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工业区(矿区寻根工业铸魂)(1)

新时代焦作城市精神探源特别报道之四

矿区寻根 工业铸魂

焦作工业区(矿区寻根工业铸魂)(2)

2022年11月12日《焦作日报》A01版

焦作工业区(矿区寻根工业铸魂)(3)

标题书法:聂海洲

焦作工业区(矿区寻根工业铸魂)(4)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怀川大地,创新精神更是融入这座城市血脉的基因,任时光流逝,始终一脉相承且历久弥新。

焦作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煤炭工业久负盛名。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盛赞焦作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

这里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尘封历史。63年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习仲勋视察焦作工业,高度评价王封矿工人的技术革新精神。

“特别能战斗”和“特别敢创新”之间有着怎样的血脉联系?创新的精神在焦作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彰显着怎样的力量?近日,记者走进王封矿旧址——西大井1919,探访百年老矿,透过工业遗存、文图史料,轻抚焦作煤矿波澜壮阔的历史脉络,深刻感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焦作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焦作工业区(矿区寻根工业铸魂)(5)

(一)

初冬时节,红叶斑斓。西大井1919园区内,高耸的英式矿井井架,沧桑的坑口电厂遗址,被杂草树木掩盖的道清铁路铁轨、溜煤槽、运煤栈桥等遗迹,历经百年风雨洗礼,仿佛在向人们诉说这里不同寻常的历史。

煤炭,是历史赋予焦作这座城市的特殊印记。

据记载,早在战国时期,焦作丰富的地下煤炭储藏已为世人所知,唐末宋初形成一定规模,清末有大小煤窑800多个。1898年,英国人设立的福公司攫取焦作开矿权,焦作“香砟”曾为英国王室专用。

焦作工业区(矿区寻根工业铸魂)(6)

昔日的选运区运煤栈桥,如今成为历史的见证。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爱红 张蕊 摄

王封矿,1919年英国福公司开工建设的河南最大的煤矿,当地百姓俗称“西大井”。这里既是中国近代煤炭工业的发祥地,也是“特别能战斗”精神的发源地。

时针拨回到97年前。1925年7月9日凌晨,为声援上海工人“五卅运动”反帝斗争,轰轰烈烈的焦作煤矿反帝大罢工汽笛在王封矿拉响。这次罢工历时近8个月,同省港大罢工、开滦煤矿大罢工等一起汇成“五卅运动”的滚滚洪流,彰显了焦作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盛赞焦作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

在西大井1919,记者走进中共焦作矿区人民委员会旧址,也就是后来的王封矿办公楼。这座苏式建筑风格的三层小楼,始建于1948年。1949年10月成立的中共焦作矿区工委、焦作矿区人民委员会,与同年9月成立的焦作矿务局曾在此合署办公,先后留下了胡乔木、李雪峰、吴邦国、朱镕基、李长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足迹。走进办公楼二楼的会议室,只见墙上高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革命领袖的画像,长桌、木椅,陈设简朴而庄重,历史感扑面而来。当时使用的会议室、休息室,如今都保存完好。

焦作工业区(矿区寻根工业铸魂)(7)

焦作城区一瞥。

(二)

会议室墙上的一张老照片,吸引了记者注意。照片是习仲勋视察焦作时,与国务院副秘书长杨放之、河南省副省长李庆伟、焦作市委第一书记张重、焦作市委书记处书记兼矿务局长任青一等省市领导以及王封矿相关负责人阎晋卿等人的合影,背景是王封矿办公楼前。

焦作工业区(矿区寻根工业铸魂)(8)

1959年5月31日的《焦作日报》。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蕊 王爱红 摄

1959年5月30日,习仲勋到王封矿视察时,曾在这里召开座谈会。1959年5月31日,《焦作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消息《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昨来我市视察》。消息说,5月30日上午,习仲勋副总理在王封矿视察时,市委书记处书记兼矿务局长任青一等向他汇报了这个矿历年来生产发展、工人工资和安全生产等情况。他在这里还参观了工人们自己搞的自动滑行运输设施和电箩等。

陪同采访的西大井1919管理局局长、曾任《焦作矿工报》副总编辑的王保才,向记者介绍了座谈会的更多细节:“听老矿工们讲,习仲勋副总理是在王封矿选运区参观了工人们自行改造的自动滑行运输设施和自动筛选系统(电箩),然后在王封矿办公楼二楼的会议室主持召开座谈会,了解企业职工开展技术革新情况。”

焦作工业区(矿区寻根工业铸魂)(9)

座谈会上,王封矿选运区工人杨万里介绍了自动筛选系统的改造过程,习仲勋指示要继续对这项技术革新成果改进完善。同时,他对王封矿工人改造设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等革新给予高度评价,称赞他们不愧是毛主席盛赞的“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当有工人反映矿用机车头紧张,影响生产进程时,习仲勋当即指示煤炭工业部立即解决。一个月后,由煤炭工业部调拨的10辆矿用机车头落实到位,解了王封矿煤炭运输的燃眉之急。

伴随火热的生产,这10辆机车头在王封矿用了多年,出过不少力,之后几经更新换代,逐渐走进历史的记忆。但在园区一角,有两辆从矿上“退役”的机车头,分别是上世纪80年代的有线供电驱动和90年代的蓄电池驱动,作为工业遗存,默默地伫立在园区,见证焦作煤矿的进步历史。

