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卧冰求鲤成语故事是真实的吗(王祥卧冰求鲤故事始末)(1)

一、孝感天地

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

母又思黄雀灸,复有黄雀数十飞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

——《晋书》

继母朱氏讨厌王祥,她并不相信王祥是真心孝顺她。为了折磨王祥,朱氏故意在冰冻三尺的时候,打发王祥去捉活鱼。孟子有云:“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那时的鱼,还是非常稀罕的。不像今天,四面八方的美食很轻松就能买到。寒冬腊鱼的时候,多数人都躲在家里烤火,根本没人出来打鱼。一来河面冻结,打鱼困难。二来没有今天的机械化工具,破冰简直难于上青天。市面上基本没鱼可卖,就是有卖的,也是天价,一般人根本买不起。想吃鱼的普通人家,顶多吃点咸鱼解馋。王祥这么一个遭到嫌弃的孩子,一没有什么压岁钱可以拿去买鱼,二没有勇气敢于辩驳继母的要求。

王祥来到河边,手脚都快冻坏了,看着河里几尺厚的冰层,王祥脱下外套,准备抡起铁锹凿开冰面。就在这个时候,冰面忽然自行裂开了一条缝。一对活蹦乱跳的鲤鱼从缝隙里跳了出来,直接躺在王祥脚边,等着他带回家去。这已经够神奇了,想不到一传十十传百,人们就传成王祥把衣服脱光,想用身体来融化坚冰。这就是二十四孝故事里的卧冰求鲤故事。为了纪念这位孝子,当地的人把这条河改名为“孝感河”。

王祥卧冰求鲤成语故事是真实的吗(王祥卧冰求鲤故事始末)(2)

二、三大孝子

说到“孝感”,不得不提到湖北的孝感市。东汉时期,董永卖身葬父,路上碰到一位无家可归的女子,两人结为夫妻。女子与他成亲,织成三百匹锦缎,替他还债赎身。声称自己是天帝的女儿,也就是七仙女,奉命来帮他还债的,说完就飘然而逝。这个故事显然带有神话传说的意味,带有民间天真素朴的特色。因为这个传说,当地定名为“孝感”,董永也因此而成为《二十四孝图说》中的著名孝子。

或许是因为董永故事的深入人心,当地后来又接连出了两个大孝子,也被相继收入《二十四孝图说》。一个是黄香,《三字经》里记载,“香九龄,能温席。”九岁的时候,母亲逝世,他把所有的孝心放在父亲身上。寒冬,他提前为父亲睡暖被窝,酷暑,他不辞辛劳扇凉枕席。顶难得的是,他还是个文采斐然的神童,当时盛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江夏后来也被划归为孝感市。

还有一个是孟宗,小的时候,父亲就亡故了,母亲好不容易养大孟宗。年纪大了,孟宗操劳一生的母亲却生了一场重病。医生说是要用鲜竹笋做汤药,才能救活孟宗的母亲。当时正好是冬天,根本没有鲜笋可挖。绝望的孟宗跑到竹林里,抱着竹子大声痛哭。地上竟然凭空长出几棵嫩竹笋,孟宗擦干眼泪,抱着鲜竹笋就跑回了家,而他的母亲喝下竹笋汤后,病就真的好了。这位孝顺的孟宗,后来得到朝廷的重用,一直做到司空,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工程部部长。

王祥卧冰求鲤成语故事是真实的吗(王祥卧冰求鲤故事始末)(3)

三、存而不论

撇开王祥卧冰故事不谈,为了塑造这些“感动中国”的典型人物,当时的写手真的是下了一番功夫。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充满了奇幻色彩,很明显有夸大事实的嫌疑。至于黄香的故事,倒是还比较接近事实的,至少是有现实依据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而孟宗,冬天抱着竹子哭,竟然能哭出新鲜竹笋来,不是竹子成了精,就是土地公公显了灵。当真是要毁三观了,完全不符合科学规律,暂且存而不论。

有董永故事和孟宗故事做底子,就能明白王祥卧冰故事的传播原因。王祥凿冰被“合理想象”为王祥卧冰,进一步凸显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让人不合时宜地想到,某些单位为了得先进,精心编造典型材料,当真是古今一心。

顶神奇的是,为了增强事迹材料的可信度,竟然又编了一个故事。说是这个后妈大人,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她故意宣称自己想吃黄雀羹,这次,王祥都还没出门,几十只黄雀自投罗网,飞进来求死。对于此类事件的真实性,我颇为怀疑。最大的疑点就是,身为神迹的见证人,后母朱氏竟敢逆天而行,将祸害王祥的勾当进行到底。这简直就不符合人性,如果她亲历了黄雀事件,恐怕早就吓得不轻,恨不得规定求饶,祈求神的宽恕了。而事实上是,她将邪恶后母的角色演绎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直接动了杀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