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首“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童谣,电视里重复再多次,也改变不了这几日每天都是工作日、连回家都还不能急的事实。能挤上火车,匆匆忙忙回家吃顿年夜饭,就算过了团圆年,我们哪有那么多时间和心情提前许久慢悠悠地准备?

过年的乐趣,其实就在准备上。甚至这种准备还不只是“扫房子”和“把面发”,而是一整年里与岁时相适应的生活——这恰恰是“乡土”的真谛。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故事,就是一对年轻的夫妻,住在乡下的生活故事。他们自称“狼”与“鹿”,搬去乡下已经四年了,打理菜地,锄草堆肥,同时依然各有一份半自由状态的职业。

再努力几天就可以回家过年了(我们用了一年的时间做准备)(1)

他们用文字和画把这些生活记录了下来,从春到夏,从秋入冬,其实平平淡淡,但待他们述说到快要过年的时候,连书评君都会感觉到了一种久违了的欣喜与期待。

虽然选择去这样生活的,一定是极少数,也并非什么“榜样”。但至少,他们帮我们打开了想象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提醒我们一些久违了的事物之间微妙的联系。

再努力几天就可以回家过年了(我们用了一年的时间做准备)(2)

黄鹭(鹿),生于沈阳,曾在金融业工作十余年,后改行成为独立摄影师,曾出版作品集《亲爱的小孩》。白关(狼),生于内蒙古。在游戏公司做过六年原画工作,后辞职骑行全国,著有骑行绘本《流学的一年》。两人在骑行途中相识,目前一起居住在北京郊县,租地种菜,继续创作。

春天是什么气味的?

住到北京乡下后,有一种味道,以其强烈的个性,逐渐成为春天到来的新的信号。那就是——猪粪味。还是来自腐熟的猪粪,和新鲜猪粪略有不同。如果你到我们院子里站定,被这种臭气包围,毫无疑问,那就是春天来啦!就这几天,院子里刚运来一大堆,够我体验好一阵了。对种田的人来说,这种气味难闻却踏实,好像只有这样才对劲。一堆粪放在那里,菜苗们看到的,肯定是一堆奶油蛋糕红烧肉……是不是?反正我一边翻粪,一边替菜们高兴。它们吃猪粪,我们吃它们,好像这堆猪粪最后都被我们吃了……神奇的大自然。

村里养猪的就两三家,种菜的倒不多,不过村后有几个大果园,据说年年需要很多猪粪,去晚了就没份儿。我说今年得早点儿对村南养猪大户家的猪粪下手。这不,一过完十五,就和我爸去问,结果还是晚了,春肥一下没了着落。结果那两天到处打听谁那儿有屎,鸡羊牛猪草泥马的都行,最后还是房东王大哥出手,给我们联系到一家,到底是坐地户,掌握大量一手资料。

村里的一些菜地,都已经陆陆续续堆上了肥,大多数是猪粪和牛粪。(我爸说鸡粪最好,其次是羊粪。可惜养鸡和养羊的太少,这两样肥很难弄到。)天气暖和,这些粪就开始散发各种味道。我们有时候开车路过周边村子,可以明显闻出每个村子的不同臭味。春天一开始激发的往往就是这些臭味。之后才是草、东风、春雨、花朵……的种种气味。

再努力几天就可以回家过年了(我们用了一年的时间做准备)(3)

春耕第一步

虫虫大作战

菜园子里现在有很多种昆虫,包括许多害虫。最近几日我每天至少三小时在地里给菜菜们洗澡,也就是洗掉它们身上的虫子和虫子卵。有天早上给秋葵洗完回家吃早饭,听到狼爸说叶子后面全是虫,饭后赶紧灰溜溜地回去重洗,果然,每片叶子后面都是密密麻麻的,光看表面是不行的……

蚜虫至少还可以洗掉,潜叶蝇幼虫才最让人抓狂,它们钻进叶子里面,像掏洞一样吃掉叶子,洗都洗不掉。我们眼看着它们在叶片上留下一条条白线,然后是全白,最后就是整棵苗死掉。我在务农日记里写:豌豆和荷兰豆全军覆没。

有一天傍晚,我在菜地里进行灭虫运动,每翻开一片叶子,都有虫卵,或者白色的蚜虫,或者蚂蚁,或者黑色小蝇一样的虫子。我心里恨,嘴上嘟嘟囔囔骂上几句,然后默默灭虫,做着做着,好像没有那么气了。拔油麦菜,一半叶子被潜叶蝇幼虫吃掉了,我把残叶择掉,择了一会儿后,发现还剩一小把可以吃,忽然觉得就算有虫害也不会饿死,于是就被治愈了。愉快地念起六字真言。

