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律师是律所发展的动力(从小律师到创律所)(1)

被访者:刘怡律师

采访撰稿:容容、梓馨、文静

责编:代代、赛琳

“不留下来的,可以退群了。”

这是微信群中突然蹦出来的一条信息。如果微信群成员在当天18点之前没有退群,就视为,这些人,将要一起,在上海滩创办一家律所。

做律师,创办自己的律所,一般会被视为,案源创收和能力实力都不错的标志。但,当时的我们并未到这个外人看来的一般线,还没到那个份上。

群里领头的是老杨,他自己创办的这家个人所,想改制成为合伙所,他心里也没底,到底会有多少人选择留下,多少人会退群。

所以,他采取了这个「不举手反对,即表示同意」的默认操作,来缓解自己的没底。

我和我的先生,都是律师,也都在这个群里,也没底:

我不清楚自己是否有创业的能力?不知道平台将走向何方?也不知道创业要投资多少钱?创业路上会遇到多少的困难?不管多大困难,相信都会有解决方案。

要不要,搏一把?

在截止日前,每隔一会,我就会去刷这个群,看还剩几个人,把群里继续待着的这几个人的名单,翻来覆去地看了不知道多少遍,直到,过了18点,尘埃落地。

我遇到了一群很好的人,这群人很不错,这个创业种子也很不错。

那么,我,就应该去做这件事。

容易的事交给行动,困难的事交给时间。现在,7年多过去了,回看这个合伙建所的历史时刻,总共9个人选择了一起合伙建所,这段路程中,有3位相继离开了团队,我们6个人,还继续着。

律所,磕磕碰碰下发展到了近百人的规模,我的创收也屡屡创下执业生涯的新高,这是7年多前,我想都不敢想的成果。

青年律师是律所发展的动力(从小律师到创律所)(2)

律所七周年庆典

01读书改变命运,硕士毕业后我直奔上海做律师

我生在物质条件有限的农村,小时候拾亲戚们的旧衣服,才有的穿。

青年律师是律所发展的动力(从小律师到创律所)(3)

左二,格子衬衣短发的这位就是我

虽然物质贫乏,但教育并没有缺席。秉持读书改变命运的朴素观念,父母倾其所有把我们从农村带到了县城,送进了学校,将我们推向了更广阔的世界。

家里经济很紧张,三个孩子又都是大学生,我靠勤工俭学读完了本科。

我跟家里说,想考研究生。家里说,可能供不了我继续读研了。没有其他的途径,我唯有努力学习,刷高成绩排名,争取读研公费生的名额。

好在,我争取到了,在海南大学一口气读了七年法学,直到硕士毕业。

青年律师是律所发展的动力(从小律师到创律所)(4)

我是第二排左四,读研期间,我的论文荣获海南省地方立法研讨会第一名,是当时入选的最年轻作者

读书的时候因为成绩还不错,我有机会出去学习交流,去过了北京、广州。北上广三座城市中,我唯独没有去过上海。

抱着对上海的好奇和期待,毕业时,我直接从海南来了上海,寻找机会。为了追求心中那份朴素的自由感和正义感,我选择了去做律师,去了那时上海本土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律师事务所——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

1.1从法学生到律师,一切从零开始

经过笔试、面试和试用期的层层考验,我最终成为了那一批面试者中唯一留下来的幸运儿。

在这里,我一待,就将近5年。

青年律师是律所发展的动力(从小律师到创律所)(5)

初入职场的我

我在的团队主要做建筑房地产,这5年正好赶上中国建筑房地产蓬勃发展的好时候,我们做了上海滩很多重大的建筑房地产项目以及一些全国的项目。

初入职场,我深刻地体验到,读书的时候拿90分掌握的一堆理论知识,在实务操作中,是用不上的,甚至,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刚进入律所没多久的时候,老板让我起草一份《股权转让协议》,客户正在会议室等着要。我只能硬着头皮上,写好后立刻把文件拿去给老板。但老板和客户聊完回来非常生气,因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基准日”条款我没有写进去。

可我根本就没有“基准日”这个概念,更想不到这个条款。

那一刻我就意识到,哪怕我司法考试考了448分,全校第一,但我还是不熟悉律师实务。

我在法学生时代所有的优秀和成绩,在踏入律师这个行业后,都被推翻了。

想清楚自己的实力差距后,我很快将心态归零,一切从零开始。

我花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干更多的活,更认真地对待工作,每份工作做完后,逼自己复盘。就这样,很快,我改过的文件、经办的项目,老板就都很放心了,不用再过多检查。

