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梅森老师的新作大博弈人物对白真的很好看,最近也在追黄志忠罗晋主演的天下长河,这是一部历史剧,由此,对当时的历史产生了一点兴趣,查了下资料

黄河改道的历史

黄河改道是指黄河决口后放弃原来河床而另循新道,发生在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间。黄河改道的原因是多沙善淤,变迁无常。黄河在历史上有着“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说法,在可考的三千年里,黄河改道26次,改道范围在北到天津,南到淮海的大三角洲上。

三千年来,黄河非常重大的改道有6次,第一次是从战国时,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决口于宿胥口(今滑县东北),河道从黄河故道向东迁移40km,经滑县、大名、夏津、清河,由沧州、黄骅入渤海,史称汉志河,行河613 年。人们通过修筑河堤,固定河道结束了黄河的漫流。

第二次是王莽时期决口,黄水肆虐60余年,“河决魏郡(今濮阳西北),泛清河以东数郡”,河道向东迁移80km,经濮阳、清丰、阳谷、聊城、临邑、惠民,至利津入渤海,史称东汉河,行河1037年。这个河道地势是有利的。最终在东汉明帝时由王景通过治理,固定了一条新河道。

第三次是北宋时,宋仁宗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在黄河两次南迁之后向北迁移40~80km,经大名、馆陶、临清、夏津、景县、东光、南皮由青县、天津入渤海,史称“商胡北流”,至宋仁宗嘉(祜)五年(公元1060年),黄河又在魏郡第六埽分出一条分流,又称东流,由无棣笃马河入渤海,行河146 年。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抵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将杜充在滑州人为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改疲乏,向东南分由泗水和济水入海。黄河至此由北入渤海改而南入黄海。在1855年前,黄河主要是在南面摆动,虽然时有北冲,但均被人力强行逼堵南流,南流夺淮入海期间,郑州以下,清口以上的黄河主流也是迁徙不定。由泗水,或汴水或涡水入淮,或由颍水入淮,或同时分几支入淮。直到明代后期潘季驯治河以后,黄河才基本被固定在开封,兰考,商丘、砀山、徐州、宿迁、淮阴一线,即今之明清故道,行水达300年。

以上就是三千年里黄河最重大的五次改道。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五次改道中,最重大的一次,就是杜充的那次,它直接导致了黄河放弃北流,流经区域从华北平原一下子变到江苏。这次改道也将“四渎”之一的淮河直接变成黄河的一条支流。

自杜充之后700多年,黄河一直这么流淌。

但到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又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县境)铜瓦厢决口改道,再次摆回到北面,行经今河道,北流入渤海。

这就是黄河历史上的第六次大改道,这次改道,结束了黄河700余年夺淮入东海的历史,使之重新回到了北流的途径上。而淮河在黄夺淮的700余年中,泥沙淤积,河床被抬高,而在黄河离开后,由于水流量急剧减少,淮海无法流入下游河道,从此成了唯一一条没有入海口的外流河。淮河水只能通过洪泽湖向长江输送,再通过长江入海。

此外,由于黄河北流,它原有的河道失水,逐渐干涸,成为高出地面数米的一条长堤,硬生生将沂沭泗水系和淮河水系分隔开来。

黄河北流之初,给山东也带来了无穷的灾难,由于大清河河道狭窄,不足以全部容纳黄河来水,那些年黄河决口是家常便饭。自同治五年至1938年,83年间,山东地区黄河改道11次,平均七八年一次。

1938年,为了阻挡日军,黄河又被蒋介石挖开了,滔滔黄水从花园口倾泻而下,再次流入淮河,洪水波及地区达5万平方公里。这就是著名的花园口决堤。

10年后,1947年,为了淹没山东解放区,蒋介石堵塞花园口决口,幸好我党早有准备,及时动员解放区军民抢修大堤,因此并未造成较大的伤害。

天下长河靳辅结局(还原一个真实的靳辅)(1)

