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身处剧烈波动的市场,不少人感觉到这与2008年金融风暴,全球陷入泥淖中的情景,似相似。尽管这一次风暴,并非源于金融高杠杆,而是Covid-19病毒肆虐所致;但各国拼命释放流动性宽松的作法,依然同出一辙。放水有用吗?流动性枯竭真的能解决?

关于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以诺财富学堂的同学们,仍然高度保持警惕,借由过这本《胡作非为》的选读,进一步了解每一次金融风暴背后,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来 源 | 以诺教育(ID:enoch-edu)

作 者 | 财富学堂16期

班长伍毓智与第一组学员何圣辉、康怡平、

林孝芳、赵棱

《胡作非为》是一本揭露金融中的人性及其所面临的挑战和诱惑的书,也是一本能让人读懂当下金融格局,同时更能着眼于未来金融趋势的通俗读物。

沈从文的人性书写(胡作非为-人性之本与金融暴行)(1)

欧洲金牌记者乔里斯·卢因迪克(Joris Luyendijk)暗访了200位就职于摩根大通、德意志银行、汇丰银行、法国巴黎银行、高盛等大型金融机构的金融专业人士,从激进的投资银行家、衣着光鲜的对冲基金经理,到“惨遭迫害”的后台员工,饱受指责的人力资源经理和在常规“精简”过程中执行裁员的“刽子手”,等等,汇集整理成了这本书。

书中,卢因迪克提示了一个血淋淋的现实---金融圈的远比我们看到的更凶险,像是一颗“定时炸弹”,每一个人都随时可能被它炸得粉身碎骨,就让我们看看金融圈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惊人黑幕吧!

01 沉默之墙

高高在上的金融业背后,有数不清的黑幕。书里谈到的金融业的共性,有些在中国的同行里也是一样的。包括行业里最大的不成文的职业操守“沉默”。不仅仅在伦敦的金融城,我相信在世界各地的金融业从业人员都应该遵守同一规则,不经授权的谈论是被禁止的,更别提被公共媒体采访了。

许多不同类型金融从业人员的故事,多数都是大同小异的话题。无非是在利益驱使下,金融业人士在远离真实世界的过程中废寝忘食的工作,从早晨干到凌晨是工作常态。而在危机来临之时,“反正不是自己的钱”主导了他们的思维,先以自保为主。

02 金融脉动和金融危机

资产管理、银行和保险三片“大陆”构筑了一张假想的金融脉动地图,他们是金融危机的受害者,同样也是金融危机的促成者。

受行业潜规则影响的圈内人,游走于道德和法律的边缘,不择手段地攫取钱财以对抗金融行业本身的冷酷无情。银行家们信奉金钱至上,指望他们来实现金融行业的安全性无异于天方夜谭。金融危机余波尚在,然而没有一位金融圈人士愿意为此承担任何责任;事实上,自上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金融业没有任何改变。

03 入乡随俗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投资银行的业务结构和文化,作者采访了金字塔顶端的银行家、资产管理员、宽客、交易员等等。银行家们在言谈中聪明睿智,完全不像作者以前听到过的那些怪物。随着作者采访的投资银行家越来越多,他认为投资银行业是在同一面旗帜下由众多神秘的小岛构成的集合。一位百万美元银行家总结道,“我依然热爱自己的工作,并且不会因为其中极度的艰苦而退缩。这份工作非常有趣,甚至可以说带着一点老虎机式充满变数却又随时可能为你带来好运的吸引力,尤其是当市场的波动印证了你所说的东西时,你的成就感更强。”这或许才是比高薪更让金融城中这些投资银行家们乐此不疲的原因!

04 别人的钱

投资银行的世界分为后台、中台和前台。前台的银行家是相对较少的一群人,仅占到不足金融世界从业人员的5%,交易员们往往处于金融界的前台,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银行家,银行依靠他们获得巨额利润。

中台服务内容都是在人们面对危机的哀嚎中出现的,诚然,在投资银行中,风险管理人员的工资,终归是来自人们在从事具体业务过程中因承担风险所带来的收入所得。金融城和华尔街上的投资银行,都是从小型的合伙企业一路发展状大的。

这些商业银行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大量并购其他银行和金融机构最终变得“大而不倒”。通过上市,他们把原本应当由自己承担的风险转嫁给了上市公司股东。同时还可以享受股票和股票期权带来的好处,他们可以通过承担更多的风险按股票的价格继续筹集资金。“大而不倒”实际上意味着纳税人为最终的风险埋单。

