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陈寿曾在《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中说:“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字面意义看就是,要把一本书读到一百遍,其中的含义自然就心领神会了这里的“读百遍”只是概数,是一种强调的语气,有多次重复之意意在告诉我们,“重复”乃学习之母关于这点,古人还说过,“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我们读书,要的正是这锲而不舍的精神,只要静心研读,反复思考,定能悟出书中的“真谛”,如果每次都能从书本中悟出一些为人处世的哲学,日积月累,必将会开阔自己的胸怀和视野,在人生道路上少走弯路,对以后的人生也是一种指导,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谁写的?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谁写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谁写的

晋陈寿曾在《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中说:“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字面意义看就是,要把一本书读到一百遍,其中的含义自然就心领神会了。这里的“读百遍”只是概数,是一种强调的语气,有多次重复之意。意在告诉我们,“重复”乃学习之母。关于这点,古人还说过,“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我们读书,要的正是这锲而不舍的精神,只要静心研读,反复思考,定能悟出书中的“真谛”,如果每次都能从书本中悟出一些为人处世的哲学,日积月累,必将会开阔自己的胸怀和视野,在人生道路上少走弯路,对以后的人生也是一种指导。

东汉末年,有一个叫董遇的人,少时家境贫寒,只能靠去田间卖苦力或走街串巷做些贩夫走卒的伙计来养活自己。但无论做什么,走到哪里,环境多么恶劣,他总是随身携带着一些书,只要一有空就会孜孜不倦地读起来。后来,他发达了,做了官吏,仍坚持博览群书,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最终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学问家。

董遇成名之后,一时间很多俊杰才子慕名而来,想要拜他为师?这其中就有一个叫李尧的书生,李尧是董遇的同乡,少年时就研读了很多书籍,待年龄稍大些,渐渐喜欢上了历史典藏。初见面,一番寒暄之后,董遇问:“年轻人,给你一本书,你会读几遍?”

董遇说“此话不假?”

董遇很失望,摆摆手对他说:“年轻人,你还是回去吧。”

李尧不解:“先生,此话何意?我是诚心诚意地向您拜师学习的,你为什么不肯收下我呢?”

董遇回答道:“不是我不想留你,也不是你资质不够,我觉得你没有悟出治学的精髓所在。在你来此之前,早已有很多人来向我请教学习的方法,其实,也谈不上什么高深方法,我只是读书读的遍数多罢了。”

李尧满脸困惑的问:“先生会读多少遍呢?”

董遇笑了笑说:“文章至少要一口气先读上百遍。我觉得一篇文章如果不读很多遍的话。是很难理解文章的真正含义的。”

古人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人们常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也强调了精读和多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孔子读《易经》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了多少遍。宋代大才子苏东坡满腹经纶,读《阿房宫赋》,夜不能寐,秉烛夜读,直到四鼓时分仍不肯休。

鲁迅先生少时在课桌上课刻“早”,字,勉励自己勤奋,早已为我们所熟知。青年时,鲁迅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经常会准备几本书和红辣椒。慢慢嚼着,直到辣得唇齿发麻,四肢冒汗,困意全无,然后继续挑灯读书。由鲁迅先生的这个小故事,可以看到,“读书百遍”并不仅仅指读书的次数,还有锲而不舍的刻苦精神,“其义自见”。鲁迅正是凭着这种驱寒读书的精神,成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面旗帜。

无独有偶。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张广厚,觉得很适合自己的研究领域,于是就多次反复研读。这篇共十多页的论文,他反反复复地读了半年之久。因为多次翻阅,纸张泛黄,页面也已卷曲,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读书啊,这简直就是‘吃书’啊。”

种种事迹表明,读书对做学问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我们也会疑惑:人生命短暂,日常琐事繁多,用在读书上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加之,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生活节奏快,书读百遍。更是不可能,哪能挤出那么多时间在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上?这确实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在前面董遇与李尧的故事中,李尧也问了董遇同样的问题。董遇答曰:“读书时间就是挤出来的。冬天,大雪纷飞,无处劳作,人们都躲在屋里取暖休息,这是读书时间;晚上,万籁俱寂,这也是读书时间;雨天,道路泥泞,人们不能出门劳作,这也时读书时间。你可以把这些时间利用起来读书呀!可以把它归结为‘三余’,既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也。’

董遇的“三余”,用我们今天的话来概括就是:冬天是相对空闲的时间,夜晚是空闲的时间,阴雨天是空闲的时间。如果我们能抓住生活中的这些相对空闲的时间,何愁没有读书呢?

清朝一代名臣曾国藩是一个治学严谨、博览群书的理论家和古文学家。他一生以“勤”、“恒”两字勉励自己,教育家里的侄子。他说:“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事事松弛。”他抓住日常生活中一切能读书的机会。甚至死前一日仍手不释卷。曾国藩曾经说过读书时要有“耐”字与“专”字诀,专穷一经,不可泛骛,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在读。

世间万象,皆为身外之物,唯有多读书,读好书能够启迪人的灵魂,让人心领神会,耳聪目明,志存高远。一本好书,就如下日午后的清茶,淡淡的,让人沉醉,它可以在夏日里读出雪意,于山间闻到泉鸣。书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社会文明的载体,也是人类进步的标志。

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改变人们的思维习惯,影响人们处事的行为方式,进而影响人们每天的生活,甚至可能会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古人所说:“书中自由自在颜如玉,书中自由黄金屋”。书只有反复阅读,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妙处,才能够从懵懂无知走向睿智豁达。爱迪生说:“要让书成为自己的注解,而不要做一颗绕书本旋转的卫星,不要做思想的鹦鹉。”那就让我们先从熟读开始吧,做到每一本书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