黄河改道图

康熙帝决心治理黄河

故事要从康熙十六年(1677年)说起。那年,年轻的康熙正头痛于三件大事——

1、造反三藩,吴三桂等人率兵攻城掠地,已严重威胁清朝统治

2、中原泛滥的黄河

3、常年淤塞的大运河

第二个问题跟第三个问题是连在一起的。明末以来,由于战乱不已,河道失修,导致黄河频繁决口泛滥。仅康熙登基后的十五年里,黄河大大小小的决口就有六十七次之多!河南、苏北的老百姓,每年都承受着黄河决口带来的灾难。更要命的是,黄河的泛滥又导致大运河的淤塞。这时的黄河,是夺淮河入海的。黄河、淮河在江苏清口(今江苏淮安境内)交汇。一旦黄河决口,黄河水就会裹挟着大量泥沙冲进大运河,大运河淤塞,漕运随之就会停顿。漕运一停顿,江南的钱粮运不到北京,没办法继续跟吴三桂打仗。所以,康熙下决心,必须找个靠谱能干的人去彻底解决黄河问题,康熙最终选择了以“清干廉明”著称的安徽巡抚靳辅。靳辅被任命为河道总督,拉开了康熙朝三十年治河大业的序幕。

靳辅其人

靳辅字紫垣。辽阳人。隶汉军镶黄旗。顺治九年(1652),由官学生考授国史编修。康熙十年(1671)授安徽巡抚,加兵部尚书衔。

汉军八旗虽然照八旗和蒙八旗差了点 ,但它也是统治阶级的一员,他又娶了个正红旗的老婆,应该说他的家世背景是很可以的。

靳辅自幼酷爱水利。康熙十年他受任安徽巡抚,恰逢黄河改道,贯境而过。他初试治水之道,居然颇见成效。黄河从三门峡向东,水势平缓,到徽宁一带由于地形更加平坦,泥沙沉积,河床愈淤愈高,远远望去,像一条天不管地不收的土龙,因而名叫“悬河”。因为治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古代,科学不发达,想治好黄河谈何容易,但为了挽救中原百姓的身家性命,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挑起了这个重担。为了搞清楚治理黄河的办法,他找来水利专家陈潢,两个人用几个月时间,沿着黄河河道,从开封一直走到了黄河入海口(江苏响水县的云梯关)。沿途记录地形、水文,访问河工、民众、乡绅。最后和陈潢一起制定了一个整体性的治河方案——《经理河工八疏》,并呈报给了康熙。康熙对靳辅的方案非常满意,马上责成户部出白银二百五十万两作为治河专项经费。在靳辅领导之下,治河工程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做事情很难

靳辅给康熙立了军令状:三年完成治河。然而,真干起来后,他才发现,治河形势之复杂、工程难度之大、人力物力所需之多,远远超出他原先的预计。到了康熙二十年(1680年),三年期限到了,治河工程远未完工,靳辅知道自己话说大了,于是上书自请处分。康熙下旨革了他的职,但又让他戴罪立功,继续负责治河工程。就在靳辅被革职的第二年,有人上书,认为靳辅的治河方式是错的,减水坝不能建,黄河河道两侧的导流河也不必挖,重点应该是把黄河入海口挖通,让黄河水自然泄入大海,水患自然解决。康熙于是把靳辅召进京城,让他说明情况。靳辅就说,一年之内一定完成治河工程。

一年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靳辅完成了自己的诺言——黄河入海河道的引河与河堤同时竣工,淤塞了多年的黄河入海口再度畅通了;新筑的河堤再次固定了河道;清口以北的新运河河道宣告通航,从此漕运不必走危险的清口,航运大为便利;洪泽湖东岸的减水坝也宣告完工,里下河地区得救了。

康熙下旨恢复了靳辅的官职,并予以嘉奖。在同一年,台湾郑氏投降,海峡两岸完成统一。河清海晏,康乾盛世至此拉开了序幕。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靳辅上书,提出要在河南到江苏的黄河河段再多建一些减水坝,以减轻下游洪水的压力。康熙认为减水坝泄洪容易造成民田被淹,还是要想办法把洪水引到海里,以减少泄洪造成的损失。为此,康熙任命了安徽布政使于成龙当靳辅的副手。

