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对孙策的评价是:“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但我要说,孙伯符真英雄也。

却说孙策之父孙坚娶了钱唐人吴氏,生下孙策、孙权、孙翊、孙匡四个儿子及一女儿。孙坚从军在外,家属就留在寿春。孙策十几岁时,就开始结交英雄豪杰和知名人士。周瑜听到孙策的名声,就从宿县去拜访他,二人推心置腹一番交流后,结为好友。孙策听取周瑜建议,移居宿县后,双方结为通家之好。

孙伯符人生传记(孙伯符真英雄也)(1)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十月,袁术派孙坚攻击刘表,刘表派大将黄祖迎战,双方大战于樊城、邓县之间。孙坚击败黄祖后挥师包围了襄阳。刘表就派黄祖乘夜出城,调兵增援。但黄祖带援兵回城时,又被孙坚截击,黄祖大败,逃入岘山中,孙坚连夜追击,却被黄祖部下暗箭射杀。这一年孙策只有十七岁,他将父亲归葬曲阿后,就渡过长江,居住在江都,结纳豪杰,谋划为父报仇。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袁术表孙策的舅舅吴景领丹阳太守,吴景打败了朝廷任命的原太守周昕,夺了丹阳郡,任命孙策的堂兄孙贲为丹阳都尉。孙策将母亲和弟弟们托付给张纮后,只身到寿春见袁术,表示愿意为袁术效力,但袁术并不肯把孙坚的旧部还给孙策,而是让孙策到丹阳招兵。孙策就依靠舅舅开始招兵,刚刚招了几百人,却被泾地方武装祖郎袭击,孙策也差点丧命,于是又去见袁术,这一次袁术终于把孙坚旧部一千余人还给孙策。

孙伯符人生传记(孙伯符真英雄也)(2)

孙策有了自己的基本盘后,很快就在军中树立起威信。袁术先是答应让孙策做九江太守,临了又变卦,改用陈纪。之后,袁术又让孙策攻打庐江太守陆康,告诉孙策打败陆康,庐江就是他的。结果孙策打下庐江后,袁术又让自己的老部下刘勋做了庐江太守。孙策一看,不脱离袁术自己是发展不起来了,这父仇何时能报?

于是孙策听从孙坚旧部朱治的建议,决定去取江东。当时吴景已经被刘繇从庐江赶走,攻打樊能、张英等一年多都不能取胜。孙策就告诉袁术,他愿意到江东帮助舅舅讨伐横江,同时在江东招募兵马助袁术夺天下。袁术一方面两次没有兑现给孙策的承诺,另一方面认为曲阿有刘繇,会稽有王朗,孙策去了也不会成功。袁术就给了孙策一千步兵,几十名骑兵,让孙策去江东。

孙策一路招兵,等到历阳时,已有五六千人,当时周瑜的伯父是丹阳太守,周瑜就带着兵马粮草与孙策会合,于是孙策击败了樊能、张英,攻取了横江、当利。接着孙策渡战转战,所向披靡,由于孙策军纪严明,军士秋毫无犯,于是民心大悦,从听闻孙郎来了就弃家而逃,转变为竞相以牛肉美酒劳军。而孙策本人又和气待人,善于用人又善听人言,于是吏民均愿听命于孙策。紧接着,孙策就大败刘繇、笮融等,进驻曲阿城。孙策对刘繇、笮融旧部实施怀柔政策,于是十天内新招募军士二万余人,战马增加一千余匹,威震江东。由此可见孙策军政之能。

孙伯符人生传记(孙伯符真英雄也)(3)

