指挥所部鏖战八个昼夜,终于遏止了敌方的进攻,史称“关山界坊之役”。

1921年陕西靖国军解体,杨虎城迎于右任于武功,重建靖国军,李任第一路副司令。1922年,不愿接受直系军阀改编的杨虎城部,遭到直系三万余兵力的进攻。在马嵬、武功战役中,李冲锋陷阵,扼守要地,“仅率两营,当直、皖、豫三师两旅之众,狙伺弈劫,裹创血战四十余日,声援并绝,几以身殉”。因寡不敌众,退守凤翔。为保存靖国军这支唯一的队伍,李建议杨虎城暂附陕北镇守使井岳秀部。同年5月,李随杨虎城率部千里转战,进入陕北。杨暂时脱离队伍,闲住榆林,部队改编为陕北镇守使署暂编步兵团,李为团长。他训练军队,广纳才士,养精蓄锐。

1924年10月,冯玉祥、胡景翼、孙岳等发动北京政变,成立国民军。在胡景翼规劝催促下,井岳秀部被改编为陕北国民军,任命杨虎城为前敌总指挥,李任第二支队司令,率师南下关中,与渭北之北京政府部队鏖战,攻取韩城、合阳。杨部旋又改为国民军第三军第三师,杨任师长,李为高级幕僚。1926年春,直系军阀吴佩孚支持刘镇华再入潼关,祸害陕人,杨虎城和陕西军务督办李虎臣合力坚守西安,李子高留驻三原配合友军同强敌长期艰苦奋战,保卫三原不失。西安解围后,杨虎城被任命为国民军联军第十路总司令,李任第十路副司令。

1927年春李子高随杨虎城参加北伐,开赴陇海线归德(今河南商丘)一带作战半年,失利后退皖北休整。1928年,部队被编为国民革命军暂编二十一师开往鲁南,李因积劳成疾,在山东养病。1929年到1930年,杨部先后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十四师、陆军第十七师和第七军、讨逆军第十七路,李都担任杨虎城的副职。他时刻关心前方将士,无心在山东养病,带病赶至河南南阳,终因劳累过度,于1930年10月病故。

7.蒙浚生(1881~1938) ,陕西蒲城人。少年读私塾,天资聪颖;上县学时,即名噪一方。嗣入西安陕西高等学堂就读,逐步接受了孙中山的革命主张。1908年"蒲案"爆发,在西安各界人士为死难学生原斯健举行的追悼大会上,蒙以"陕西高等学堂同仁"名义撰写祭文,猛烈抨击腐败朝政,革命激情感人至深。1909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辛亥武昌起义之后,西安立即举旗响应,10月23日省城光复。中华民国军政府任命张凤翙为中华民国军政府秦省大都督,蒙在大都督府掌管文书,张凤翙颁布的文告、函电等,大都出于蒙和郭希仁之手。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激起全国人民反对。高峻联合曹世英、郭坚、耿直等树起护国军旗帜,通电讨袁驱陆(建章)。蒙当即参加了曹世英部,投入讨袁护国运动。1918年1月三原起义后,曹世英任陕西靖国军左翼总司令,蒙任曹部参谋。同年8月,于右任回陕就任靖国军总司令,编靖国军为六路,杨部编为第三路第一支队,蒙任第一支队参谋长,继续协助杨整训部队,被视为杨部的"灵魂"。杨待蒙如兄长,称之为"蒙哥"。

1922年,陕西靖国军大部被直系军阀收编,只有杨虎城坚持靖国军旗帜不倒,并迎于右任到武功重建靖国军总司令部。这一切,亦多赖蒙的出谋策划。1924年10月,冯玉祥、胡景翼、孙岳联合起兵,推翻直系军阀政府,成立国民军并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在蒙的推动下,井岳秀同意胡景翼的提议,将其部队改编为陕北国民军,任命杨虎城为前敌总指挥,蒙在前敌指挥部任参谋。不久,随杨部离开陕北南下,以配合国民军在豫西的军事行动。

1926年4月,坚持国民革命的杨虎城、李虎臣等部,被刘镇华的镇嵩军围困于孤城西安。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困难条件下,守城之战坚持了八个月之久,最终在国民军联军的援助下取得胜利。在旷日持久的守城战役中,蒙作为守城主力--杨虎城部的参谋长,运筹帷幄,深谋远虑,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西安解围后,杨部被编为国民军联军第十路军,1927年春又改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十军,东出潼关,参加北伐。蒙被任命为总参议,负责协助副司令李子高留守陕西。在极其复杂的军事、政治形势下,蒙协助李子高保存了这支部队。

1930年冬,杨虎城率部回陕主持陕西军政,曾电催在上海的蒙速回西安,研究政务和人事安排。蒙认为杨虎城大功告成,自己应急流勇退,乃借病不归。直至"九一八"事变后才回到陕西,长期寓居三原,仅任陕西省政府顾问名誉职务。这期间,他虽远离政治旋涡,但对国事的关心,未曾稍减。西安事变发生后,他支持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事变的主张,称赞红军是"王者之师"。并说:杨若与红军长期合作,则前途不可估量!由于内忧外患,蒙郁闷成疾,1937年下半年起病情日益加重,于1938年4月6日与世长辞。

