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送之《上海天蟾舞台的前世今生》录自《上海戏曲史料荟萃》三集,作者赵炳生。天蟾舞台是上海历时最为长久、最具规模的戏剧演出场所,“天蟾”取神话月精蟾蜍折食月中桂枝的典故,蕴含有压倒丹桂第一台(当时的另一家知名舞台)的意思。
天蟾舞台位于上海市闹市中心,福州路701号,即云南中路转角,西藏路人民广场东首。 天蟾舞台是以演京剧为主的大型剧场,数十年来以邀请南北名角来此演出为特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剧场风格。凡属中国京剧界一流演员几乎无不被请到天蟾舞台献艺。如逢“大会串”,更是名角云集,异采纷呈。不少著名演员就是在这里成长起来的,许多京剧迷也因为进了天蟾大门而爱上了京剧艺术。过去曾有“京角不进天蟾不成名”之说,可见它在京剧发展史上的地位。
天蟾舞台旧照
天蟾舞台建于1925年,三元公司祥茂洋行取得租赁权建筑舞台(约定租期二十五年,至1950年期满),由英籍建筑师于1921年7月完成设计图并开始建造。竣工时,名叫“大新舞台”,规模雄伟,场子宽大,座位有3200只以上,是当时上海座位最多的剧场。1926年2月7日正式开幕。打泡戏有李吉瑞的《刺巴杰》、荀慧生(即白牡丹)的《龙抬头》、高庆奎的《群臣宴》、白玉昆的《呼延赞》,刘永奎的《威镇草桥》以及王芸芳、孟春帆、赵鸿林、高秋颦、赵文连,沈云颦、祁彩芬、玉少芳等人的象手好戏。不久黄玉麟(即绿牡丹)、麒麟童,祝荫亭、孙毓坤(即小振庭)、盖叫天等先后登台。
1926年11月17日,梅兰芳、王凤卿、李万春、姜妙香、杨瑞亭、碧琴芳、侯喜瑞等南下在此献艺。当时,卖一场满座收入可购黄金五十两。后因经营无方几次易主改名,先租与王佐良等合资经营,1927年改租与徐金声独资经营,1928年改租给周乾康等合资主持,1928年1月23日改名“上海舞台”,由赵东升之父赵如泉独资经营,1930年10月10日改名“天声舞台”,由常云恒主持,刘小衡、沈笑松等合资经营,同年让与开设在现南京路浙江路角、前永安公司底层的天蟾舞台(现在的华侨商店的地方)老板顾竹轩接办,最后因永安公司房屋翻建,拆除了其处的剧场,把“天蟾舞台”这块招牌也搬到现今的福州路营业。1936年曾租与童寄良等合资主持。
顾竹轩(1886-1956),系上海青帮头子之一,人称顾四瘪子。顾兄弟四人,因排行老四,故又有“顾四爹爹”之称。他是江苏盐城人,出身地主。当初在上海时是=英租界捕房巡捕,当过包打听,靠帝国主义支持起家。后来当过人力车老板、老虎灶老板、苏北同乡会会长,收有门徒二、三千人,与伪法院、警察局勾结,被人称作“扒手之王”,曾在上海称霸一时,并威震苏北。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国民党上海市参议员,在经营天蟾舞台时,一贯用恶势力欺压剥削前后台职工,霸占演员。如天蟾舞台开张的时候,顾竹轩请麒麟童到天蟾当台柱子,而顾竹轩只支付了合同的四分之一包银,致使麒麟童连给琴师、鼓师、跟包们的开销也不够。顾竹轩甚至把手枪扔在去领包银的帐房面前威胁说: “我姓顾的拿得出的就这些了,不够就把这个拿去抵了吧!”当时京剧名伶常春恒因不甘再受顾的制约而离开天螗舞台,顾竹轩认为他不给自己面子,便指使暴徒打黑枪把他杀害了。
为了私得利益,顾竹轩还唆使手下的党羽将黄金荣得意门生、大世界的经理唐嘉鹏杀害,为此被卢湾捕房逮捕,关押二年。这期间天蟾舞台乃由顾竹轩之兄顾竹松主持,终因困难而支持不下,由顾竹松出面将天蟾出租给茂龄公司李遐龄经营。未及一年,也因营业不振转租给同兴公司吴性栽主持,营业仍然不好。1942年转给大赉公司张善琨独资经营。
