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武城旧城的历史 曾是武城枣强界河的清凉江(1)

说起清凉江,现在德州很多人都很陌生了。可在1964年12月以前,清凉江可是武城县和枣强县的界河,而且武城属于山东省,枣强是河北省的县,因此武城段清凉江也是冀鲁两省的界河。因为1964年的行政区划,冀鲁两省以卫运河为界,武城县卫运河以西清凉江以东区域划归河北省故城县管辖,这样武城县就失去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河流——清凉江。

山东省德州武城旧城的历史 曾是武城枣强界河的清凉江(2)

(1956年前的武城县地图)

在我国南方,以“江”名的河流一般是“流量大、水源充足者”,像南方有珠江、左右江等河流,按这个标准东北才有了黑龙江、松花江。但这条所谓的“清凉江”,不仅不能与珠江、松花江相比,就是与相邻的卫运河、滏阳河等相比,它不仅宽度不足长度更有限,让人感觉有点名不副实。清凉江的上游老沙河不仅没有充足的水源,而且是风沙弥漫之地,那么它为何被命名为“江”呢?

先看清光绪《广平府志》记载:“清阳江故道,《畿辅通志》在清河县西北,漳河旧自临清州之牛家寨(邱县)入县西北之梨杭村,北岸属南宫县,又东经王城后,又东北至张宽村入武城县界。一名清凉江,久淤。”

今天河北省邯郸市的邱县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归山东省临清直隶州管辖,当时的漳河从邱县流入直隶广平府的清河县,这时“清凉江”之名已出现了,但是它已经是淤积而不再有水流的干枯的河道了。

清光绪《枣强古漳官堤志·叙》记载:“其(枣强县)东南有涸河一道,曰清洋江,界连山东之武城,及故城、南宫,延长百余里,地多不毛,遇水涝则漂没民居,为数县害,以其为黄流所必经也,故亦曰黄路河,俗又以黄泸名,沿索卢之误也。宋时河决商胡北,汇漳卫以达于海,是乃黄水入海之路,泸路谐音,其以黄路为黄泸,大率本此。”

山东省德州武城旧城的历史 曾是武城枣强界河的清凉江(3)

(清代武城县地图标注的三条河流,左为清凉江,中为运河,右为西沙河)

清洋江长一百余里,据说最早是黄河的故道,宋朝黄河在商胡口改道时,它汇入了漳河、卫河,也是经清洋江入海的河流,当时它的名字叫“黄泸河”。

民国《枣强县志》也记载:“黄泸河,……又名清洋江,省志作黄路河,漳水故道也,案黄泸河即清河故道所经,晋魏间谓之索卢,故因以名县(索卢县),至宋则黄河北流所由,自明以来复为漳水别流。”需要说明的是,在“清凉江”经过的各县地方志中,对其名字的记载时,因各地的语言发音不同,而被记为不同的名字,如“清洋江、清阳江”等。可它名字中的“江”字是从何而来的呢?

清光绪《枣强古漳官堤志》曰:“古漳河,俗名清洋江者,言洋即水也,谓水入此河,虽至浑浊,经宿即能澄清,故曰清洋。至江者乃漳之变音。”

它把“洋”字解释为:不管是多么浑浊的水,一旦注入清凉江即变为清澈,即“清洋”的由来。而“江”则是由方言而至,即把“漳”读成了“江”,就成了“清洋江”,后来又过度为“清凉江”。故它与南方以“江”而命名的河流名字,一点联系也没有。

山东省德州武城旧城的历史 曾是武城枣强界河的清凉江(4)

(今天的馆陶县西河寨村西的老沙河,即为当时清凉江的源头)

虽在历史记载中清凉江是漳河故道,也始终与漳河纠结在一起。而今天的清凉江则是独立的河道,这是什么原因哪?

据清光绪《枣强古漳官堤志》记载:“其河(指漳河、清凉江)向本有水,亦甚汪洋。今涸竭者自前明建都燕京,用卫运粮,因其水甚弱,每逢有船到,不能畅行,始议由大名迤北建筑黄家堤,也名黄金堤,使不北流,爰冀逼全漳入卫河,运行尚易,奈屡决未获成效,迨国朝(清朝)重修万家堤,也名万金堤,工甚稳固,其水始东入卫,不复北行,万金堤迤北遂成干河。”

即为了解决卫河水浅的问题,保障漕粮的运输,朝廷而采取了让全部漳河水汇入卫河的做法。即明朝先后在元城县与馆陶县的交界处修了黄金堤,清朝又修了万金堤,终使漳河水全流入了卫河,原河道便从万金堤往下就成为了干河。沧州的青县自元朝以来,就是漳河入运河处,但是自清康熙年间“全漳归卫”之后,流至青县的漳河就消失了。

民国《青县志》记载:“漳河故道,……至青县南鲍家嘴汶河口入卫,……迨康熙三十六年漳水陡由南支注馆陶,北支浸微,四十七年入邱之路塞,全漳归卫,五十四年复筑堤馆陶,障勿使北,而北道湮矣。清朝使‘全漳入卫’的时间是在康熙年间,从康熙五十四年开始,漳河‘’东北流,由威县、清河、南宫、山左(山东西部)武城、直(直隶)之枣强、故城、景州、武邑、阜城、交河、南皮、沧州至青县’的河流就没有水流,以至于湮灭消失。”(马惠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