再努力几天就可以回家过年了(我们用了一年的时间做准备)(4)

饭桌上的话题也每天每顿都离不开虫害,包括讨论是否该打一些药。我,作为一个之前没有种过地、五谷不分的人,也谈不上要极端地坚决不打农药,只是会想:“难道非打农药不可吗?”怀着这种简单的不信邪的心情,加上有些矫情的文艺青年情结,坚持着不用药。

作为新晋农妇,最大的体会是,务农还是要慢慢学慢慢实践,不要轻易认定什么也不要轻易放弃,同时,既理解了农人对农药的依赖,也感谢那些坚持少用农药提供尽可能健康的食物的人。从经济上,我真心愿意多支付一些给他们。那份辛苦,值得尊敬和回报。

夏天的丰盛

再努力几天就可以回家过年了(我们用了一年的时间做准备)(5)

离开小院儿的日子,常常被问到为何会到乡下生活。城市必然有城市的好,比如我最舍不得电影院,因为特别喜欢看电影;还舍不得北京的胡同儿,没事儿逛逛,特有趣;更别提可以随时见到朋友们。但是人不能要得太多,特别是三十五岁之后,感觉生活只要朴实鲜活就好。

夏天的丰盛,来得真是猛烈,所有的蔬果,不摘就老了坏了。

豆角开始产量暴增,还有黄瓜,所有的菜都不等人。摘菜的工作量很大,于是就要及时摘,吃不完的可以晒干儿,留到冬天吃。晒干儿的方法有很多,我们用的是狼妈的方法,豆角从中间剪开晒;黄瓜是切好,用盐搓出水,把水压掉再晒。菜干儿不出数,十斤豆角出一斤豆角干儿;黄瓜更麻烦,不仅二十斤才出一斤黄瓜干儿,晾晒的过程还很漫长,有一点儿水或者湿气都不行,我们就晒失败了很多。除了晒干儿,狼妈还腌了很多酸黄瓜和酸豆角。有了菜地的夏天,每天每天地闲不住。

再努力几天就可以回家过年了(我们用了一年的时间做准备)(6)

夏天,真好啊!树上有各种鸟叫,提醒着这是夏天,这是夏天。而对我们的不用药、不用化肥,土地也给了最直接的回报,所有的菜(除了香瓜、甜瓜因为雨水多不太甜),都味道好得除了味觉,连心都可以感受到它的好。有人说吃出了小时候的味道,但我想说,我小时候就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菜!

再见,我亲爱的草

不工作的时间,很多都花在锄草上了。我在各种书上看到的自然农法,都是说不必锄草,草可以保持土壤的水分,根可以松土,对蔬果来说有一定优胜劣汰的作用。在这件事上,我和狼爸狼妈有分歧,他们完全不能接受这个理论,种了一辈子的地,哪有不锄草的,只有懒汉才会那样呢。我呢,一方面的确不那么勤快,加上除了种地还有其他的事情,而且也想看看自然农法究竟怎样,所以我很少锄草。

再努力几天就可以回家过年了(我们用了一年的时间做准备)(7)

艰难的自然农法……

上周六,狼爸提醒我,杂草已经进入打籽期,如果再不锄草,草籽落入地里,明年草会更多的。想起去年因为整个八月我们外出,回到东院时,草长得比人高,而且今年院子里草的确比去年多,我就有点儿怕了,乖乖地去锄草。这时,草已经多得锄也锄不完。

对我来说,锄草最让人崩溃的有两点:一是给苗比较小的菜畦锄草,因为草往往比苗多、比苗壮、比苗高,要找到菜苗保护好,除掉杂草,真是不容易。韭菜地我就一直拖延着,不知从何下手,终于有一天,狼爸看到给锄了;另一个就是,夏天草疯长,锄也锄不完,头一天锄到黑,一身臭汗,第二天醒来院子里一走,还是到处是草。

真到锄草时,我其实深深佩服草的生长能力!太能长了,有的根本拔不动,有的长得比我高!我猜当我把糊在茄子、青椒、西红柿……所有蔬菜旁边的草除掉后,它们一定因为终于透了一口气,舒服了。

纯天然生活

再努力几天就可以回家过年了(我们用了一年的时间做准备)(8)

