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长林|散文|一树桃花开

作家介绍

《一树桃花开》(孙长林散文一树桃花开)(1)

孙长林,河南安阳人,现居石家庄,供职于河北省公安厅高速交警总队唐山支队,全国公安文联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四期公安作家培训班学员,河北文学院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心理咨询师。出版长篇纪实报告文学《我的战友》,在《法制日报》《人民公安报》《河北日报》《河北法制报》《啄木鸟》《唐山文学》等发表散文、随笔、诗歌、杂文800多篇100多万字。

一树桃花开

文/孙长林

  一树灼灼开放在小区楼宇脚下的桃花,较之与细碎冗长疫情带来的压抑和困顿,足以让人欣喜甚或至于惊叹了。

《一树桃花开》(孙长林散文一树桃花开)(2)

原来,身边有很多潜隐寂然的风景,会因有人驻足和观赏而清晰生动起来,而此刻心境也感而遂通,跳脱于世俗纷扰之外,渐进入一种悠然柔软的况味中。

  想起多年前一次春游,阳光明媚,天空湛蓝,山高壁峭,石奇垒雄,舒展腰身经脉,顿感惬意盈怀。

  蓦地,一大片浅绿色的梯田上,一树桃花兀自开放,像天上落下的一朵胭脂云霞,明亮地吸引着人们的眼睛。

  一群还没有脱掉冬装的城里人,在逶迤的山路上驻起长长的车队,手脚并用攀上高坡,竞相与那树桃花合影,和柔温婉,言笑晏晏。

《一树桃花开》(孙长林散文一树桃花开)(3)

  此时,一群灰黄色的绵羊,如一股“泥石流”,顺山路汹涌而来。放羊老汉甩着响鞭,咧着嘴笑道:“城里有啥好?我们天天见到的东西,都没啥感觉了,倒是你们稀罕着嘞!”

  老汉跟在羊群的后面,渐行渐远,前方折弯处,人与羊隐而不见。我和爱人相视一笑,是啊,无须争辩,亦无对错,每个人能感受到的,并不是现实本身,而是经过自己阐释的现实意义。

  在放羊老汉看来,这些城里人驾车到野外赏花游玩,远不如他放羊来的实际,而那一树的美景在他的眼里,自然也会 “没啥感觉”了。

  想来,把每个人的心灵比成一张空白纸张,或是一台复印机,显然是很不恰当的。或许应该比作是画布和颜料,而生活的经验就像是画笔,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个事件或同一个场景,会有各自不同的反应、感受和体验,因而每个人都会在心里创作出与别人不一样的“作品”来。

  想到《庄子》中有一个故事:南伯子綦在商丘游玩,看见一棵奇异的大树,上千辆四匹马拉的大车都能够停在树荫下休息。子綦说:“这是什么树?它一定是特异的材质啊!”

  抬头观看大树的树枝,弯弯曲曲的,并不能用来做栋梁;俯视大树的主干,树心直到表皮都开着口子,并不能用来做棺椁;伸舌头舔一添树叶,口舌就溃烂了;用鼻闻一闻气味,人就醉了,三天三夜 都醒不过来。

  子綦说:“这果然是毫无用处的树,所以才长到这么高。唉,精神上完全超脱的‘神人’,就像这不成材的树木呢!”

  庄子说的“神人”境界,是人与自然的一种感应,这种感应会随着层次的扩充会有不同的感悟。人与万物感应却不能停在浅表层面,细想起来,何止人与鸟兽草木同体?天地也与我们同体,神鬼亦然。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是啊,小小的人类与宇宙比起来,是多么渺小,多么平凡而卑微,和长江比起来,生命何其短暂!

  但也不必妄自菲薄,人类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虽孱弱却柔韧。我们每天都会感受到田野的“桃花”、子綦的“神树”, 也会体会到 “有用”之用,和 “无用”之用,其实啊,这原本是“一棵树”的肉身和精神,是须臾不可割裂的一体。

  或许需要深究的,倒是这种感应带来的精神和行为的协调:它是给予我们敬畏生命、关爱他人、心存良知?还是教给我们膜拜金钱、冷漠自私、利益至上?是让我们一天天活得充实、自在喜悦、自由安宁?还是让我们生活在空虚、焦虑、痛苦、不安之中?

《一树桃花开》(孙长林散文一树桃花开)(4)

  我们生活在一个万物互联的信息时代,随刻随处,只需轻轻划动屏幕,就可以接收诸多信息。但因信息多零星、碎片、不成体系,我们也容易进入别人解释和规定的镜像里。就像山上的那一树桃花或是子綦的“神树”,也会因人们不同的感受而应机显现,并经过不同眼光的感知,不同心理的阐释,又会被赋予千差万别的意义。

  “我感受到的,我才能接受。”这是当下很多人自主思想的写照。对于生活的意义,很多人不想在感知世界时,自主精神被提前抽离,不愿被外在的力量抛入其中。

  他们更愿意籍着主体性的自由能力,走过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在年与时驰的千思万虑中,渐次形成真实的自我。虽然很多人到最后选择的,仍然是前人创造的某种价值观,但这是他们主动寻找并构建的意义世界,这个寻找的过程,让他们获得了自主的智慧和力量,以及最终创造的意义和价值。

  在漫长的一生中,总有一些时候,是需要保持耐心而放慢脚步的。丢开智能手机,与喧嚣的网络保持距离,走出单一认知喂养的 “茧房”,去感受自然万物蓬勃的机理。

  若遇脚步受阻,也无碍圆常,站在自家阳台上,目光不用刻意抬高,就能看到早春别致的景物,就能释放日常莫名的压力,对抗无法安放的焦虑。

  想来,孤独原本是正常不过的,也得允许自己有短暂的伤感和颓废,但跟落寞却毫无干系。不汲汲于世俗,不汹汹于名利,逍遥于万物之外,也是一个必经的修行。

  行进的方式有很多种,有时候,暂时让自己停下来,恬淡寡欲,静思极虑,也是励精治性的方式。嗅嗅春天里挑花淡雅的清香,闭上一会儿眼睛,感知肉身与阳光温柔相拥,放飞久历尘世的心灵,就能在更广阔的天地中,观照自我,观照世界。

  在这个万物生发的春天,一株桃花,一棵虬树,一抹天使般的纯白,一张护目镜后的笑脸……都是人间绝美的景色,细细品读人间的幽微和温暖,就能修通凌乱的思绪,滋养一颗澄明不惑、安宁慈悲的心。

  生活是一碗浓香的汤,是一幅待修的画,是一条长长的河,很难一眼看到底,只是,需要试着去喜爱困扰我们的问题,相信经历充满难题的生活,也许有一天,不知不觉,生活也会渐渐写满答案。

《一树桃花开》(孙长林散文一树桃花开)(5)

  生活的美景,原本就在沧茫的人世里,就在自己的情怀里,只需抛却世俗的慆慢与险躁,视人犹已,视国如家,将漫长的日子填充,完成自己的使命,纵然渺小如一树桃花、一株草木、一粒尘埃,亦能彻悟人生的主题。(发于2022年4月12日《河北法制报》,略有改动。图片来自网络,感谢作者。)

图文原创作者 博施工作室 暖心之路 资讯 李建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