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社火,平凉人沿袭千年的“狂欢节”

秦玉龙/文

平凉23年社火表演(平凉人沿袭千年的)(1)

在关陇(陕西、甘肃)地区,流传着一句民谚:“香火娱神,社火娱人”。殊不知,社火的起源是为了娱神,而敬献香火也是娱神。看似娱神,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娱人。曾几何时,耍社火、看社火已成为甘肃平凉人一年一度的“狂欢节”,且已沿袭千年,绵延不绝。

社火,亦称“社祭”、“射虎”、“社户”,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指在祭祀或节日里迎神赛会上的各种杂戏、杂耍的表演。也是高抬、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表演形式的通称,具体形式随地域差别而有所不同,风格各异。

平凉23年社火表演(平凉人沿袭千年的)(2)

据民俗学者考证,社火隋唐时期演变为节日送神会的杂戏、杂耍。宋范成大《石湖集》:“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中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社火在我国流行很广,各地形式不同,风格各异。

平凉人的老风俗,从正月初四开始各村庄搞各种娱乐活动,直玩到十五元宵节的晚上,有的村民可玩到二月二始收场,开始春耕了。闹元宵、看社火,已成为平凉各县区的一大民俗,代代相传。

正月十五前后,乡镇、县城都会举行大型社火汇演。汇演期间,人们扶老携幼,涌上街头看社火。社火中最精彩的是高芯子,最有阵容的是车杜火,最为得意的是马社火。无论是高芯子、车社火还是马社火,都是真人扮假人,或表演几个历史人物,或一段戏曲场面,人物不唱、不说、不动,由座下的人、座下的车或骡马代步,在街面上游行展示。

平凉23年社火表演(平凉人沿袭千年的)(3)

随着时代的进步,高芯子越扎材料越高级,越扎造型越奇巧,原来由大人托着小孩的徒步被拖拉机、汽车代替了。而车社火,现代人则给它起了个新名词——彩车,更是异彩纷呈,各展风姿。由于农村机械的普及,农民养的骡子和马越来越少,少了骡子和马,马社火自然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原来的马社火,现在变成了车社火。

平凉七县区社火表演大同小异,各有特点。其中,庄浪社火因规模宏大而最为著名。据考证,庄浪社火起源于宋元,普及于明清、盛行子民国。发展在改革开放的八九十年代。现已发展成有固定脸谱、服饰、道具和表演时间的群众性的传统民俗艺术娱乐活动。相传大宋刘沪将军因收复水洛城并筑城守护当地百姓而受到世代敬仰,因此每年的正月十二,庄浪各方百姓自发组织社火队进城表演,纪念“将军爷”的不朽功勋。以后由于社火规模逐年扩大,内容推陈出新,就演变为一个全县民众广泛参与的重要年俗,并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平凉23年社火表演(平凉人沿袭千年的)(4)

庄浪社火分“白社火”和“夜社火”。所谓“白社火”,就是在白天表演的社火。白天社火规模最大的是正月十二水洛城开集日。届时,来自全县各地的彩车、马社火、秧歌队、腰鼓队等云集水洛城,排成一条长龙,自西向东浩浩荡荡一路缓缓开过,场面颇为壮观。表演内容有马社火、高拐子、春牛、跑社火等。庄浪高抬是一种立体空间造型艺术,它是在木台上安装铁柱,取一神话传说或历史典故中的凝固情节,用彩条、绸布扎造山水、花木、禽兽或器物,伪装铁柱,再扎绑装扮角色的儿童,执道具亮相扎势,把人物烘托起来,用夸张的手法构成艺术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平凉23年社火表演(平凉人沿袭千年的)(5)

马社火又叫“马故事”,圆实的骡马披上艳丽的被褥,装扮后的山里娃雄赳赳端坐其上,隆隆的鼓声在前开路。装扮者化妆历史故事人物,马背造型,凭脸谱、装扮及手中道具辨识情节。庄浪县朱店、阳川一带喜文,以身架挺俏为优,穿长袍、套马挂、腰系彩带、恭手或执茶酒具,不穿戏装。其他地方武士居多,装扮者手执道具,甚至绣球、镜子满身,人马挂彩,富丽堂皇。

平凉23年社火表演(平凉人沿袭千年的)(6)

