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清明节前的一天,是李小玲有生以来最尴尬的日子。那时她还不到14岁,和妹妹李小玉一起跟在爷爷身后,从湖南蓝山县来到嘉禾县。一路上,爷爷不断嘱咐姐妹俩:到了那边,嘴巴要甜一点,管你妈的男人叫爸爸,记住。李小玲心想,我有爸爸,叫别人爸爸多难为情。转了两次车,又走了半个小时的路,祖孙三人总算抵达目的地。在这里,李小玲第一次见到李享知——妈妈的丈夫。那时,李小玲还不知道,这是一个即将改变她命运轨迹的男人,一位平凡又伟大的继父。

东北插班生两位父亲的友情(湖南63岁继父靠种地把三个继女送上名校)(1)

李小玲三姐妹

一、父母的爱情故事

直到李小玲成年之后,才陆续得知父母的爱情故事。“爱情”两个字是李小玲冠上的,朴实的农村人,哪会用如此文绉绉的词语。

母亲李水英是个苦命人,早年和李小玲的生父结婚,没过上一天好日子。生父性情暴躁,贪酒好赌,赌输了回家打老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忍无可忍的母亲带上最小的女儿李冬冬,回到位于嘉禾县的娘家,将李小玲和李小玉姐妹俩留在蓝山县。

回娘家不久,母亲就遇上了现在的丈夫李享知。

说起来,李享知还是当地有名的知识分子,他是七十年代的高中生,做过村主任和乡镇人大代表。李享知也是个苦命人,妻子早逝,留下一女两男三个孩子。此外,还有个又聋又哑且有智力障碍的二哥,一直跟随李享知生活。

在农村,有文化不能当饭吃,介绍的女人一听李享知家庭负担那么重,都被吓跑了,直到遇上李水英。

大概是出于同命相怜吧,李水英并不嫌弃李享知的家庭条件,相反,她一方面很敬重有文化的人,另一方面感动于李享知的情深义重。

1993年,李水英带着小女儿李冬冬,与李享知组建了新的家庭。家里一个残疾哥哥,两儿两女四个孩子,全靠李享知夫妇养活。

尽管生活艰辛,但李享知很知足。他这样的条件能娶到媳妇都不错了,更何况李水英勤劳善良,知冷知热。

东北插班生两位父亲的友情(湖南63岁继父靠种地把三个继女送上名校)(2)

李享知夫妇

六年时间匆匆过去,转眼来到1999年。清明节前夕,李水英前夫的父亲带上李小玲姐妹俩来到嘉禾县,打破了李享知平静的生活。

在破旧的红砖房堂屋里,李小玲的爷爷声泪俱下痛骂儿子不是人,连亲生女儿都养不活。说完,爷爷用力戳了戳李小玲的后背。爷爷的劲儿可真大呀,把李小玲推了个趔趄。她想起爷爷的嘱咐,怯生生喊了一声“爸爸”,两行泪珠子就从眼眶中滚落下来。

事实上,李小玲是很愿意来到这个新家的,不管怎么说,起码这里有疼爱她们的妈妈,不用挨打。

生父是姐妹俩的童年噩梦,他常常因为打牌输了就把气撒在女儿身上,一边喝酒一边数落孩子,让一双女儿跪在他跟前认错。在生父家里,李小玲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尽管她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依旧可能招致生父劈头盖脸的“教育”。或顺手一耳光,或抓起地上的扫帚,打得姐妹俩浑身是伤。

妈妈走了,又没有爸爸呵护,李小玲和妹妹在村里就成了被欺负的对象。她们好似两只小老鼠,任何人见了都可以踩上两脚。

爷爷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苦于年迈无力保护孙女,于是想出这么个办法,将孩子送去她们的母亲家,请求继父收养。

母亲李水英见到两个女儿,兴奋之余不免愁苦,供养家中的七张嘴吃饭已经够艰难了,再添两张真不知如何养活。听到孩子在那边所受的苦,做母亲的心中不好受,只是为难地看向丈夫。

东北插班生两位父亲的友情(湖南63岁继父靠种地把三个继女送上名校)(3)

