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mmy's Note

吉米老师前言:珍惜每个我们能握住的当下,让离别来的时候我们能从容一些。

人到中年

刘若英后来泪崩大哭现场版(刘若英用新歌送别父亲)(1)

本文由英语口语(ID:kouyu8)原创,如需转载请后台授权。

你最近一次回忆人生是什么时候?

我是在看到刘若英《不营业的日常》的MV的时候。

整个MV只用了一个长镜头,穿过长长的走廊。从一扇扇门里走出来的,是一个人从儿时到年老的人生历程。

小男孩拿起飞机模型和爸爸嬉戏玩闹;

一家人围坐在桌前一起过生日;

少年和朋友一起玩音乐开心大笑;

再到走上工作岗位,结婚生子,坐在父亲的病床前。

最后目送着年迈的父亲走出门去,走向远方……

刘若英后来泪崩大哭现场版(刘若英用新歌送别父亲)(2)

这仿佛是51岁刘若英的真实故事,也是每个人走到中年的写照。

有温馨的日常生活,也有一次次的相聚与离别。

There is a warm daily life, but also meeting and parting.

MV的结尾,在父女两人短暂地对视后,只剩父亲一人独自远去的背影。

今年下半年,刘若英的父亲刚刚离世。画面中满满的都是她对父亲深深的追忆与思念。

刘若英后来泪崩大哭现场版(刘若英用新歌送别父亲)(3)

当人生进入下半程,大大小小的离别填满了中年人的生活。

要面对孩子离家求学,成立自己的家庭;

要面对父母和伴侣的生老病死;

要面对朋友在那些忙于各自生活的岁月里渐渐离散。

三毛曾在《谈心》中写过:

“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它的时间。”

"There is a time for everything to come and go."

在你没有意识到的时候,或许已经见完了很多人的最后一面。

当离别就这样悄悄地成为了生活的常态,中年人该如何自处才不会怅然满心房呢?

01

跟上时代,孤独感更轻

Keep up with the times and feel less lonely.

从把孩子送进幼儿园那天起,父母和孩子就走上了渐行渐远的旅程。当孩子长大,走进大学校园,我们就不得不面对与孩子第一次在地理意义上的离别。

从只有寒暑假回家,到上班以后只能过年才能回家,再到孩子在异乡成家立业,我们好像越来越少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了。

虽然交通越来越便利,从祖国的南边到北边,只需要几个小时的飞机。

通信网络更是发达,拨出号码就可以通话,打开微信就可以视频。

但不可避免地孤独和失落,还是一样不少地来了。

因为真正落下了的,是内心的距离。

Because what really falls behind is the distance within heart.

孩子长大以后,就很少再像小时候那样,每天回家和爸妈聊一聊今天在学校发生的事情。

每次通话总是在几句“吃饭了吗”“天气冷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后草草结束。

随之而来的失落,其实是因为失去了被依赖的感觉。

孩子不会停止长大,时代也不会停止发展,我们要做的,只能是跟上去。

在微综艺《自在客厅》中,马伊琍和闺蜜刘孜聊起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时代不会抛弃任何人,是你主动放弃了跟上时代的脚步,我们需要调整的是自己的心态。

Time doesn't abandon anyone, it's you who voluntarily gives up on keeping up with the times, what we need to adjust is our own mindset.

刘若英后来泪崩大哭现场版(刘若英用新歌送别父亲)(4)

马伊琍一语中的!

其实如今正步入中年的,大多数并不是不会使用手机和网络的人群。相反,根据今年Quest Mobile的《银发人群洞察报告》显示:

截至2020年5月,中国50岁以上的移动设备活跃用户,规模已经超过1亿,增速远远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

跟上时代,不只是表面上的使用新科技,和年轻人刷一样的视频网站,而是要用开放的心态,学习用新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

前几天看到一则让人不禁嘴角上扬的新闻:

67岁的王献梅来自杭州,退休后帮儿子打理网店。除了每周参加社团活动以外,她还和两个闺蜜一起合作创业。

3个年龄加起来超过200岁的阿姨,一起直播、打包、发货,忙得乐乐呵呵。

刘若英后来泪崩大哭现场版(刘若英用新歌送别父亲)(5)

其实,几位阿姨都是从零开始摸索着创业,但是因为有一颗乐于学习的心,学起来非常快。

王献梅阿姨在采访中语气轻快:“跟着年轻人的脚步循序渐进并不难,难的是拒绝接受,拒绝新事物,你肯定会被新事物关在门外。”

就像阿图·葛文德在《最好的告别》中说的那样:

“至关紧要的是观念,而不是年龄。”

"It's the perception that counts, not the age."

用开放的心态多接触新鲜事物,当你对各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会开始理解孩子的思维,找回交流的话题,拉近心理距离,失落感也就少了。

像王献梅阿姨和她的闺蜜们一样,培养一两门兴趣爱好,在忙碌中感受乐趣,找到自己的另一种价值。生活被喜欢的事情填满,如此充实的日子哪里还顾得上孤独?

