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充分利用中西医两种方法,做好骨病防治,教育患者识别相应症状,有效开展家庭自我干预,减少对患者正常生活的影响,加强骨病领域疾病综合防控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医疗服务与防治方案。”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副院长、中国中药协会骨伤科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卫衡表示。

5月7日,在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中国中药协会骨伤科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共同策划的“中西医联合防治骨质疏松”直播访谈节目中,中西医知名骨科专家代表同台权威解答筋骨健康问题。

如何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与进展(防治骨质疏松该)(1)

社会活动、医学指南多维度促进骨病防治

4月16日,由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慢病防控工程与中国中药协会骨伤科药物研究专委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中西医融合研究与发展委员会等协会,联合爱心企业共同发起的“健康筋骨,领跑中国”大型公益项目在北京启动。

陈卫衡在直播中指出,为解决肌肉骨骼慢性疼痛,医疗供需失衡,缺少中西医联合治疗综合方案,医疗与防御融合不足,科研转化不充分,新冠疫情冲击下的慢病服务力度不够等现实问题,发起该项目,围绕骨骼退行性病变、骨骼慢性疼痛、老年活动障碍等健康问题,开展专业性、针对性、持续性、多样性的宣传和促进活动。

此外,还将制定相关指南标准,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规范化、标准化的慢性病和伤害人群综合干预技术、方法与措施,资助编写骨伤科疾病指南和管理标准。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骨伤科主任、中国中药协会骨伤科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詹红生担任《中成药治疗骨质疏松症临床应用指南》的中医组长,指出该指南的四个特点。

一是在中成药治疗骨质疏松症方面,第一次引入循证医学证据,形成推荐意见,安全性、有效性更有保障。二是充分体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左归丸等经典方剂赋予新的临床应用生命力,并应用现代高新技术研制濒危药材替代品(人工虎骨),以及具有较充分循证证据且含有药效成分较清晰的仙灵骨葆胶囊。三是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急性期的推荐用药,发挥其化瘀、消肿的独特功效,也有助骨质疏松治疗。四是所推荐的11种中成药,绝大部分有与西药联合应用的研究数据,是中西药物协同治疗的有益尝试

“此次指南研究中通过与西医同样的指标考量中成药的疗效,如骨量变化、骨折愈合等,并将患者类型与适用药物对应起来,对西医合理使用中成药来说,是一个重要参考。”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质疏松和骨病专科主任、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主任委员、《中成药治疗骨质疏松症临床应用指南》西医组长章振林表示。

防治骨质疏松该中就中,该西就西

如何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与进展(防治骨质疏松该)(2)

“针对骨质疏松症的防治,该中就中,该西就西。”陈卫衡表示,在疾病不同阶段,病理变化、症状表现均有不同,中西医既有单用,也有联用。例如在早期低骨量阶段,可考虑单纯中医治疗;骨密度降低严重时,使用必要的补钙、靶向药等西医治疗;对于二者无法单独解决的阶段,则中西联用,取长补短。

“中西医结合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包括文化引领、科研探索等,科学地挖掘瑰宝。此外,中医、西医良好结合的团队也很重要,在西医多学科支撑下,更有利于中医药在疾病防、治、康阶段发挥作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宋纯理表示。

“如果抛开‘我是中医’、‘我是西医’的想法,树立‘我是中国医生’的观念,了解中国几千年的医学遗产,也学习世界新的医学成果,用好两套理论,解决临床问题,拿出可靠数据、可行方案,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詹红生说到。

老人防跌倒小投入、大回报

“骨质疏松是与年龄相关的衰老疾病,但不要只盯着骨密度。骨质疏松最大的危害是其引发的骨折,尤其髋部骨折后老年人运动减少,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接踵而来,因此要将治疗的关口前移。对于老人防跌倒来说,很小的投入就能获得很大回报。”

宋纯理提示,在特殊天气条件下,老年人发生髋部、腕部、椎体骨折等风险增大,若能及时提醒老年人注意出门防护,可大幅减少骨伤意外。此外,重视一些更符合人体工学的居家环境设计,例如房间光线明亮、地面防湿滑、墙面增加扶手等,小措施就能减少老人骨折几率。

“预防跌倒,老年人从自身来讲,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运用中医饮食疗法,增强筋骨力量,二是通过适当锻炼,提高身体平衡能力。”詹红生讲解到,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可以适量吃一些黑豆、芝麻、山药、枸杞子、桑椹子等药食两用的食物,积累一段时间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年纪大的人群可以选择一些缓和、简单的锻炼动作,如太极拳起式、云手、揽雀尾等,原地就能练习,长期坚持可提高身体协调能力。

“中医讲‘筋骨并重’,骨骼主要依靠肌肉、韧带牵拉,通过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太极等锻炼方式,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平衡性,即使骨密度没有那么高,也能达到防跌倒的效果。”宋纯理说,“我们治疗的目的是防止发生脆性骨折”。

生活补钙有误区

宋纯理表示,抗骨质疏松补钙需要考虑来、去、利用三个环节。“来”即饮食来源及补钙是否足够,“去”即是否过量丢失;“利用”即钙营养素的利用中间环节。不仅老年人群,在孕妇、儿童生长发育期都需要大量钙质,但钙是一种阈值营养素,达不到量不行,高于阈值也没有更多获益。

“在补钙的基础上,配合运用调节肝肾、脾胃等功能的中药,能起到较好的补肾壮骨效果。珍珠粉、珍珠母、牡蛎、龙骨等含钙较高的中药,使用时需要经过特殊煅制,才可发挥药效。日常生活中用骨头煮汤,没有经过这种煅制,基本没有药用效果。”詹红生讲解到。

章振林提示,在钙及维生素D充足的情况下,抗骨质疏松药物才能发挥疗效。一般每日生理需要450毫克钙质,而骨质疏松人群每日需要800~1000毫克的元素钙,如果使用高压锅熬制骨头汤,大约只析出80毫克元素钙,但含有大量脂肪,因此不建议老年人选择骨头汤补钙。

对于骨质疏松引起的腰酸背痛,陈卫衡表示,有时单纯补钙不能直接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明确诊断疾病后辨证使用中药补肾壮骨、通络止痛,在缓解症状的同时,也可在一定程度改善骨质疏松。

“健康筋骨要从娃娃抓起。”詹红生表示,筋骨系统的功能状态是一条抛物线,30~40岁是顶峰状态,如果尽早加强锻炼,保证充足营养,可以提高此峰值,为老年时期多储备一些“筋骨本钱”,维持更长期的正常功能状态。因此倡导以家庭为核心的筋骨健康活动,年轻人带着老人、孩子多做合适的户外运动,不仅促进筋骨健康,还可提升生活品质,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责编:林敬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