当时的老板是一位建筑房地产领域的大咖博士,他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发现文件中的关键问题,甚至是,错别字、标点符号的问题;他还能敏锐地发现客户需求,给客户提供最佳的项目操作方案和策略,相当厉害。

我很敬佩他,也想成为这样专业过硬、给客户高价值的人,于是,我就默默地以此作为工作标准来要求、训练自己。

经过了十多年的训练,我觉得我现在算是拥有了这样的一种高效的判断力、敏锐的识别力和高价值的输出力。

我非常感谢在锦天城这样的规模化大所中得到的系统化培养和训练。浓厚的专业氛围、大量的项目经验积累、训练有素的团队协同作战,让我养成了很好的职业习惯。

在这里,我基本上熟悉了建筑房地产的全流程法律服务,从一级开发、二级开发,到收购兼并、重大商业诉讼。后期,从建筑房地产转型到金融相关业务,做信托、投融资和私募,对从建筑房地产衍生出的与金融相关的投融资业务,也能自如应对。

大量项目和案件的历练,给我打下了扎实的专业能力基础,也成为了我的底气。

1.231 岁的那年,我觉得我必须走出来

在陆家嘴那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大家每天踩着高跟鞋、端着杯咖啡上班。

青年律师是律所发展的动力(从小律师到创律所)(6)

我其实喝不来咖啡的,但咖啡又是大家人情往来的伴手礼,价格也不便宜。当年在陆家嘴吃一顿饭,最便宜也要15块钱,还只有一碗米饭、一个青菜、几片肉。

要知道,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一天也花不了15块。

我还接触到了很多华政复旦、美国英国欧洲留学回来的优秀同事,他们那么优秀,那么光鲜,又都那么帅气美丽。

像我这样,从非常普通的家庭出来的女孩,对其向往又羡慕。交往中,他们也会对我的背景有些惊讶,觉得我从那么小的地方来,竟然还挤进了上海的一流大所,在上海站稳了脚跟。

这对我来说,冲击很大。

我能看到,在我的努力和付出下,能获得什么样的未来——我非常非常努力,应该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法律匠人,或者说,法律工人。

在锦天城这样一个老牌大所,除足够努力之外,还需拥有足够的资源和业务、情商和智商、朋友和贵人,才有可能成为其中的TOP佼佼者。

我只是一个普通学校毕业的,普通家庭出来的普通女孩子,即便我很努力,也很难成为TOP之一。

如果一直没有突破的话,30 岁之后我可能会慢慢地走向一个下坡路。比如:相夫教子,节衣缩食,在上海买个小房子,过着还算可以的工薪生活。

而这,也许还是乐观预计下的未来。

我能实现的价值,无论是个人的、家庭的,或者家族的,行业的以及社会价值,都太有限了。

这不是我想要的。人生要走上坡路,即使它并不容易。

31 岁的时候,我开始思考另一种生命状态。行动才能成功,担心犹豫只会失去。

想过去读书来解决眼前的状况,就报考了华东政法大学的经济法学博士,只招一个人,笔试过了,面试没过。

我又开始寻求新的出路,找寻自己想要的余生状态。

但是,还可以走到哪里去呢?

我只知道,自己真的需要改变。

我必须走出来,要么成为一名独立律师,要么去找到一群人,做一个自己能做主的平台。

机缘巧合,我遇到了申同所的创始人杨林兵律师。

02从大律所小律师,到小律所创始合伙人

当时的申同办公室,只有不到300平米,在一个商住两用的楼里,有人居住、有人做饭、电梯还黑乎乎的,跟光鲜亮丽,位于顶级写字楼且占地几千平的锦天城形成了鲜明对比。

青年律师是律所发展的动力(从小律师到创律所)(7)

初来申同的我

聊了半个多小时,我就决定了加入申同。

杨林兵律师说:“我这么一个普通的律师都能做到,你肯定也可以。你接受了7年系统性的法学教育,科班出身,更有优势,你很年轻,未来可期。”

就这样,我的信心得到了极大鼓舞,从前东家离职后,直接加入到了未满八个月的申同所,也就有了文章开头合伙建所的那一幕。

2.1从没有案源能力到创收名列前茅

时间的力量,足以让水滴石穿;默默地成长,终将惊艳所有人。

申同是没有授薪律师的,刚到申同,我也是以独立律师的角色加入。从一个授薪律师到独立律师,这个缓冲阶段还是很不容易的。

到申同独立接的第一个案子是离婚案件,收了 8000 块律师费,在那一年刚独立的4个月里,总共只签到了8万块的案子。

这个情况,让我深深感受到:虽然我在航母大所工作多年,一身武艺超群,却无处施展,没有用武之地。

有段时间,我掉入了强烈的心理落差。扪心自问,我还能坚持下去吗?独立律师真的可以做到吗?我的理想抱负终可以实现吗?内心深处不断涌现的老杨的那句话“我这么一个普通的律师都能做到,你肯定也可以”,这激发了我一发不可收拾的斗志,并越挫越勇,越做越好。