8.亢心栽(1906~1978)又名维恪,化名王维洽。陕西蒲城人。是大革命时期陕西农民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23年下半年在三原师范发起组织青年同志共进社。1925年2月组织渭北青年社,积极参加反帝反军阀的斗争。同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团三原特别支部书记。同年底转为中共党员。

1926年春,考入北京中俄大学。不久参加著名的"三一八"游行请愿,险遭枪杀。后由中共北京地方执委会保送,与京、津的陕籍学生一行16人到广州,在毛泽东主持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亢任中共农讲所支部干事会干事。是年11月学习结束,被委派为国民党中央农民部驻陕办事处主任,偕陕籍学员一起返陕。

1927年2月,中共陕甘区执委会成立,亢任区执委会执行委员、农委书记,负责筹建陕西省农协及编辑农民通俗刊物《耕牛》。1928年2月,中共陕西省委筹划渭华起义,仍是省委委员的亢心栽,被派往渭南任中共县委书记,负责起义筹备工作。由于他在起义问题上与一些人意见分歧,遂被撤去县委书记之职。不久他获悉省委机关遭到破坏,接着又得知爱人徐九龄被国民党逮捕(后被杀害),他的情绪日渐消沉,脱离了中共组织。隐姓埋名开始了教书生涯,先后在岐山、凤翔等地中学任教,还曾在甄士仁部队协助反冯(玉祥)。

1930年11月杨虎城主陕时选派一批青年出国深造,亢被选赴英国,入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学习。1934年初回国,先在杨虎城部担任秘书,后在陕西省教育厅任督学兼编辑、西安高中任教员兼教务主任。1937年5月,杨虎城受蒋介石威逼辞职出国考察,亢接受杨的邀请以秘书身份随同出国。回国后,他仍回西安高中任教务主任、校长,后又任陕西省立政治学院教授,商专总务长、训导长,陕西省教育厅秘书、第四科科长等职。这期间,他先后加入国民党和三青团,并担任三青团西京市分团部干事兼组织训练委员会主任。

1946年2月,亢经杜斌丞、刘剑涛介绍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任民盟西安市支部组织部部长。蒋介石电令胡宗南设法取缔民盟西北总支部,西安环境日渐险恶。亢在中共地下组织催促下,于是年夏赴北平,任华北文法学院教授兼秘书主任,民盟北平支部委员。

北平和平解放后,亢奔赴延安,一面在延安大学任教,一面与杨明轩、李敷仁等发起恢复民盟西北总支部,并被推选为秘书长。1949年5月西安解放后,受军管会委派,他到西北大学协助接管事宜,后任该校校务委员、外语教授兼系主任。

1950年后历任西安市第二、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副主席;政协西安市第一、二届委员会副主席,第三、四、五、六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教育工会西安市委员会副主席,还担任民盟省市委的领导工作。在此期间,曾致力于文史资料的撰写。1978年8月18日病逝于西安。

9.王菊人(1906~1975)名若渊,字菊人。陕西蒲城人,清道光年间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王鼎世孙。 王菊人生于北京,父早丧, 6岁时随母迁返原籍,就读于私塾及县高级小学堂,1924年考入西安私立成德中学。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先后担任过共青团成德中学支部书记、陕西青年社宣传部部长等职。1927年从成德中学毕业后返回蒲城,在县高级小学任教员,并担任共青团蒲城县委委员,中共蒲城县委委员、代理书记等职。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蒲城地下组织遭到严重破坏,王被国民党通缉,离陕赴沪,考入上海艺术大学中国文学系,遂与中共组织失掉联系。后因生活困难,学费断绝,到山东临沂投奔杨虎城,被杨(时任暂编二十一师师长)派往该师所属赵寿山团任政治指导员。1929年秋调任杨的随从秘书。1930年中原大战后杨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南汉宸(中共党员)任省府秘书长,王菊人任十七路军机要科科长、杨虎城的机要秘书兼民政厅秘书(杨兼民政厅厅长)。在此期间,他协助杨稳定局势,兴修水利,还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积极完成中共地下组织交办的工作。

1933年春,王被杨送往日本深造,同年9月,杨急电召王回国,说服被蒋介石调往平绥线的第四十二师冯钦哉部返陕归建。事毕回西安,仍任杨的机要秘书。1935年秋,中共党员谢华、徐彬如等秘密来陕筹组中共西北特别支部,王热情接待,为谢、徐等顺利开展工作提供方便。

