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平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胶辽官话登连片。就山东方言分区来看,它地处东区东莱片的中心地带,具有胶辽官话的基本特点,内部一致性较强。

最近翻看《牟平方言词典》、《牟平方言志》等资料,颇觉有趣。今天打算挑我们牟平方言中与古代汉语颇具渊源的一些词来谈一谈。

牟平方言与威海方言区别(牟平方言拾趣)(1)

一、釜台

牟平人把烟囱叫“釜台”。以前常有老人说,“家里的釜台眼堵了。”意思就是烟囱堵住了,该疏通一下了。

“釜”,是古代的炊事用具,相当于现在的

牟平方言与威海方言区别(牟平方言拾趣)(2)

云雷纹彩陶釜,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牟平方言与威海方言区别(牟平方言拾趣)(3)

“子禾子”青铜釜,国家博物馆藏。

“台”指高处、平的建筑物,《诗·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传》:“四方而高曰台。”后世如烽火台等也是这个意思。

因此,釜台即“釜上之台”,就是为锅灶通风出烟而建的、高而平的建筑物,即烟囱。

在这里“台”要轻声。“烟台”的“台”字也是一样读轻声。

二、婢养的

在牟平有一句骂人的话,叫“婢养的”(威海一些地方也有)。现在很多人认为“婢”字是“屄”字,指女性生殖器。这是不对的。因为这样无法与后面的“养”字构成明确的意思。

事实上,这个词起源非常早。

据《战国策》记载:昔齐威王尝为仁义矣,率天下诸侯而朝周。周贫且微,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居岁余,周烈王崩,诸侯皆吊,齐后往。周怒,赴于齐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东藩之臣田婴齐后至,则斮之。”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齐威王为人仁义,常常率领天下诸侯朝见周天子。此时的周天子十分贫困,在诸侯眼里已经没有什么地位,诸侯们都不去朝见,只有齐国照例每年朝见。过了一年多,周烈王驾崩,诸侯们都去吊唁,齐威王去得晚了些。新即位的周显王姬扁很气愤,亲自去齐国斥责齐威王说:“周天子驾崩,各国诸侯都去吊唁,唯有你齐王最后一个到,这种对周天子大不敬之罪理应被杀!”齐威王勃然大怒,骂道:“去你的,你妈不过是个女婢!”意思是骂新周天子姬扁母亲是婢女,骂他出身不贵,不是嫡出,而是庶出

这是骂人用“婢养的”一词最早的记录。鲁迅先生在“论‘他妈的’!”一文中专门引用了这一典故。

我还想指出的是,“婢养的”人还不是一般的庶出,而是庶出中最低贱的一种。因为以前除了正妻所生的孩子为嫡出,所有妾生的孩子都是庶出。但庶出也分贵贱。有良民为妾、皇宫里的妾(妃子)甚至是贵族或大臣之女,这些都算贵妾,她们生的孩子肯定不是“婢养的”。 婢养的孩子的母亲,特指从婢女变为妾的,例如《红楼梦》里,探春的生母赵姨娘,出身微贱,原是贾府的一个丫环。用胶东的话说,赵姨娘是婢,探春就是“婢养的”,在名分上便有差异。小姐身份之贵与生母出身之贱,一直是郁集于探春心中的一个情结。

牟平方言与威海方言区别(牟平方言拾趣)(4)

老版《红楼梦》里的探春。

三、宾服

牟平人常说,“我真是宾服你了”“我就宾服老王,不宾服别人”。宾服,是佩服、服气的意思。

“宾服”也是一个典型的古语。《礼记·乐记》:“暴民不作,诸侯宾服。”

《管子》:“故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中诸侯国,莫不宾服。”

《汉书·食货志上》:“匈 称藩,百蛮宾服。”

《庄子·说剑》:“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

以上这些古籍里的“宾服”都是服从、顺服的意思。牟平话把这个词的古意很好地保存了下来。

四、将媳妇和抬将孩子

牟平人把娶媳妇叫做“将jiàng媳妇”。烟台话也这么说。

将,古有“送”、“请”之意,又常与“迎”结合使用,形成了“将迎”一词,表达迎来送往之意。

《诗经·召南》最早记载了“将媳妇”的原意:“之子于归,百两将之。”意思是这位姑娘出嫁,用百辆车子陪送她。

《诗经·卫风》:“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意思是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作为婚期吧。

所以牟平话的“将媳妇”,延续的是古汉语中“请”的意思,与“聘娶”之意相通。

牟平方言与威海方言区别(牟平方言拾趣)(5)

将媳妇喽~

抬将孩子的“将”要读轻声。这里的“将”是“养”的意思。

《诗经·小雅》:“不遑将母。”意思是没有时间回家奉养母亲。

“抬”的意思是合力向上举物,“抬将”的意思是比喻夫妻共同努力抚养孩子长大。

五、䭑饭

牟平话说一个人、特别是小孩子吃饭没够,叫“䭑饭”。例如“小孩子都这样,爱䭑饭。”

䭑本来读lián ,但牟平话音转为liǎn。《康熙字典》引《集韵》关于“䭑”字的解释:苦簟切,音歉。食不饱。正饭之后有小饭,如茶点之类,北方谓之小食,饭之余也。

意思是说䭑有“吃不饱”和“小零食”两个含义。牟平话的“䭑饭”,用的应该是“吃不饱”的意思,孩子长身体,常容易吃不饱饭,所以“䭑饭”。

六、撉

牟平人不常说“我打了他一拳”,而是说“我撉了他一拳”。 撉,在牟平话里特指用拳头打人

撉的读音是dūn,但牟平话这里有音转,转为三声。

《康熙字典》、《集韵》里记载“撉”字的意思是:击,打,以拳触人。牟平话非常准确地保存了这个字的古代意思。

七、寙林

寙yǔ林,也有说成“寙连”的。第二个字都读轻声。

“寙”在《韵会》、《类篇》里的本义是“懒惰”,后来引申为不光彩、寒碜的意思。

牟平话(包括烟台话)说“你打扮成这样,真够寙林人了”意思就是打扮的很寒碜的意思。

八、筲

牟平老辈人把水桶叫“”或“水筲”。

筲读shāo,牟平话因为没有sh这个发音,所以读作“sāo”。

筲的本义是盛粮食的竹器,后来演变为水桶的意思。唐代《七爱诗·李翰林》:“权臣妒逸才,心如斗窄”。

不过现在的牟平年轻人,已经不怎么用这个方言了。

牟平方言与威海方言区别(牟平方言拾趣)(6)

九、褦襶

褦襶,读nài dài,牟平话音转为lāi dai。

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指衣服粗重宽大,既不合身、也不合时。二是比喻不晓事,无能。程晓《嘲热客》里写到“今世褦襶子,触热到人家。”

牟平话把这两个意思都继承了下来。

今天先写到这里,以后有机会再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