张善琨,是新华影片公司老板,人称“电影大王”,原来拜投机商人黄楚九为师,后成为黄金荣的得意门生,又当上了共舞台的经理。他经营天蟾舞台之后,又逐步扩大为张善琨、顾乾麟、范恒成、周剑星等参加合力经营的班子。三个月后进行了改组,又有孙兰亭、吴红枫、汪其俊、赵培鑫、金元声等五虎将及吴性栽的加入。
那时张善琨野心勃勃,想把大赉公司变成上海京剧界的“托拉斯”,欲通过大赉公司控制全上海三大京剧戏院——天蟾、黄金、中国,其目的在于使各角儿的包银可任其压低左右,所有演员除非不在上海演出,否则就要受到大赉公司及其爪牙的控制。但不久由于大赉公司帐目矛盾及内部主要头子发生利害冲突,终于1942年上半年散伙。拆帐以后,由股东张善琨、顾乾麟、周剑星专管天蟾承租开业。
天蟾舞台旧照
1945年抗战胜利后,张善琨因犯有文化汉奸罪,悄悄离开上海,溜到欧美各国去游历,最后定居香港。1947年,顾乾麟也因天蟾营业一蹶不振而脱离关系,由张善琨的学生周剑星代理,另外招集周强华、陈怀卿、张星珊、倪景村、朱村夫等八人组织同发公司经营,由吴性栽投资,委派专员沈时厂处理日常工作,周翼华任顾问。
当时主要演出剧目,大轴戏是唐韵笙的重头长靠戏《铁笼山》。唐是北方著名老生,“南麒北马关外唐”中的“关外唐”指的就是他。但因他初来乍到,上诲观众对他不熟悉,为把头牌老生的戏烘托上去,于是有名角饰女兵之举,既有当时已成名的赵晓岚、张美娟、于素莲、阎少泉等二三牌旦角,又有著名武生张云溪、高雪樵和老生叶盛长等参加反串。
《铁笼山》开演后,唐韵笙所饰的姜维不仅扮相壮伟、功夫厚实,而且唱得响遏行云,气势不凡,博得了满堂彩,后面八名女兵分四对上场,各有风姿,观众看到这样精彩热烈的场面,纷纷欢腾起来。以后每演一场都能满台生辉,剧场连续满座达半年之久,9月至11月,梅兰芳、杨宝森南下来天蟾演出,阵容有刘连荣、姜妙香、杨盛春、李多奎、肖长华、俞振飞、张美娟、魏莲芳、朱斌仙、钱宝森、王泉奎、王少亭、叶盛长、哈宝山等,几乎演出了梅、杨派所有的代表作,剧目有《贩马记》、《女起解》、《春秋配》、《贵妃醉酒》、《宇宙锋》、《黛玉葬花》、《霸王别姬》、《红鬃烈马》、《四郎探母》、《失空斩》、《定军山》、《洪羊洞》等等。12月34日,梅兰芳、杨宝森为募集上海市立实验剧校、北平国剧学会私立夏声戏剧学校基金义演二天。1948年2月春节,推出盖叫天、叶盛章、高盛麟、云燕铭等名伶演出《恶虎村》、《三岔口》、全部《武松》、《白水滩》等,还演出了《铁公鸡》、《四杰村》、《拿高登》、《金雁桥》。3月,南北武生破例合作,由盖叫天、李万春、李仲林、李桐春等主演全部《翠屏山》、《江南四霸天》、《三岔口》、《艳阳楼》、全部《武松》、全部《史文恭》。
梅兰芳、杨宝森之《武家坡》
顾竹轩见天蟾营业好转,便向法院起诉,于1948年3月10日收回,由其长子顾乃庚出面自办并任总经理,次子顾乃福为前台经理,院务经理唐平凡,后台经理赵东升。
1946年4月,营业清淡,有所亏损,不得已另外找人合作,由张伯铭、方亦德、沈文宝、傅如珊、朱伯森、毛鸣发、任光耀、樊伟麟、张静寿、吴氏芳等集股经营。10月份,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领衔在天蟾演出全部《打金砖》、《凤还巢》、《野猪林》,欲罢不能,连满三十场,创当时售座最高纪录。