05 午夜凶铃

在后台人力资源部分享的几个故事中,体现行业里的裁员文化,很多时候是很残酷的,可以不需要理由,也没有地域时差之分,当机立断就要执行,仿佛总是处于“永久性的动荡状态”,在这种文化里要保护自己,保持警觉。作者也仿佛理解了他们高收入背后,不为人知的内心恐惧、指责文化、缺乏职业保障,有了更深的同情。

06 人各为己

本章令人印象最深的是对“非道德范畴”的理解和讨论。这和“不道德”是有区别的。

非道德范畴事物必然各有利弊,是否有利可图是唯一的标准,当然必须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实现。对大银行而言,这种文化确保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和工作环境。而股东们唯一对回报的关心,使得管理者们不关心过程,只关心结果。

这个行业对于这种“非道理范畴”的逻辑视为理所当然,不管是利用监管套利,购者自慎,录用-裁员文化,各种复杂的衍生品创新,内部人已经内化,接受了这就是真实的金融世界。所以对于所谓的爆料,也感到没什么值得震惊的。

07 雾都剪影

本章讲述金融发展创新(尤其当大量的数学模型应用)后带来的产品及交易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以高频交易为例:当危机发生时,程序如何能正确地判断这仅仅是一次特例或者短暂的波动呢?没人能看到高频交易究竟在做什么,我们只能在事后看到结果,而那时实际的冲击已经发生了。

2008年的金融危机最终到底归因于复杂性、还是复杂性带来的巨大操作误解,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课题。更糟糕的是当今金融世界,任何一次事故都会变得极具冲击力和一发不可收拾,某些复杂金融产品带来的潜在损失几乎是无法计量的。此外,还有流氓交易员利用内控的失效,处于贪婪或绝望而进行的一错再错的交易。

在银行高大尚的面具背后,有着激励倒错、各自为战、恐惧氛围、零职业保障衍生出的不忠诚,以及难以掌控的规模和复杂程度,这是一片雾中小岛,上面站着唯利是图的雇佣兵。

08 好饭真的不怕晚吗

正是因为上面提到的状况特征,追求短期效益的行为普遍存在于银行内部。疯狂蔓延的复杂性,使很多风险因素变得几乎难以计量。

这时候评级机构出场了,这些本应定位于约束银行行为,对风险状态给予独立判断的机构,实际上是由销售这些产品的银行提供服务报酬的,那么独立性客观性可想而知,尤其当市场上3家评级机构就占据了95%的份额,这种垄断导致了市场机制失灵。与此类似的情况也存在于审计世界。最后,监管机构出场了。因为薪资报酬的差距,在监管部门工作的优秀人才是有着对金钱之外的更多的追求的,他们会更客观,但他们不是银行也无法真正管理银行的运作,真正的威胁在于管理者都不清楚风险何在,而危机过后的金融行业其实也并没有修复自身的问题。

09 胡言乱语

相比于讲述抽象的当前全球金融体系机制。其构结构的危机,制作一部有小行星大瘟疫或者外星侵略导致动荡的好莱坞大片者要容易得多,大众对现金金融系统引发威胁的这种无知非常显著。而且随处可见,如果不是有意而为之,正是这些银行的账目和报表。在极端不严谨不准确的披露过程中,误导了人们对其承载风险能力的判断。

10 宇宙主宰

宇宙主宰们认为,他们的工作是这个星球上最具挑战性和最令人激动的工作。他们对于其工作的支付感在乎,听上去就像是一只彻头彻尾的否认拒绝和自欺欺人。同时,宇宙主宰们对他们行业的批评,表现出了很强的针对性,而且反应极快,这使得我们在谈话中有更像是打口水战,或是在下一盘国际象棋。

11 泡沫人生

泡沫人生对于典型的侠义银行家园工作,既不是另类工作,黄眼中的苦难也不是中立派,所谓的指数,一份工作,更不是能够带给宇宙主宰们荣耀的殿堂,他们工作仅仅就是他们的世界。