高拐子即高跷,又叫“木拐子”、“柳木腿”,有一米多高,也有两米高的,演出时亦化装成各种历史故事人物,手中甩动拂尘或武器保持平衡,也有个别人玩翻身之类的特技。走高跷的有50多岁的老人,十几岁的孩子,也有年轻媳妇。跑社火装扮比较随意,演员步行前进,形式不一,多是唐僧师徒在前开路,农人拉着木犁紧跟其后,身后跟着几个用锅墨涂的黑脸人,胸前挂一只粪斗,里面装着草木灰,专往姑娘家脸上撒。最后是一群载歌载舞的姑娘小伙,吵吵嚷嚷,唱唱说说。

“夜社火”庄浪县人习惯叫“耍地摊”。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农历二月二日收场,也有演至清明节的。内容有跑旱船、唱小曲、笑摊、快板、戏曲、舞狮子等。唱小曲是夜社火的主要内容。形式以四男四女表演,或多名女子演唱。每人手执蝇刷(拂尘)或钱鞭子(霸拉鞭),身后尾随小旦一人,锣鼓音乐伴奏相继出场,唱一节,鼓乐伴奏绕场一周,直至曲终。

平凉23年社火表演(平凉人沿袭千年的)(7)

庄浪小曲曲牌丰富,有反映男女爱情、历史故事、劝善行孝等多种内容。笑摊是独角或多角的说唱节目,内容以历史古人、抑恶扬善、针砭时弊者居多。语言诙谐,形式自由,动作随意,故事不求完整,亦说亦唱,演停随意,一没脚本,二不定例,全凭口传心授,临场发挥。旱船以夜间行船形式出现,船头船尾点灯,艄翁前引,小旦坐于船舱,船婆(丑旦)后追,诙谐表演。有的两只船穿插,有碰撞搁浅等,动作巧妙配合,并有船歌伴唱,跑一程唱一段,锣鼓伴奏,热闹异常。

耍狮子是夜社火的收场节目,舞狮人武士打扮,一般都学过武术,跳上桌子先念四句古语:“青鬃狮子是毛团,菩萨派它下了凡,新年头上耍一耍,耍个富贵万万年。”手中舞一灯笼,指挥狮子跳桌子、打滚、瞅灯笼等多种表演,并配以武术拳脚制服狮子,最后骑狮子下场。

平凉23年社火表演(平凉人沿袭千年的)(8)

平凉民俗学者杨柳认为,平凉人“耍社火”,有一个人物最重要,最出色,是社火的灵魂,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他就是“春官”。社火办得攒劲不攒劲,要看春官肚才如何,口齿麻利不麻利,春官诗好不好。人们看社火的习惯也是先听(春官诗)后看(社火装扮内容)。

杨柳先生表示,关于春官和春官诗的起源,最早见于《周礼》,当时的周礼中称宗伯为春官,由他来掌管皇帝的祭祀典礼活动。在其他一些史书中,也可以看到春官的记载。到了唐武则天时期,曾一度改礼部为春官。所以后世都以春官为礼部的通称。现在民间的“春官”名称,朔其渊源,是从古代朝廷官方而来,以后才流传到民间的。称呼上仍保留为“春官”,但在实际内涵上已完全不同了。

平凉23年社火表演(平凉人沿袭千年的)(9)

春官诗是一种民间口头创作的歌谣艺术,类似七绝,通常四句七言,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它是平凉民间艺术中的奇葩。春官诗表现手法特殊,要在几十秒的时间内完成表述,其语言特色是词句通俗易懂,一听即明,乡土气息浓郁,口语生活化,合辙押韵,口齿清晰,声音洪亮。作为春官诗的作者,春官要求才思敏捷,出口成诗。平时就要有相当的积累和锻炼。要有触景生情的创作激情和爆发力。发现要说的对象后,要迅速在不到一分钟内组织、思考好最少四句诗来。既要合辙押韵,又要切合场景。这是检验一个春官能力的关键。当然,也得积存一定数量的“套语官帽儿”,留头换尾,临场救急。

平凉23年社火表演(平凉人沿袭千年的)(10)

平凉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民间艺术。“耍社火”虽然是关陇民俗的一部分,但平凉社火却独具特色,传承千年而不衰。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电视、互联网等娱乐形式的大范围普及,以及城镇化、务工潮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冲击,社火装扮表演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鉴于此,有本土民俗学者呼吁,“耍社火”正在与平凉人的生活渐行渐远,抢救和保护社火文化已经刻不容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