靳辅在洪泽湖东岸建减水坝,遇到黄河泛滥就泄洪,淹没了洪泽东南盱眙县的大片农田,给安徽省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因此,身为安徽布政使的于成龙对靳辅非常不满:皇上的意思,是要尽量把洪水引导入海,而不是把洪水泄到农田上去......靳辅反驳:我实地测量过,黄河入海口低于海平面五尺,要是把黄河入海口挖通了,不但黄河水泄不出去,还会引起海水倒灌!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分别上书康熙。康熙把二人叫回北京,召开由内阁、工部、九卿参加的大朝会。会上,内阁大学士明珠认为靳辅这几年治河卓有成就,摆明车马支持。而通政使参议成其范、给事中王又旦、御史钱珏则都支持于成龙的奏章,参靳辅“治河多年,未获成功,糜费钱粮”,应该革职查办。

这场为期三天的大辩论,因为明珠的支持,靳辅得以涉险过关。

这场朝会,表面上是在说黄河问题,实际上是明珠和一些心系地方的官员的战斗。因为泄洪使一些农田受损,双方各有各的理,谁都没有退让的余地。

后来明珠失势了,靳辅也受到了牵连。

御史郭琇上书弹劾靳辅“治河多年,听命陈潢,今日议筑堤,明日议挑浚,靡费数百万,河工无终止之期”,“任用私人、滥施恩惠”,给事中刘楷上书弹劾靳辅,“夺取民田,妄称屯垦,取米麦越境贩卖”,最严重的说靳辅违背圣意,拒绝开浚黄河入海口,目无君上!靳上书康熙,为自己辩驳,说道治河十年,已经大见成效,是个人都能看得见。自己倚重陈潢,是因为陈潢是一流的水利专家,参与治河的官员都很认可他。而河道总督衙门的人事任用问题,都经过了吏部的核准,并无违规之处。至于“夺取民田”之类的指责,纯属诬陷栽赃,毫无根据。最后,靳辅一针见血地指出,弹劾他的人,大多和江苏当地的豪绅地主有关,他们完全就是受命攻击自己,希望皇上明辨是非,不要听信他人的无端攻击。

事关重大,康熙不得不第三次召回靳。此时的紫禁城,明珠已经不是以前的明珠了。因此,尽管会上靳辅摆事实、讲道理,一番慷慨陈词下来,连康熙都不得不承认言之有理,但“倒明派”来势汹汹,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拿靳辅开刀,以扳倒位高权重的明珠,康熙终于将靳辅革职;将靳辅的亲密助手陈潢下狱(病死了)。

结尾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靳辅离人已经四年了。这四年,继任的河道总督王新命不但无能,而且贪腐,本来已经很有成效的治河工程被搞得一塌糊涂。康熙罢免了王新命,重新起用靳辅为河道总督。然而,已经晚了!靳辅此时年近60,身衰力竭。半年之后,在视察河工时,昏倒在河岸上,不治身亡。

天下长河靳辅结局(还原一个真实的靳辅)(2)

江苏淮安河道总督部院内的靳辅像

靳辅去世之后,康熙用于成龙为河道总督。于成龙,这个人还算诚实,并没有搞党同伐异的那一套,自己当了河道总督以后,才发现了做事情的艰难。体会了靳辅的苦心孤诣,跟康熙说“臣彼时妄言,今亦视(靳)辅而行!”在后面几任河道总督,反复折腾,始终无法治好黄河,直到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20年之后,继任河道总督张鹏翮又经过了八年艰苦的奋斗,终于完成了治理黄河的大业。康熙也终于放下了一块多年的心病,第六次南巡时康熙言道:“靳辅……排众议而不挠,竭精勤以自效……其有功于运道民生,至远且大。”罢黜靳辅、冤死陈潢,大概是康熙一生犯的最大的错误之一吧。康熙一生精明,他这么做只不过是为了朝堂稳定,不得不牺牲了靳辅,他以为一切还可以挽回,殊不知,天命不假年,历史也不会给人第二次机会的。

纵观历史,从古至今,有多少能臣倒在了党争之下,党争真是使人面目全非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