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要评选小说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最多的作家,那么严歌苓必定榜上有名。
严歌苓,一个在文学圈和影视圈都响当当的名字。她用中文写小说,几乎拿下了所有华语文学类的大奖;作为好莱坞专业编剧,她的剧本曾获得多项国际大奖,国内众多大导演也对她的小说和剧本青睐有加。1993年,李安购买严歌苓的小说《少女小渔》的电影版权,严歌苓开始做编剧;2009年,张艺谋选中严歌苓的小说《金陵十三钗》,严歌苓的小说再一次被搬上电影屏幕;2014年,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归来》上映,这部电影改编自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2017年,冯小刚自称是"自己电影心愿清单上的最后一部"的《芳华》改编自严歌苓的同名小说……除了以上与知名导演合作的作品,严歌苓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的作品还有《天浴》(电影《天浴》几乎包揽了第35界台湾电影金马奖的所有奖项,当时年仅16岁的演员李小璐也凭此电影成为金马奖影后)、《一个女人的史诗》(赵薇、刘烨主演)、《小姨多鹤》(孙俪主演)等等。
看到这里,或许很多人会忍不住问,严歌苓到底是何方神圣?为什么那么多的知名导演都抢着拍她的作品?此文将带你走近严歌苓,解开谜团。
严歌苓,1958年11月16日出生于上海,美籍华人作家、好莱坞专业编剧。严歌苓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严恩春16岁上大学,25岁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是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的首版中文译者。父亲是著名作家萧马,继母俞平是著名的电影演员。受家庭的影响,严歌苓从小就对文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展现出了一定的文学天赋,其处女作童话诗《量角器与扑克牌的对话》发表于1978年,严歌苓20岁之际。而严歌苓正式在文坛崭露头角是在1980年,是年她发表了电影文学剧本《心弦》,次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成影片,这时的严歌苓也不过才22岁。
一直觉得,严歌苓之所以能写出那么精彩的小说,除了文学天赋和家庭熏陶之外,她本人的情感生活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严歌苓的情感生活1、初恋
1970年,12岁的严歌苓考入成都军区,成为了一名跳红色芭蕾舞的文艺兵。而在部队当文艺兵期间的这段经历,为日后严歌苓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素材。
严歌苓15岁时,在部队里喜欢上了一个比自己大很多岁的军官,严歌苓向对方表达情意的方式就是写情书。"每天写一封,然后摸摸第二颗军装的纽扣告诉他,那个地方有情书你快去拿。这是我们俩的暗号。"但是在部队,这种感情是不被许可的,甚至被认为是不道德的,"一旦恋爱被人抓住了,不得了,天都塌下来了,然后所有的人都会横眉冷对,不理你了。"但情窦初开的严歌苓一头扎进了她的爱情,什么都顾不上了。在6个月的时间里,严歌苓给军官写了160多封情书,两个人沉浸在这你来我往的柔情蜜语的浪漫中不能自拔。可是后来,当这份感情被发现时,严歌苓深爱的军官竟毫不犹豫地将严歌苓举报出来,并把情书全部上交上去。于是,严歌苓不但背上了"道德沦丧"的罪名,还被要求一遍遍地写检查,甚至坦白各种细节,当众朗读。严歌苓曾说:"这是我一辈子受的最大的创伤。"这段屈辱且痛心的经历,在小说《芳华》中也有所影射。
2、第一次婚姻