我想过很多方法去拓展自己的案源,像那种印刷自己的名片、附上自己的介绍信,往车上塞名片的,希望别人来打电话咨询自己的事,我也做过。

想想,这和大街上发传单一样。但我脸皮薄,不好意思直接发名片,就给停下的车塞名片,如果被车主看到了,我是真的只想钻地洞了。

这种方法,不说多有效,但是,确实反映了当时自己刚独立,没有案源的窘迫。这样的方式,给我带来了三五个案件,一共几十万元的创收。

后来,在网上看到大家讨论在法院门口摆地摊的律师,我也会想起自己当年塞名片、“扫”小区的事。

刚独立,真的不容易。

现在,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爬滚打,坚持“人在哪里,案源就在哪里”的朴素道理,秉承“为客户创造价值好”的专业操守,我赢得了众多客户的认可和信赖,我的创收在所里也已是名列前茅。

也因为经历过独立初期的案源窘迫,在自己建所后,我决心,一定要给青年独立律师,充足的所内合作案源,帮他们度过窘迫,让他们更坚定地相信做律师,不仅可以维护正义,也可以活得体面。

2.2从独立律师到管理合伙人

在慢慢地摸索中,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申同开始改制,从个人所转变为合伙制律所,我也选择了留下来,成为申同律师事务所的创始合伙人之一。

青年律师是律所发展的动力(从小律师到创律所)(8)

最初的9位创始合伙人

在申同的7年多时间里,我几乎参与了建设申同的所有工作,比如筹备改制、建章立制、组织治理、人才引进和培养、文化建设、薪酬管理、专业建设、业务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党团建设、品牌建设......

在这个过程中,困难也是很多的。

在申同的前五年,应该是我最艰难的时期。因为压力实在是太大了,没忍住,我在合伙人会议上还哭过两次......

为满足家庭对我的期待,为兑现平台对我的承诺,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我怀着孕看办公楼搞装修外地出差做业务。就像长征一样,大部队要走,就必须得跟上,原地不动,只会掉队。

可要跟上大部队,也必须付出代价。因为平台的发展,不会只为等你一个人。

怀孕、生孩子与创业同步的那几年,我睡不好。开会的时候,其他合伙人总开玩笑说:“刘怡,你眼睛能睁开一点吗?”。

为了兼顾家庭和事业,我带着孩子来开合伙人会议。创始人老杨评价我“从来不找借口”。

青年律师是律所发展的动力(从小律师到创律所)(9)

带着孩子来开会的我

创业确实很不容易,除了努力赚钱过上体面的生活,我们一直在坚守的,就是践行我们的幸福文化,让大家能够快乐地工作,幸福地生活。

我们选择的不仅是一份职业,而是我们的余生活法;我们不仅是在经营一个律所,更是在摸索一群人余生的活法。

青年律师是律所发展的动力(从小律师到创律所)(10)

和律所同事打球的我

生命不仅仅是任务,还是使命。

年近不惑,我开始做减法,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在更重要的事和更重要的人上,尽可能地去做那些必须我做,非我做不可的事,努力提高心性,磨练灵魂,期许内在丰盈,外在富足。

正如,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现在回头来看,我突然觉得我们这几年做得还挺不错的,上海 1800 家律师事务所中,我们申同所已经排到 60 位了。

青年律师是律所发展的动力(从小律师到创律所)(11)

我当选申同第三届管委会主任

我们所有的合伙人都还要去读书,6 位权益合伙人在 45 岁前全部要博士毕业,我已幸运通过了工商管理博士的面试。不久,我将再出发,去深造。

我们还设立了申同公益基金,把收入盈余攒起来,这几年已经攒了一笔不小的数字。

青年律师是律所发展的动力(从小律师到创律所)(12)

而这些基金在未来会用来做公益、助学、作为律所的发展储备金......

期待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

结语

我是刘怡,农民爸妈的女儿,两个孩子的妈妈,一位男律师的妻子,一家律所的创始合伙人,一位公益助学人。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认识你,很开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