焦作工业区(矿区寻根工业铸魂)(10)

蓝天白云下的焦作。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金元 摄

(三)

煤海壮阔,乌金闪亮。激情燃烧,催人奋进。

当年,习仲勋高度评价的王封矿工人的技术革新精神,在此后63年里,成为支撑焦作煤矿生存、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

习仲勋调研之后,王封矿工人持续对自动筛选系统进行改造,形成了适用范围更广、更成熟的生产工艺,落后的筛选系统变成先进的筛选设备。

焦作工业区(矿区寻根工业铸魂)(11)

1965年6月20日的《河南日报》。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蕊 王爱红 摄

1965年6月,有关部门组织王封矿选运区部分工人召开座谈会,畅谈改造过程的酸甜苦辣。6月20日的《河南日报》以《长中国工人阶级的志气——王封煤矿选运区工人座谈会纪要》为题作了报道。

1965年9月,北京、沈阳、华东三家设计院奉煤炭工业部基本建设办公室令,对王封矿煤炭筛选系统进行总结鉴定,肯定了这一筛选系统“是我们煤矿工人创造的、带有中国独特风格和卓有成效的一套先进生产工艺”。

时代洪流向前,市场风云变幻。焦作煤矿工人因时就势、求变应变,发扬“特别能战斗”精神,持之以恒大胆创新,以创新改造和扩大生产,以创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创新谱写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新篇章。

焦作工业区(矿区寻根工业铸魂)(12)

西大井1919文旅景区一角。

资源型企业因资源而建、因资源枯竭而衰,这几乎成了一个定律。上世纪90年代,随着矿产资源日益枯竭,焦作煤矿不得不走上艰难的转型之路。

仍以王封矿为例。1996年,王封矿因资源枯竭关井封闭,第一次转型冶金化工业,兴办十几个地面产业,走出了衰老报废矿井平稳转产的新路子。2019年,王封矿再次转型,依托丰富厚重的工业遗存和红色资源,打造集多种元素于一体的时尚新IP,转产8个月就扭亏为盈,成功入选全国煤炭系统首个红色教育基地、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录、首批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转产不易,靠什么突破?靠的还是创新。

第一次转型时,他们通过技术创新,成功研发矿热法冶炼硅铝铁合金新工艺,属国内首创,获得国家专利。第二次转型时,他们敢于思维创新,从工业跨界文化旅游业,实现了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蝶变。

焦作工业区(矿区寻根工业铸魂)(13)

南水北调河渠如一条玉带从城穿过。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耀东 摄

(四)

王封矿的创新转型发展之路,是百年焦煤的缩影。而以此积累、沉淀的创新精神,流淌在焦煤百年发展史中,更成为焦作经济从资源枯竭到成功转型的动力源泉。

焦作的历史可谓一部工业发展史。1956年建市之初,焦作就以煤炭工业为基础,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而素有“煤城”之称的焦作,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黑色印象”。

改革开放后焦作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上世纪90年代全省县域经济“十八罗汉闹中原”时,我市独占三席。

焦作工业区(矿区寻根工业铸魂)(14)

风神股份已成为全球工胎“质”的领导者,近日又成功生产下线R63寸重5.7吨全球最大“巨无霸”胎。

2008年,作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焦作开始艰难的转型发展之路。从资源主导到科技主导,从开发矿山到开发旅游,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焦作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然而,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焦作转型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怎么干?怎么转?

焦作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闯出焦作高质量发展新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焦作确立了“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把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实施新一轮工业振兴计划,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在绿色智造中闯新路,争当全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的思路和目标,明确了工业经济转型的目标和路径。

焦作工业区(矿区寻根工业铸魂)(15)

焦作伴侣纳米材料工程有限公司新投产的年产8000吨高容量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宋崇飞 摄

用奋斗诠释忠诚、靠创新闯出新路。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着力打造3个千亿级、5个500亿级、6个100亿级的“356”特色产业体系……目前,高端装备、绿色食品、新材料三大集群成为全市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所作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金句,在历经艰难转型升级的焦作,在各级党政干部、各行各业企业家中,有着深深的思想认同和行为自觉。

焦作工业区(矿区寻根工业铸魂)(16)

蒙牛5G智慧工厂。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耀东 摄

省委书记楼阳生在焦作调研时殷切期望:坚定依靠创新驱动转型,依靠人才支撑强市,走出具有焦作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焦作市委书记葛巧红在接受人民日报旗下的《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感慨:唯有将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聚焦产业转型才能再造发展优势;只有依靠创新驱动转型,才能保持经济健康发展,才能再现昔日的辉煌。

焦作工业区(矿区寻根工业铸魂)(17)

多氟多(焦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6亿瓦时能量型动力锂离子电池组项目。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金元 摄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路走来,不断书写“特别能战斗”故事的焦作儿女,在火热的转型发展新实践中,不断赋予“特别能战斗”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孕育出“特别敢创新、特别重落实”焦作新风,再次唤起怀川大地352万人民的昂扬斗志。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特别能战斗、特别敢创新、特别重落实”已然成为焦作精神谱系中的重要支柱,不断给予焦作人道路的自信、能力的自信、发展的自信、超越的自信。这是历史的定位,也是传承的必然。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蕊 王爱红 报道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焦作日报资料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