爷爷再次推了推李小玲,示意她们“出绝招”。这是在路上商量好的,到了关键时候,两姐妹得向妈妈和她男人下跪,祈求他们收留。

14岁的少女具有非常强的自尊心,喊“爸爸”已经够难为情了,李小玲不愿意跪,只是用若有所求的目光看向李享知——这个刚刚被她称作“爸爸”的男人。

“行。”李享知斩钉截铁吐出一个字,良久,他补充道,“也就是多两个碗、两双筷子的事,大人过一天娃娃过一天。”

那一刻,李小玲恨不得跳起了拥抱眼前这个男人,她清楚,自己和妹妹终于得救了。

二、再穷不能穷教育

刚来家里,李小玲非常担心,那么多弟兄姐妹,自己和妹妹会不会被欺负。那时,她认为这个世界充斥着恶意,因而内心满是仇恨。相处一段时间后,李小玲松了口气,父亲李享知是个儒雅又温和的男人,兄弟姐妹们也很友善。在这里,她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家庭温暖。

温馨的日子没过多久,李水英就病倒了,患上类风湿性关节炎,几乎丧失了劳动力,只能做一点轻微的家务活。在农村,供养六个上学的孩子外加一个残疾人,本来已经很艰难了,李水英的病让这个家雪上加霜。一边劳动力少了一个,另一边还需要求医问药。

东北插班生两位父亲的友情(湖南63岁继父靠种地把三个继女送上名校)(4)

李享知夫妇

不得不说,李水英当年的选择非常明智,这真是一个值得托付的男人。李享知非但没因妻子生病而抱怨半句,还尽心尽力照顾她。几个孩子年龄差不多大,李享知竟能做到一碗水端平,没有厚此薄彼。

在二十世纪初期,农村掀起一股进城务工潮流。村里很多人家都外出了,留下不少荒地。李享知似乎见到了“商机”,独自承包了14亩荒地,靠种地供一家九口吃饭,供六个孩子上学。

李小玲记得,在那些穷苦的日子里,家中依旧充满了欢笑。晚饭时间是最热闹的,孩子们放学了,父亲也从地里劳作回来。母亲在厨房的角落里放一口大锅,大家排着队打饭。在饭桌上,父亲要逐一过问大家的学习情况,鼓励“后进者”向“先进者”看齐,并宣布一条规定:凡是学习好的,上到初二以后就不必参与家里的劳动,只管用心学习。

孩子多,不免发生争执。但凡告状告到李享知跟前,不管对错各打三十大板。之后,大家都不敢打小报告,出了问题私下解决。看起来李享知不明是非,但他早已洞察到了一切。等吵架双方消了气,李享知才在饭桌上“点到为止式教育”。他常说“响鼓不用重锤”,因此从不打骂孩子,这让吃够生父苦头的李小玲如沐春风,并痛下决心改正错误。

再穷不能穷教育,这种理念早年在农村是非常罕见的。人们都巴不得孩子不要上学了,帮家里干活。村里不少好心人提醒李享知,别人家的丫头总归不是亲生的,何必苦了自己。李享知不理会村里人的说法,坚持送孩子们上学。因为经济拮据,他自己舍不得花一分钱,若是孩子提出买学习用品,他却非常慷慨。

有一回,李水英脚上的旧伤发作,李享知放下农活,到嘉禾一中给李小玲送生活费。李小玲看到父亲从破旧的裤兜里掏出几张钞票,把唯一一张百元大钞递给她,转身就走。望着父亲逐渐远去的背影,小姑娘尴尬地向同学解释:“哎呀,我爸走得匆忙,连衣服都没换。”其实,李享知哪有多余的衣服,这身打满小补丁的旧衣服是他最体面的行头,只有出门才穿一次。

东北插班生两位父亲的友情(湖南63岁继父靠种地把三个继女送上名校)(5)

李小玲回家同母亲李水英说起此事。李水英去镇上扯了几尺衣料,打算为李享知做一件像样的衣服。哪知李享知死活不要,让妻子把衣料退了。

李小玲常常感叹,许是小时候在生父家吃了太多的苦,引发上天垂怜,重新送给她一位世界上最好最善良的父亲。李享知不仅在花钱方面对孩子大度,还在生活中极尽所能关爱每一个孩子。

初中离家大概有七八里路,不能住校。有天下午,突然下起了大雨,孩子们都没带伞。李享知丢下手里的农活,硬是走上半个小时为孩子们送伞。几个孩子回家时只湿了库管,而他们的父亲全身都湿透了。那天晚上,李享知病倒了,发烧又咳嗽,用被子捂出一身汗,第二天照旧下地干活。