1986年,28岁的严歌苓在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写作楼遇到了知名作家李准的儿子李克威,因为相同的写作爱好,两个人迅速陷入热恋,并很快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但这段婚姻仅维持了短短的三年时间。1989年,由于工作原因,李克威去了澳大利亚,而严歌苓则去了美国芝加哥哥伦比亚艺术学院攻读写作硕士学位。由于聚少离多,不久后,李克威便提出离婚,严歌苓没有挽留,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尽管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严歌苓因为离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处于痛苦与孤独之中。
3、跨国情缘
1990年,在哥伦比亚艺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的严歌苓经朋友介绍认识了一位美国外交官——劳伦斯·沃克。一段浪漫的跨国情缘,就此拉开序幕。
劳伦斯·沃克精通八国语言,与严歌苓初次见面时,竟操着一口流利的东北方言,这让严歌苓倍感亲切,而他幽默的话语也时常引得严歌苓开怀大笑。不久后,严歌苓与劳伦斯就确定了恋爱关系。但这段感情并没有就此一帆风顺地走下去。和劳伦斯恋爱一年后,严歌苓不断地收到FBI调查员"喝咖啡"的邀请(实则是对严歌苓进行盘查,因为劳伦斯是高级外交官的缘故),严歌苓虽恼火却无计可施。当劳伦斯决定与严歌苓结婚并向上级递交申请之后,美国外交部却让劳伦斯做出选择:要么结婚,要么离职。而劳伦斯在前途无量的外交官生涯与严歌苓之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后者。1992年,严歌苓与劳伦斯在美国旧金山结婚。后来,严歌苓把她和丈夫劳伦斯的故事写进了小说《无出路咖啡馆》。
严歌苓本人的生活就像一本精彩的小说,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单是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素材,想必就足够才华横溢的严歌苓创作出好几部引人入胜的小说作品了。
严歌苓小说中的"电影感"作为好莱坞专业编剧,严歌苓是创作小说时,其实有着自觉且明确的电影改编意识,换句话说,严歌苓在创作小说时,就已经在思考这本小说会被改编成为一个怎样的电影剧本,它在电影屏幕上会如何被呈现出来。所以,读严歌苓的小说,你会感受到一种鲜明的"电影感",而这正是严歌苓的小说会屡屡被大导演看中并搬上荧幕的重要原因。对于严歌苓小说中的"电影感",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引人入胜的故事
小说与电影,本是异曲同工的艺术。小说用文字讲述故事,电影用镜头讲述故事,区别主要在于表达形式和呈现效果的不同。
严歌苓出生于1958年,成长于中国的多事之秋。不知是否是出于这个缘由,严歌苓对小说的历史背景似乎格外敏感和在意。严歌苓的小说很喜欢以宏大的历史时代为背景,在大的时代背景中,哪怕是儿女情长的故事,仿佛也具一番深度。
被张艺谋改编成《归来》的小说《陆犯焉识》以陆焉识和冯婉瑜的爱情为线索串联起了三个时期——1954年前,1954年至1976年,1976年后。在20世纪中国历史和政治变迁的大背景下,严歌苓谱写了一曲政治与历史夹缝中的人生悲歌。
电影《金陵十三钗》根据严歌苓的同名小说改编,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讲述了1937年被日军侵占的中国南京,在一个教堂里互不相识的人们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
《芳华》同样改编自严歌苓的同名小说,以1970至1980年代为背景,讲述了在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军队文工团,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经历着成长中的爱情萌发与充斥着变数的人生命运故事。
严歌苓小说中所讲述的故事从来不是俗套的,她从不重复自己,且每一个故事都透露着严歌苓对时代、人生及命运的思考和感悟。
2、小说的画面感
之所以说严歌苓在写作小说的时候就在思考电影改编的问题,主要是基于严歌苓小说的画面感。通过小说中精准细腻的文字描述,读者甚至可以立马在脑海中浮现出具体的场景。