02

学会道别,悲伤会更少

Learn to say goodbye and there will be less sorrow

在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有一句经典台词:

“人生到头来就是不断地放下,但遗憾的是,我们却来不及好好道别。”

"In the end, life is about constantly letting go, but unfortunately, we are too urgent to say goodbye properly."

因为没有好好道别,因为有太多“我本可以”却没有做的事情,才让遗憾变成一份放不下的执念。

咏梅曾经在访谈中说起因病去世的父亲。当病程到了晚期的时候,父亲像完全变了一个人,变得暴躁易怒。

父亲不顾自己患有糖尿病,还坚持一天抽两包烟,怎么说都说不通。

咏梅知道为了父亲的身体应该阻止他,但是不让他抽烟,他又会痛苦到发疯。“你要给他抽烟,就等于帮助他自杀”,咏梅几乎快要崩溃。

后来咏梅才知道,这是由于病痛折磨带来的心理改变,是属于老年心理学范畴的。

她特别后悔,如果能够早点了解到这些知识,就能知道怎么去应对,就能让父亲最后的时光过得更舒服一些。

正因为这份遗憾,当最后送走父亲那一刻,咏梅说自己“眼泪就像被捶出来的”,直到现在都无法释怀。

刘若英后来泪崩大哭现场版(刘若英用新歌送别父亲)(6)

很多人不能接受亲人的离去,选择的方式是让自己相信爱的人没有离去,沉浸在痛苦中不可自拔。

而过去美好的回忆就被尘封在心底,不敢触碰。这是离去的亲人多么不愿意看到的画面啊!

同样是照顾重病的父亲,陈佩斯的心境却大不相同。

在父亲最后的日子里,家人一直陪在身边,能做的都一一做到。老人直到最后的状态也很好,没有留下什么遗憾。

所以面对父亲的离去,他表现得很平静:“走了以后就是一片空白,特别安静。没有让我觉得心里有什么挂碍。”

刘若英后来泪崩大哭现场版(刘若英用新歌送别父亲)(7)

只有发自内心地接受亲人的离开,才有力量去回忆曾经的爱与陪伴,才能真正抚慰离别带来的伤痛。

赫伯特曾说,“在我们了解什么是生命之前,我们已将它消磨了一半。”

那么当第一次面对亲人的离去,真正读懂了生命之后,就好好地和离去的人道一声别吧。

去告诉离开的亲人:我知道你离开了,但是我会一直记得,有你在的时光,我们曾经有过多么幸福的回忆。

就像《寻梦环游记》告诉我们的: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03

重建内心,幸福会更满

Rebuild your heart, and happiness will be fuller.

如果说关于离别有一本必读的书,那么在我心中一定是杨绛先生的《我们仨》。

《我们仨》的开篇以一个“万里长梦”的形式,把人生旅程写作了一条长长的古驿道。

在这个世界的梦境中,她每天来到船上看望丈夫钱钟书。像过去每一个寻常日子一样,他们一起吃饭,探讨文学,为生活小事打趣发笑。

偶尔她也会去看望女儿钱瑗,即使女儿已经60多岁了,但在她心里,“阿圆”永远是那个贴心又开朗的小姑娘。

杨绛的文笔很温暖,每到似乎快要哀伤的时候,笔锋一转,又是一件有趣的小事。

在她笔下,钱钟书是一个人在家“拙手拙脚”做了坏事,会来向她讨饶的“憨憨先生”。三个人一起出门下馆子时,总能通过观察边上的吃客,听出一个个故事来。

在你忍不住笑出声来的时候,时常会忘记,这是杨绛在记录她与丈夫和女儿相处的最后时光。

刘若英后来泪崩大哭现场版(刘若英用新歌送别父亲)(8)

高尔基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我们若要生活,就该为自己建造一种充满感受、思索和行动的时钟,用它来代替这个枯燥、单调、以愁闷来扼杀心灵,带有责备意味和冷冷地滴答着的时间。”

而杨绛先生以94岁高龄,通过记录的方式,整理了自己的回忆,重塑了时间线,将内心世界重新建立。那些美好的瞬间已经在心里生根,即便是离别也不能够动摇这份幸福。

刘若英后来泪崩大哭现场版(刘若英用新歌送别父亲)(9)

除此之外,重建内心还有一个颇为重要的关键点,就是要爱自己。

看到过一个很有趣的说法:如果将对自己的爱比作水池里的水,那么水位的高度则决定了你感受幸福的程度。

如果你内心的水池里的水已经有80%了,别人只要再给你20%,幸福感就已经满盈了。就算别人离开了,那80%依然是属于你的。

可如果你的水池空空如也,仅仅依靠别人给予幸福,那么一旦他人抽离,就很容易陷入崩塌。

当我们将内心世界重建完成,离别就不再仅仅是哀伤,也不再是令人恐惧的事情。它只会让我们更牢记那些曾被忽略的细节,更加珍惜当下,减少可能产生的遗憾,也让我们更有勇气去面对未来。

这些能量将超越时间,成为永远留在脑海中的被牢记的幸福,也终极成为支撑我们在漫漫人生路上继续前行的力量。

点个“在看”,让我们感恩相遇,也好好道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