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凤阳,

道凤阳,

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咚咚隆冬强,

咚咚隆冬强,

咚咚隆咚锵咚锵咚锵锵锵,

大户人家卖骡马,

小户人家卖儿郎,

奴家没有儿郎卖,

身背花鼓走四方。

咚咚隆冬强,

咚咚隆冬强,

咚咚隆咚锵咚锵咚锵锵锵。

凤阳花鼓现在在哪里(细说凤阳花鼓)(1)

凤阳花鼓,又称双条鼓、打花鼓、花鼓小锣,是安徽地区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汉族民间表演艺术,流行于明清时期,最初表现形式为姑嫂二人,一人击鼓,一人击锣,口唱小调,鼓锣间敲。

2006年凤阳花鼓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上,朱元璋建立明朝,徙江南巨户到凤阳府。由于凤阳府地区人口激增,灾荒也不断,导致这些迁徙的江南巨户希望回到江南,但朱元璋严禁他们离开凤阳府,所以他们想出了假扮卖艺、以打花鼓唱曲为生的方式离开凤阳府。又因明清两代,由于凤阳府(今皖北地区)一带是“三年恶水三年旱、三年蝗虫灾不断”的长年灾区,每年秋后都有成群结队的妇女外出卖唱乞讨。同时也有身背花鼓流落各地卖唱的职业艺人。明末流传范围继续扩大,表演盛况空前。清末,凤阳花鼓流传更广,有的甚至漂洋过海到东南亚一带活动。

凤阳花鼓这种流浪卖艺的汉族民间歌舞表演,在新中国成立后,被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保留下来,并成为我国汉族民间喜庆丰收、欢度节日和反映劳动人民幸福生活的一种民间歌舞表演形式。

凤阳花鼓现在在哪里(细说凤阳花鼓)(2)

凤阳花鼓最初的表现形式为姑嫂二人,一人击鼓,一人敲锣,口唱小调,花鼓小锣作为伴奏乐器穿插期间。演唱的曲目多为当时的“时调”,主要有《凤阳歌》、《鲜花调》、《王三姐赶集》、《孟姜女》等。凤阳花鼓唱的都是民间小调,曲目有近百种。清人赵翼《陔余丛考》中《凤阳乞者》条写道:“江南诸郡,每岁冬必有凤阳人来,老幼男妇,成行逐队,散入村落间乞食,至明春二三月间始回。

凤阳花鼓现在在哪里(细说凤阳花鼓)(3)

凤阳县隶属滁州市,地处淮河中游南岸,北纬32°37′-33°03′、东经117°19′-117°57′之间。北濒淮河与蚌埠市淮上区、五河县相望,东、南部与明光市、定远县毗连,西部和西北部与淮南市大通区、蚌埠市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接壤。凤阳是全国较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举世闻名的明中都皇城和明皇陵,凤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家乡,是八仙之一的蓝采和的成仙之地,是庄子与惠子濠梁观鱼之地,也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发源地。

凤阳有中国花鼓之乡、中国帝王之乡、中国改革之乡、中国曲艺之乡、中国石英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树莓之都等美誉。

凤阳花鼓现在在哪里(细说凤阳花鼓)(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