12 谁也无法成为命运的告知

投资银行业是一个圈套,一场游戏和一种瘾。回报很高,但无常,它总是刺激着你,让你甘愿为了更多的利益‘再来一把’。

一旦金钱向你涌来,那么再想了无牵挂地抽身而去就会变得难上加难。总有一些人排在人的身后,对你的地位虎视眈眈;同时,空虚感更是会夹杂着沉沦向你袭来。要想在金融圈里取得成功,你需要将自己的焦虑隐藏起来,最初是在其他人的面前,但随着时间的过去,最后连你自己也无从知晓。更重要的是,“你没有任何反思自省的机会。反自己甩进酒池,它既能防止你胡思乱想,也能够慢慢地摧毁你。

在金融城里,无论是中立派、另类工作狂、宇宙主宰、狭隘银行家们,还是妄想症银行家等,他们内心深处对工作过度承担风险的行为颇为担忧,但是他们谁也无法成为命运的先知。

13 空无一人的驾驶舱

今天全球金融系统的危险状态,和将我们引向崩溃边缘的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那段时期,没什么两样,巨大灾祸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并没有得到彻底剖析。

遍数今天西方各国,政治事务和国家公职正在由原来对金融行业的制衡性力量变为个人进入金融世界的跳板和捷径。金融行业已经“收买了”政治家并使他们冷眼旁观,他们对自己工作的关注远远不及他们对自己国家的关怀。

政治在面对全球化金融时表现出的无力在令人捶胸顿足的同时带来一个问题:全球化与单一国家的发主政治是否是相容的呢?在不存在正式合法的全球化政府的条件下,我们如何才能将全球化金融体系重新引入掌控之中呢?如果我们认为类似的全球化政府是不切实际或有百害而无一利的,那么这是不是也就暗示着使一国政府相形见绌的在规模和权利上追求全球化运营的金融机的模式也是站不住脚的呢?眼前只有空无一人的驾驶舱。

读书有感

提到金融行业,对于国内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如果能找到一个这样的工作是非常满意的了。国内的大学只要与经济金融沾上边的专业,不管是高考的录取分数还是考研的录取分数都是相当高的,而每年报考这些专业的人数也是没有看到减少的迹象,可以说能够从事金融工作在很多人眼中那是非常体面的。而对于国内的金融工作者来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金融无疑是走在最前沿的,尤其是美国的华尔街。那么真正的金融工作者的世界是不是就像我们表面上看到的那样光鲜华丽?之所以有这样的疑问,那是因为关于华尔街的负面信息也是一直不断的,甚至还发生过占领华尔街的行动。

这本《胡作非为:人性之本与金融暴行》讲述的重点就是金融工作者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可以说是比较黑暗的一面。作者用了相当尖锐的文字为我们揭开了金融工作者令人发指的一面。

这里面所揭露的关于金融工作着的另一面的情况,可以说只有我们想不到没有这些金融工作者做不到的事,简直就是无下限。例如之前我们所经历的08年的金融危机,其罪魁祸首就是美国华尔街的那些金融机构。

在第六篇报道“人各为己”里面作者首先就给了我们讲述了‘激励倒错’的概念(对负面举动或行为给与奖励),可以说第一次看到这个概念的时候还是感到很不可思议的,然而,一篇史密斯的署名评论‘我为什么离开高盛’,揭露了高盛的很多内幕,本来这样的报道可以说应该能够引起高盛的公关危机,引起普通人的警觉。就好像之前不久的百度公关危机引起了全国普通民众的愤慨一样,但是在本文中却在作者的笔下看到,史密斯反而受到了攻击,这简直就不可思议,但是却就这样发生了,这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这些金融工作者所在的投行等金融机构的幕后能力有多么的强大。

当然作者在书中对于金融工作者的唯利是图的那一面揭露的如此彻底,以至于我都有点无法相信这些都是真的。纪录片《华尔街》,里面对于华尔街的报道可以说是非常正面的,所以建议阅读本书的读者们在阅读的同时也应该带着批判性的思考来思考这一切。

更多思考

书中描绘的暴涨暴跌在过去的一周我们也看到了很多次,这里面是否也有如书中所说的复杂交易复杂产品在新冠疫情叠加石油危机引爆的一系列多米诺骨牌效应呢?

在量化交易占据极大比例的市场,突发的下跌是不是引发了程序交易带来的踩踏事故?

多国禁止卖空交易改变了市场条件会不会引发程序交易另外的风险?

一直流动性宽松的市场突然间变得流动性枯竭?这是真实的原因吗?

放水有用吗?

貌似目前也还没有找到确切下跌的原因,切实地感受到了书中所说的真正的威胁在于身在其中的人也不清楚风险何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