譬如《陆犯焉识》中所写的垦荒场面:"大荒草漠上,场面铺得很开阔,缓缓起伏的草坡上每十步远都有一个徒劳挥动镐头的犯人。他们开辟的是万年的荒草地,地面下,万年的草根连着草根,拉成网,织成布,镐头吃进土面,根本无法切断根连根的千丝万缕。"
譬如《金陵十三钗》中"跟着他的目光,所有人看见刚才已经暗下去的黄昏,现在大亮。书娟和同学们跑到院子里,火光照亮了教堂主楼上幸存下来的玻璃窗,由五彩玻璃拼成的圣母圣婴像在米字形纸条下闪动如珠宝。女孩儿们呆子一样看着如此瑰丽的恐怖。"
譬如《少女小渔》里"据说从下午三点到四点,火车站走出的女人们都粗拙、凶悍,平底鞋,一身短打,并且复杂的过盛的体臭涨人脑子。还据说下午四点到五点,走出的就是彻底不同的女人们了。她们多是长袜子、高跟鞋,色开始败的浓妆下,表情仍矜持,走相也都婀娜,大大小小的屁股在窄裙子里滚得溜圆。"严歌苓总是能以寥寥数语,就将富有画面感的场景呈现出来,其文字描述的表现力甚至丝毫不亚于电影镜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读完严歌苓的小说原作之后再去看改编的电影,多少会对电影有失望之感,一个重要原因是严歌苓的小说语言实在太好,几乎可媲美张爱玲的文字,虽然比张爱玲的文字少了一份一阵见血的尖锐,但那份柔和也是讨人喜欢的。
3、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所谓蒙太奇,《电影艺术辞典》(1986版)中有如下定义——
"在电影创作中,根据主题的需要,情节的发展,观众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度,将全片所要表现的内容分解为不同的段落、场面、镜头,分别进行处理和拍摄。然后再根据原订的 创作构思、运用艺术技巧,将这些镜头、场面、段落,合乎逻辑地、富于节奏地重新组合,使之通过形象间相辅相成和相反相成的关系,相互作用,产生连贯、对比、呼应、联想、悬念等效果,构成一个连绵不断的有机整体——一部完整地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条理贯通、生动感人的影片。这种构成一部完整影片的独特的表现方法称为蒙太奇。"电影中的蒙太奇,简而言之即一种拼接剪辑的艺术手法。
严歌苓的小说中经常使用蒙太奇这种艺术手法,主要原因在于严歌苓的小说很多都是倒叙式的开端。而倒叙手法的使用在很多时候都意味着必然会出现蒙太奇手法。
譬如《金陵十三钗》,开篇首先是1946年8月,在南京举行的一场对南京战犯的审判大会上,"我"的姨妈孟书娟见到了她一直在找的一个女人。然后,以这个女人为线索,小说引出了1937年南京失陷背景下的故事。接着,小说第二章在一开始就完美地切换到了孟书娟13岁的故事环境中——"孟书娟一下子坐起来。紧接着她就发现自己已经站在铺位旁边……"蒙太奇的手法可谓运用地纯熟自然,毫无缝隙感。
与《金陵十三钗》一样采用了倒叙且将蒙太奇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的还有小说《陆犯焉识》,小说开篇用了大段精细的文字来描绘"反革命"们开垦的荒地。在对"我"的祖父陆焉识的现状及"反革命"历史进行大致的介绍之后,小说通过蒙太奇的手法一下子来到了"1936年8月那个暑热熏晕的傍晚,我祖母冯婉瑜把一块手表偷偷塞在她丈夫的枕头下。"接着,"我"祖父母陆焉识和冯婉瑜从相遇到相识相爱的经过便自然地呈现出来,毫无生硬嫁接之感。
同样的,《芳华》也是倒叙与蒙太奇完美结合的典型例子。小说开篇是:"原以为再见到刘峰会认不出他来。二十岁他就那样,跟你多熟你扭头就想不起他长什么样。"很快,小说便以蒙太奇手法引出了"那是三十多年前了。我们的老红楼还是有梦的,多数的梦都美,也都大胆。"
当然,在严歌苓的小说中还可以找出许多使用蒙太奇手法的例子,对此有兴趣的小伙伴也可以做专门研究,严歌苓小说中蒙太奇手法的运用,笔者认为是很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一个课题。
最后,强烈推荐大家去看严歌苓的小说,尤其是只看过改编之后的电影的小伙伴,相信你在读完原作之后会发现,不管是张艺谋还是冯小刚,他们改编的电影其实都没有原作更好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