1935年12月,汪锋带着毛泽东给杨虎城的亲笔信到西安,杨虎城派王接待,并代表杨与汪谈判,双方就互不侵犯、互守原防、互派代表、红军在西安设立电台等问题达成协议。1936年春,中共中央北方局王世英、梁明德途经西安赴陕北向中共中央汇报工作,王奉命接待并作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 8月,毛泽东派红军联络代表张文彬到达西安。张于8月30日晚会见王,双方就互不侵犯、互通贸易、军事联络等问题达成一致意见。王还特意购置了一部德制无线电台交张使用,杨虎城又委任张为上校秘书,住在十七路军总部,随时与中共中央取得联系。同年夏秋,王根据杨虎城的指示,先后在西安绥署特务营营部、该营营副谢晋生家、阎揆要团西安留守处,以及淳化、洛川、宜川等地,设立了六处交通站和运输站,使当时红军急需的文具、纸张、电池、医药等物品,通过这些运输站不断供给苏区;使进出苏区的人员,通过这些交通站顺利往返。西安事变爆发前,王与高崇民等奉命起草有关绝密文件,七昼夜“目不交睫”。事变发生时,王在张、杨的联合指挥部里,沉着机智地协助指挥。临潼扣蒋后,王兼任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委会政治处副处长、设计委员会委员,并担负与中共代表周恩来等的联络事宜。南汉宸筹组十七路军抗日同志会,他不遗余力地给予支持与协助。他是杨最信任的部下之一,也是参与杨部机密的重要人物。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多方威逼杨虎城出国。1937年5月,杨离陕赴沪,出洋考察;王菊人与李寿亭、王维之等移居北平,与著名爱国人士张奚若、张申府、刘清扬等过从甚密。同年11月,杨虎城从欧洲归来,王与申明甫、王炳南、王根僧等赶赴香港迎接,并多次提醒杨注意安全。杨被国民党特务扣押后,王在西安东关购地筑房,闭门“读书”。此间,胡宗南设宴“招待”,“礼贤下士”,三次派人许以高官厚禄要王出山,他均予以回绝,表现了一位爱国民主人士的一身正气。

1941年春,王与杜斌丞、杨明轩等积极进行中国民主政团同盟西北地方组织的筹建活动。1944年秋冬,他与郭则沉、杜斌丞、杨明轩等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同盟西北总支部筹备委员会,使民盟活动在陕西地区迅速展开。1946年,关中军分区副司令员、杨虎城的长子杨拯民写信给王,请其边区一行。他化装后秘密通过-线,前往关中军分区所在地马栏,与中共关中地委书记张德生商讨组织地方武装开展-及赵寿山、孔从洲部起义等问题。对王的革命活动,胡宗南曾多方威胁,并派特务严密监视,但王以“手提头颅忘生死”的气概,不顾安危,继续坚持革命斗争。1947年3月24日,王与杜斌丞突遭国民党反动派逮捕,被关押在西安新城秘密监狱,虽经严刑逼供,但王坚贞不屈。

1949年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望,胡宗南仓皇南逃。王被押至四川境内,乘乱机智脱身,同年冬返回西安,后赴北京医病,受到周恩来的亲切慰勉。1950年起,王先后任西安市人民政府委员,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交通厅副厅长;1951年加入民革,任民革第二、第三、第四届中央委员,民革陕西省第一、第二、第三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政协陕西省第二、第三届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75年1月4日在西安病逝。生前留言将蒲城之故居捐给政府。1997年,蒲城县人民政府将其改建成王鼎纪念馆。

10.刘宗宽(1905-1992),出生在陕西省蒲城县东刘家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24年于陕西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毕业后,刘宗宽投奔杨虎城麾下。1924年秋,经杨虎城将军推荐,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黄埔军校,1925年1月成为黄埔三期正式学员。1926年后在西北军杨虎城部任上校参谋长、团长、少将副旅长。1934年,刘宗宽由杨虎城保送进入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二期,1937年9月毕业,由蒋介石亲自主持颁发毕业证。刘宗宽因毕业考试成绩第一,被大家称作"武状元",推举为毕业生代表,上台接受蒋介石颁发文凭,被任命为军委会少将高参,派驻汤恩伯部联络官。

刘宗宽拒绝了蒋介石的任命,仍回西北军旧部。当时,杨虎城将军因"西安事变"已被迫出国。经38军军长兼陕西省主席孙蔚如安排,刘宗宽先后任第38军司令部少将高级参谋、陕西省军管区司令部参谋长、中央军校第七分队总队长等职。

1940年5月,刘宗宽出任陆军暂编第十五师师长,后出任陆军大学将官班少将副主任。1943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当时的第三党,即农工民主党前身)。1946年,潜入国民党阵营,历任重庆行营参谋处处长、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少将参谋处长、中将副参谋长、代理参谋长等职,对爱国民主活动和民主人士起过掩护作用,解放前夕,解放军二野部队派人与刘宗宽联系,他多次提供重要军事情报,为解放大西南作出了重要贡献。

建国后,先后担任西南军区高级参议、西南人民监察委员会委员、川东行署委员、南京军事学院合同战术教授会副主任,对进军西藏、肃匪反霸、整编起义部队等工作,提出许多好的建议,做了许多有有益的工作。1956年转业地方工作,历任黄埔军校同学会成都副会长、四川省顾问,农工民主党四川省委和重庆市委副主委、顾问、中央联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1992年7月29日因病在重庆逝世,终年87岁。根据生前多次要求,1993年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