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严格的说不同的调性演奏同一作品差别不大,音乐本质不变。。。但实践上却有很大差别。

比如说C大调的曲子用G大调演奏,要么整体高五度,要么会低四度,音色是不同的,音区是不同的,音乐张力是不同的,换到弦乐上差别可能更大,如果是人声有的则可能完全不能移调,因为唱不上去或者唱不下来……

音乐是时间中呈示的一堆振动的声波。从物理角度上看,音色与颜色之间存在着自然的联系,它们都是一种波动,只是它们的性质和频率范围不同而已。

现代科技发达了,声光可以互相转换,众所周知,超声波可以成像(虽然人听不见,但也是振动波——声波),那么声波其实也是可以成像的。光也可以发出声:光声光谱法可以用脉冲光发声,纹影法可以用光探测声音……

调性和视觉转化因此也是完全可能的。

古人发现,一个八度内的七个音高,其声波频率的比例同相应的光波频率之间七种色彩的比例大致相符。科学家牛顿很早就验证: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相当于八度以内的C、D、E、F、G、A、降B七个音。更有意思的是1929 年俄罗斯作曲家萨巴涅夫认为C、D、E、F、B 五个音相当于灰、黄、青、红、绿五种颜色。

不同的色彩会给人不同的感受,不同声音也是,不同调性(一组有序的声音)同样。听觉上,由于每人敏锐程度不一样,听到的会有差别,感到的氛围也不完全相同。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斯克里亚宾等人,他们都有自己的一张调性色彩表。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调性色彩表认为:C 大调是白色,G 大调是棕黄色,D 大调是金黄色,A大调是鲜艳的玫瑰色,E 大调是蓝宝石般的青玉色,B 大调是铁灰色,#F 大调是灰绿色等。

斯克里亚宾对调性颜色的见解却是随着升种调号的增多,色彩感由红向紫按光谱顺序移动:C大调为红色,一个升号的G 大调为橙、玫瑰色,D 大调呈现出灿烂的黄色,A 大调为绿色,E 大调为浅蓝色,B 大调为铁灰色,#F 大调为湛蓝色等等。

法国作曲家梅西安十分注重音乐色彩,他曾告诉听众:“要理解我的音乐中的音色、和声及声音的组合,你就必须热爱色彩,必须对色彩敏感⋯⋯懂得声音与色彩之间的联系。”

有人把不同风格的作曲家的作品与色彩联系起来:说莫扎特的音乐是蓝色的,宁静中有活泼、庄重中有欢笑;肖邦的音乐是绿色的,其实肖邦的音乐色彩很丰富,但基色是树林间清新的绿色;贝多芬的音色为黑色,肃穆伟大,充满哲思,像公务车,色彩太多就世俗化了;德彪西的音色美极了,据说他耳朵极其敏锐,能听到一些明显的泛音,他脑中的声音比普通人丰富太多了,听觉仿佛多了几个维度,对我们来说简直是降维打击。瓦格纳音乐则闪烁着不同的色彩等等。

除了c大调g大调还有什么调(哇竟有如此差别)(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