一做饭就会有厨余产生,上个月,我们开始堆肥,发现这个古老的方法真的是太好了!所有厨余,切菜剩的、烂了坏了的皮皮叶叶,实在吃不掉的饭菜,都扔进土坑。连平时锄下来的草也可以堆进去,盖一层土。这样,他们就回归到土地里了,没有异味也不招苍蝇。(我们吃得偏素,没扔过肉,顶多有点儿骨头。)天气热的话,差不多三个月就能变成营养土。

去年秋天我们就尝试过堆肥,但有点儿晚,已经十一月了。冬天太冷,到了春天,发现还没有变成土,但我们在上面加土种了茄子,长得很好,最近那片茄子全收了,翻地一看,下面已是很肥的土了。

堆肥真的好棒啊!自己试过才知道它的诸多好处。且不说可以变成营养土、成为肥料,单是让垃圾回归自然,就是特别棒的事情。如果社区都有这样的空间,大家饭后遛弯儿,用桶啊盆啊盛上厨余倒进坑里,再添把土活动一下身体,这样大家对垃圾分类就会更积极了吧……都说把废物放到一起才是垃圾,分开来,很多都可以再利用。当然,如果堆肥要保证没有异味不招苍蝇,可能还是需要少荤少油。其实,少荤少油,也是健康饮食吧。

因为珍惜,所以幸福

再努力几天就可以回家过年了(我们用了一年的时间做准备)(9)

北京的秋天,怎么享受都不够,虽然我最爱冬天,但论最舒服的时节,还得是秋天。

据说明天降温,再有一个月就要烧煤取暖了!在乡下过完整个四季,感受更细密,情绪也更多。地里的西红柿还在很少很慢地结果,那天摘完了忍不住生吃一个,夏天觉得不算什么的事儿,此刻觉得好奢侈,因为珍惜,所以幸福。

仲秋,简单,丰盛,美好!

无所事事的味道

这个冬天,因为有了壁炉,真是十分温暖。一月的天气一直很好,作为一个原本就热爱冬天的人,乡下生活让我感受到更多冬天的好。冬天的村子那个静,深深沉沉的,静得迷人。村子里没有盖房子,没有聊大天儿,没有昆虫的叫,只有偶尔的狗吠,村边小树林里没有树叶的枝丫,没有绿色的远山,仿佛空间一下更大了,对,冬天让我感觉空间更大了。

再努力几天就可以回家过年了(我们用了一年的时间做准备)(10)

点壁炉

刚进入猫冬状态时,早上一睁眼,都先恍惚一下:啊!是不是要去地里干什么活儿?确认了现在是冬天,地里没有活儿,立马觉得好幸福啊,冬天再长一点儿吧。

猫着冬,发现存货(白菜、萝卜、土豆、酸菜、各种菜干儿,冻的茄子、豆角、西红柿、苦瓜、秋葵)真的是吃到四月,甚至五月地里再长出新的菜来都没有问题。

住到乡下后,对我来说,每一个冬日,都充满了无所事事的味道,叫人喜欢。

要过年啦

再努力几天就可以回家过年了(我们用了一年的时间做准备)(11)

立春这一天,贴窗花和对联,再放上一挂鞭炮。

午休后开始熬浆糊,面和水一起,熬熬熬。据说以前小朋友会一边熬一边偷吃。贴好西院,东院的老屋自然也要换上对联和窗花。除了大门,给卫生间也贴了倒福,给柴房贴了财神。看着去年好亲切的对联,愉快地告别吧,这就是辞旧迎新啊!

年前干的那些活儿里,比较喜欢的,就是剪纸和写对联。其实过年的很多乐趣,都是在准备上,做一些手工,更加觉得这个年丰满和有趣。于是向来对过年没有什么热情的我,也开始被狼带着写对联、剪窗花、熬浆糊,渐渐找到点儿过年的感觉。虽然是自然而然地顺应人生的转变,却也会感到一些意外,一种体会到暖的、心里很欢迎的、对未来更有斗志的、值得珍惜和感激的意外。

顺应人生,顺应四季,自然而然地转变,舍不得冬天也要迎接春天的到来,想着冬天算是好好地懒过了,就抖擞精神,走进春天里吧。

再努力几天就可以回家过年了(我们用了一年的时间做准备)(12)

《乡间的日常》,作者:黄鹭 白关,版本:新经典·新星出版社,2018年2月,本文内容选摘、整合自《乡间的日常》,较原文有删节处理,由出版社授权使用。整合与编辑:小盐。

作者:黄鹭 白关

编辑:徐悦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