由于孙策礼贤下士,吕范甘愿担任都督之职,负责纠察军纪之任,从此,孙策的军队军纪更加严明,令行禁止战力大增。

孙策又任命张纮为正议校尉,张昭为长史,经常是带一人出征,留另一人看守大本营。孙策还以师友之礼对待张昭,全权委托张昭负责所有事务。当时北方的士大夫都认为在江东是张昭说了算,是张昭治理得好。而孙策听说后,没有一丝不快,反而以齐桓公称管仲为仲父来类比他与张昭的关系,认为以张昭的贤明,得到众人的认可,也是孙策自己的成绩。由此可见孙策的胸怀和气度。

在这一点上袁绍就是与孙策完全相反的一个例子,而曹操与孙策相比也略有不足。

到了建安元年(公元196年)8月,袁术认为谶语“代汉者当涂高”应在自己身上,就有了僭越之谋。孙策知道后,就写信给袁术,指出袁家五代相承为汉朝宰辅,应该效忠守节,以报汉室。袁术不听孙策之劝,于是孙策就与袁术决裂。由此可见孙策的忠义。

孙策经数次渡江作战,又打败了王朗,占领了会稽,并自任会稽太守。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孙策被朝廷任命为骑都尉,袭父爵乌程侯,使臣议郎王浦以皇帝名义任命孙策为明汉将军。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孙策派张纮向朝廷进贡地方特产,曹操表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并把自己弟弟的女儿嫁给了孙策的弟弟孙匡,又为儿子曹彰娶了孙贲的女儿(也就是孙策的堂侄女)。

孙策在平定宣城已东地区时,在陵阳活捉祖郎,孙策告诉祖郎:“虽然你以前袭击过我,还砍中了我的马鞍。但我现在要做一番事业,所以我不会记旧仇,而是唯才是用,对你和对天下人,我都是这样。”在勇里活捉了太史慈,孙策对太史慈说:“听说你有烈义,是天下智士。只是以前没有跟对人。现在我要做一番事业,就让我们一起来干吧!”孙策大军班师时,孙策就让祖郎、太史慈在前面开道,于是军威士气大振。

孙伯符人生传记(孙伯符真英雄也)(4)

刘繇在豫章去世,留下一万多士卒,孙策命太史慈去招抚,要带多少兵马由太史慈自己定,太史慈就只带自己本部几十人去了。太史慈走后,孙策左右都说太史慈肯定不会回来了,但孙策说:“太史慈不是自己要做主君的人,他是秉持道义,注重承诺,为知己之人赴汤蹈火万死不辞之人,诸君不必担忧。”结果太史慈果然圆满完成了任务,如期而归。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孙策趁刘勋攻伐上缭时,袭取宛城。刘勋回师彭泽后,孙策又大破刘勋,刘勋就投奔曹操去了。

孙策在取了宛城又大败刘勋后,实力大增,于是开始打黄祖,十二月,孙策大败刘表援军,斩杀数万士卒,韩晞被杀,黄祖丢下妻儿孤身而逃,孙策缴获六千艘船和大量军资。

此时孙策兵力强盛,就准备取豫章,为避免战事损伤,他派虞翻去劝降华歆,于是华歆投降,孙策以弟子的礼节拜见华歆,并尊华歆为上宾。而孙策在攻克宛城后就善待袁术的妻小,进入豫章后,又给刘繇治丧并善待其家属,于是孙策就得到了士大夫们的称赞。孙策还在母亲吴夫人的劝说下,优贤礼士,舍过录功,一时大得人心。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征讨黄祖时,陈登在射阳引诱严白虎余党准备作乱。孙策在回师攻打陈登的途中,在丹徒等待军粮其间,出营打猎,被原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刺杀,回营后把印绶佩戴在孙权身上,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你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其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你。”四月,孙策去世,时年二十六岁。

纵观孙策一生,十七岁丧父。之后完全凭一己之力,及礼贤下士、舍功录过、知人善任的胸怀,在二十六岁前创下江东基业,临死之前还选定位最佳接班人孙权。我们不得不由衷的说,孙伯符真英雄也。如果孙策没有早亡,恐怕三国历史都要改写。

#创作挑战赛#​

#天南地北拜大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