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中央号召全体党员,重温党史,以史为鉴,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革命永远是青春?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革命永远是青春(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革命永远是青春

今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中央号召全体党员,重温党史,以史为鉴。

5月4日,我特意前往昆明市青年路节孝巷55号,瞻仰中共云南地下党第一次党员会议旧址,感怀云岭大地党员先烈的风采。岁月的痕迹穿越时空,这里,曾是中共云南地下党员周宵的居所,也是中共云南地下党员的秘密活动点。

进入旧址,虽然空间狭窄,但思想的视野顿时通透敞亮。旧址如今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放的房间内,陈列着展板和遗物,一拨又一拨的党员,络绎不绝。

我仔细读着展板上图文并茂的历史。有一幅油画,吸引了我,画面生动地再现了当年的场景。那是1926年11月7日的晚上,李鑫、周宵、吴澄、黄丽生、杨静珊等五位云南籍党员参加了中共云南地下党第一次党员会议,会议决定成立中共云南特别支部。他们席地而坐,围在一张小方桌旁,各抒己见,共商大业。桌上,闪烁的煤油灯,犹如云岭高原的星星之火,照亮了云南革命。

他们都很年轻。李鑫,时年29岁,牺牲时年仅32岁。吴澄,云南第一位女共产党员,时年26岁。牺牲时吴澄的丈夫李国柱,是在云南省内第一个入党的人,牺牲时年仅24岁。

周宵,时年23岁。黄丽生,时年23岁。杨静珊,时年24岁。

100年前,1921年,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上,中共一大的代表,平均年龄28岁。“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从此,意气风发的心态,青春激昂的风貌,刻进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基因。

100年前的云南,革命力量处于萌芽期,形势复杂又严峻,很多党员把热血洒在了红土地,把生命定格在了青春岁月。他们坚信,革命的火种已经在云岭大地传播开来,终会形成燎原之势。

距离该会址不远,就是著名的云南陆军讲武堂。从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的同道人,手握钢枪,奔赴战场,奔赴国内革命战争,奔赴抗日战争,奔赴解放战争。他们为夺取胜利、建立新中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们中,有朱德、叶剑英、周保中。

还有人握起了笔杆子。在李国柱同志的影响下,云南省立第一中学的15岁少年艾思奇,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后来,成为著名的哲学家,他写的《大众哲学》,被反动派多次查禁,但他毫不畏惧,辗转来到革命圣地延安,毕生为党的文化事业呕心沥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还有人,凭借文化的力量去战斗。比如人民音乐家聂耳,1933年21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其中,《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我在手机导航软件上搜索中共云南第一次党员会议的地址时,坐标为青年路的节孝巷。

青年路的来历引起了我的好奇。

原来,这是1954年,昆明市共青团员和青少年学生组织,在义务劳动中,扩建了此路,为此纪念,取名青年路。

该会址,再次和年轻人挽起了手臂,再次焕发出蓬勃朝气。

改革开放后,会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来到院子中央,想到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我外公是我们家的第一代中共党员。他浴血奋战,年纪轻轻就在战场上火线入党,为新中国的建立出生入死。新中国成立后,外公脱下军装放下枪,扛起锄头去垦荒,去到边陲小镇,建设军垦农场,耕耘热土,收获硕果,奉献一生。

我的父亲和母亲,是我们家的第二代党员。他们传承家风,自强不息,是改革开放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后回到边陲,成为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

我是我们家的第三代党员。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参与了昆明长水机场的建设,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工地,我见证了党员前辈忘我的工作热情,他们加班加点,辛勤工作,任劳任怨。他们,是我的榜样,是我的标杆。

今天,我来感受先烈们无私无畏的精神,我来沐浴先烈们人格魅力的洗礼。

走出节孝巷55号——中共云南第一次党员会议的地址,我激情澎湃,迈向青年路。

100年,对于个人来说,已是期颐之年,对于中国共产党——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作者:刘洋谷,单位系昆明巫家坝云南机场集团)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