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一个演员会不会演戏,怎么看?说白了,就是看细节,细节很重要!这就是为什么一出戏早已让人熟烂于心,却还有人在反复翻看的原因之一。我感觉,细节这东西是越品越带劲的,最后品着品着就会发现演员和戏中人物有一种曲也通意也通的默契感。

如何评论一个人的演技(一个票友的心声)(1)

  我曾听闻过这么一个趣事,郑长和有次演出《上金銮》这折戏,一级一级的上着台阶,上到最后忘了数自己上了多少级,下金銮时他不允许自己不如数而下啊,担心被观众抓住小辫子啊,急中生智就让自己从金銮殿上“摔”了下来。这个故事听起来也许会让人觉得这人挺一根筋的,但其实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老一辈演员在细节上严谨的态度。该情节是否有几分杜撰不得而知,倒可以考究下我们都还熟悉的几位老艺术们的表演。

  第一个我要说的是王英蓉老师。她是我的“初恋”来着,《张文秀》算是我的入门剧目,几乎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翻出来温故而知新,一为当年情怀,二为她在舞台上的细腻。梁王二人80年代版本的《张文秀》大家是不陌生的,细在哪里,一看便知,我不赘言了,扯一些鲜为人知的说。一位朋友曾经问我,《闺劝》这折戏,三姐“金乌欲坠隐西山”一大段古腔唱完,然后就百无聊赖的坐下沉思了,接着大姐二姐上楼来,三姐什么时候该起身来迎?话外之音说明了当中藏有乾坤,我来了兴致。他告诉我,英蓉老师解析过,三姐应该在两姐上楼时那“咚嚓嚓”的锣鼓介中起身,因为古时未出嫁的小姐住在阁楼之上,这时候大姐二姐上楼,木板做的楼梯会发出声响,顺带一点震动,她一个人安静的坐着是能感觉得到有人上楼的,所以第一反应该先是站起,听到人声她再转身相迎,早了不行,显得故作姿态,也不严谨,晚了也不行,显得傲骄怠慢了。我挺惊讶,没想过英蓉老师能把细节抠得那么细,这点,你不认真对照着各版本的《闺劝》重复看是发现不了问题的,但是你一旦把这些细节给品出来,也就为演员的心思缜密而叹服。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去找找06年“琼剧界为贫困大学生慈善义演”这场晚会来看看,英蓉老师与吴多东当年合作演出了《偷包袱》这段折子,我记得,英蓉老师在门外有一个拾石子动作,这个动作是她本人所演的其它几个版本的视频资料里没有出现过的,即,屈膝半蹲,左手水袖一抛,以此同时,舒展开来的水袖遮着正在拾石子的右手上。不要小看这样蜻蜓点水般的小动作,人物的身份、礼仪、情境全部都在这一拾一遮里了,大家闺秀的优雅与矜持,跃然眼前。

如何评论一个人的演技(一个票友的心声)(2)

  接下来我要说梁家樑老师了。家樑老师的细节,我不提《张文秀》,也不提《百花公主》,尽管这里面的细节比比皆是,我就提提大家都关注得比较少的《搜书院》。第二场戏《遇书生》,张日文游览五公祠,在抄录碑文时,正巧美人风筝飘落在地上,他是怎么去拾风筝的?先是一怔,然后双手撩起长袍,跨步一个大转身,告诉观众,他越过了地上的障碍,然后屈膝弯腰,一手拾起风筝,一手托着风筝线,走到舞台中央,念“看它断线飘零”时,捏着风筝线的拇指与食指还顺着断线这么一捋,“真是可惜可惜啊”,再一个三下五除二的甩袖为美人风筝掸去尘土。文雅的动作不多不少,却书生气十足,品起来就是那么熨帖,现在哪个演员拾个东西还有那么多层次,那么多套路来表演的?再看《谈新词》一场,张日文在听紫莺泣诉乔装的苦情时,家樑老师的表现是,耳朵在听,但是眼睛又不住地、紧张地往门外张望,显出了不安之色,一转头,见紫莺正在施礼,习惯性扶起,“男女授受不亲”的意识使他闪电般的就收回了自己的双手,迅速转移目光,侧身、低头、搓手,掩饰自己的尴尬与羞涩。看看,每个动作都是细节,都在表达人物的心理,张日文的惊疑、哀怜、慌张、持重、憨厚在这一组流畅的动作中便全部都流露了出来。这就是戏,这就是细节啊!

  很多人对李桂琴老师的《张文秀》不感冒,这我可以理解,各花入各眼,实在不能强求,毕竟英蓉老师的珠玉在前,但要因此而下结论桂琴老师不会演戏,我就呵呵呵了。我曾经给大家举过不少桂琴老师演戏细节的例子,还是《闺劝》一场,大家看看,大姐二姐一个劲的在说马家如何如何好,桂琴老师为了表演出自己的漫不经心和不屑倔强,她用一个摆弄花草的动作来表现,有这个动作本来就很走心了,更走心的是摆弄花草后,人家还会掸掸手上的花粉。雷同的情节,还有《百花赠剑》一场,江花右给百花奉茶,百花闻到酒气,怀疑是从花右身上而来,她通过按怀、饮茶去试探花右,这一组动作下来,端着的茶水自然会洒啊,所以桂琴老师放下茶杯后同样的拨动玉指轻弹手上的水珠,可见,细节来源于生活,细节来源于习惯!同样在这场戏中,准备阅读海俊的文章时,桂琴老师是怎么做的?先是把桌上的灯座移向前来,再将灯光从暗调到亮,这里,你不难发现她的眼睛落点做了微调,从灯芯处抬眼转而缓缓地把视觉转移到了亮了的四周。这样的动作够不够生活化?这不是源自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程式”吗?说白了,像桂琴老师演戏的那么精细,任何演员要有这种细致,想骂你都没法骂,毕竟人家是动了脑子,花了心思的啊!

如何评论一个人的演技(一个票友的心声)(3)

  我一直认为,现在的戏“看”可以,但是别跟我提“品”这个字,真的,经不住!当下的演出,大都是“不拘小节”的,你想看老艺术家们的这种表演细节,没得看的啊,除非抱老视频啃去,看现场是不大现实了!有细节的年轻演员,大家数数,真没几个!现在的演员都注重什么翻跟斗、打水袖、一字马、下腰去了,现状就是这样,这类所谓的高难度动作,才能得到叫好声啊,谁还在跑圆场、上舟、上马,关门、开窗等细节上下功夫?但话又说回来,戏曲毕竟不是杂技,点到为止就可以了,过分强调反而变得哗众取宠,应多研究点细节上的东西!跟一个朋友聊天,他说现在的演员退步跟观众欣赏水平有很大的关系,观众都看不懂Ta演到位了,Ta有没有细节还有什么意义?我挺认同这句话的,的确,看戏的人都没要求了,难道演戏的人还会有自律精神吗?政府要想振兴戏曲的话,提高观众鉴赏力是很必要的,观众有了要求,演员才有动力,如果观众就满足于演员长得好看、声音好啊这些东西,戏曲的技艺迟早会遗失完的,而且观众欣赏水平上来了,大家就是争论也能吵点高级点的东西,也能说出个所以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