2008年放寒假的时候,郴州遭遇多年不遇的冰灾。小女儿李冬冬当时正在郴州复读。其他孩子都回了家,唯有不见李冬冬的身影,李享知放不下心,在冰天雪地里走了二十多里路,赶到县城。由于极端天气,县城客车停运了,李享知没多想,当即雇了一辆小车开到郴州。

找到李冬冬的时候,全宿舍只剩下她一个人。孤独的小姑娘见到亲人,哇地一声大哭起来。此时,她已两天没吃过温热的食物了。

雇车花了三百多块钱,这对一个贫困家庭来说,是一笔不菲的支出。这钱原本是留着过年的,雇车之后,家里连五斤肉都买不起。李冬冬自责得直流泪,李享知安慰她说:“过年吃什么不重要,一家人整整齐齐平平安安聚在一起,就是最好的年。”

三、兄友弟恭传家风

不得不承认,学习真的需要天赋,六个孩子的学习成绩呈两极分化。李享知亲生的三个孩子学习不好,初中毕业之后外出务工,而李小玲姐妹三人个个是尖子。在李享知的鼓励下,三个小姐妹你追我赶,年年拿第一名。

东北插班生两位父亲的友情(湖南63岁继父靠种地把三个继女送上名校)(6)

2004年,大女儿李小玲考上了湖南湘潭大学。毕业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李小玲打算考研究生。李水英听了很生气,责怪李小玲说:“你是老大,家里好不容易把你供出来,你该想想如何为家里分担点,两个妹妹还在念书。”

那天晚上,李小玲在饭桌前不停抹眼泪。李享知得知情况后非常支持,他说,“你尽管去考,多读书总是好事情。”这位朴实的父亲,说不出豪言壮语,却用简单的话语抚平了李小玲的心。

2010年,李小玲考上了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

二女儿李小玉也不甘示弱,大学毕业后,以姐姐为榜样,考上了美国林肯大学学前教育硕士研究生。

上美国念书的前一晚,李小玉同李享知聊到深夜,也哭到了深夜。李小玉感谢父亲的养育之恩,又心疼父亲面朝黄土背朝天把自己送上名校。李享知不知该如何安慰二女儿,只是不断翻看她的行李箱,检查有没有漏掉的东西。他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到厨房拿来一双筷子放进去,对李小玉说:“听说美国人不用筷子,我怕你不习惯。”李小玉顿时破涕为笑。

第二天,李享知扛着行李,非要亲自送闺女上飞机。在北京,为了省下两百元打车钱,李享知扛着行李挤地铁,兜兜转转来到机场,后背已经湿透了。李小玉的心在默默流泪,她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念书,不辜负老父亲的期望。

小女儿李冬冬的成绩赶不上两个姐姐,第一次高考失败了,李享知鼓励她复读一年。2008年,李冬冬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看到两个姐姐都念了研究生,李冬冬当然不甘落后,也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

如今,大女儿李小玲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家庭幸福美满。二女儿李小玉在美国念完硕士之后,又考入哈佛大学读博士,现在是美国硅谷的一名软件工程师。小女儿李冬冬回到湖南,在岳阳市的一所中学教书。

东北插班生两位父亲的友情(湖南63岁继父靠种地把三个继女送上名校)(7)

李享知和李小玲

小女儿李冬冬曾在《我的父亲》中写道,“印象中家里很穷,但父亲在对我们的教育方面从没穷过。”

大女儿李小玲在散文《父爱如山》中如是写,“是父亲为我们遮风挡雨,艰难铺路,我们才拥有了广阔的天地。”

四、后记

2022年初,李享知被评为郴州市第一届道德模范孝老爱亲类“湖南好人”。人们知道了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农民,对残疾二哥不离不弃,先后把三个继女培养成名校硕士、博士。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李享知出名了,有人开始质疑他的行为,为什么单单培养妻子的三个女儿?

就在网友们议论纷纷的时候,李享知和前妻所生的大女儿李海英站出来澄清。当初并不是父亲偏心,而是他们姐弟三人学习不好。三个妹妹有出息,全家人都很开心,并真诚祝福。李海英无法忍受网友对父亲的偏见,这可是他们所有人都敬重的父亲啊。

东北插班生两位父亲的友情(湖南63岁继父靠种地把三个继女送上名校)(8)

李享知与前期的女儿李海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