1950年2月6日,台湾蒋介石派飞机轰炸上海事件发生后,鉴于天蟾业务清淡,张伯铭等携账册逃往香港,顾乃庚再度陷于困境,欠薪未发,也避不出面,放弃经营,置天蟾于无资方负责状态。前后台职工、演员为维持生活,主动组织同人临时管理委员会共同掌管天蟾,由原有之前后台资方经理唐平凡、赵东升为临管会前后台主任。为了度过阴历年关,临管会四出奔走,邀请了梅兰芳、周信芳、王玉蓉、童芷苓、李玉茹、言慧珠、俞振飞等名演员于2月13日、14日、15日为援助本台艺职员筹募救济金义演三天,以解天蟾同人年关之危。3月,唐韵笙、杜近芳、姜妙香演出《霸王别姬》,4月、5月,盖叫天、唐韵笙、周信芳、梅兰芳、姜妙香的全部《甘露寺》,周信芳、黄桂秋的全部《红鬃烈马》、《清风亭》、《四进士》、《赵五娘》、《贩马记》、《秦香莲》,及周信芳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型历史剧《文天祥》在天蟾演出。6月、7月,吴素秋演出《红娘》、《十三妹》,8月、9月,杨荣环、毛世来和贯盛习、傅德威两大剧团合演,还有裘盛戎、谭富英的《将相和》连满二十三场,天蟾上座率得以回升。
鉴于有利可图,顾乃庚曾拟重新恢复其经营。但职工们因他不能解决过去的欠薪问题,未予同意,故仍由临管会维持。1950年8且14日,天蟾租地造屋期满,曾有伦信地产公司代理人李祖永与毓记公司代理人顾竹轩为给付地租上诉法院,为此上海市人民法院于1952年4月判决,天蟾舞台等处所有房地产及其他定着物,以无主产业交本市公共房屋管理处管理,已明确房屋权不属顾竹轩所有。
天蟾舞台旧照
1951年2月春节,中央文化部京剧研究院一、二两团主要演员集中抵沪来天蟾演出,带来剧目有田汉的新剧《江汉渔歌》,由李和曾、高玉倩、张云溪、张春华等主演,连演连满二十场。《三打祝家庄》也轰动一时。4月,由阔别上海二十年的尚小云、尚长春、尚长麟率尚剧团演出。7月由荀慧生演出。12月上海文艺界抗美援朝支会京剧分会筹备会假座天蟾,举办盛大捐献义演,由周信芳、盖叫天、杨宝森、李玉茹、言慧珠、童芷苓等参加演出。1952年2月,梁慧超等举行武生大会串。4月,天蟾班底的实验京剧团红遍各地载誉归来,在“根据地”天蟾汇报演出。 1953年2月春节,唐韵笙、梁慧超、李玉茹三大剧团合作演出。4月,程砚秋主演《荒山泪》、《王宝铡》、《祝英台抗婚》、《锁麟囊》。8月,9月,李如春主演连台本戏《包公》连满三个月。
1954年6月上海市房地局依据专房专用的原则,移交市文化局管理。鉴于天蟾舞台是上海最大的一个京剧场,对群众文娱生活影响甚大,剧场不能任其长期处于职工临时维持状态,当时天蟾舞台临时管理委员会也再三要求接管,况且天蟾舞台与上海市房地产公司没有订立具有一定期限之租赁契约,因此,为改善其经营管理,1954年6月11日,上海市文化局正式指派严庆龙为组长、王高堂为副组长前往接管天蟾舞台,直属上海市文化局管辖。自接管天蟾之日起,其原有职工临管会自行取消。随后经过民改,正式成立组织,由王高堂、丁谷分任副经理。1955年,王高堂因工作需要调文化局,另派姜振海来天蟾主持工作。
天蟾舞台过去一直以京朝派自居,专演出头老戏。但后来为了赚钱,也搬演了一些诸如《狸猫换太子》、《西游记》、《包公》等类连台本戏。本台曾拥有二百余名演员,在全国属于阵容强、行当全的京剧班底。如京剧演员高盛麟、艾世菊、李宝櫆、马世啸、金少臣、姜妙香、班世超,魏莲芳、李盛泉、林鹏程、周瑛鹏、陈福赉、张国斌,肖德寅等都曾是其班底成员。过去资方兼理前后台,在后台设一位经理专事聘请演员,演员薪金由资方支付,后台班底(即基本次要演员)与前台职工无异,至于名演员则另订合同。1949年顾乃庚收回自办,为了省钱,对请来的二流演员不包旅馆,而是在本台内部腾让出房间给他们住。后来职工临时维持天蟾留下的演员,就一直定居在天蟾内。文化局接管天蟾后,1954年8月底,天蟾实验京剧团脱离天蟾自立,其后居住在天蟾的演员也搬离了。
1955年上海京剧院成立,第一期排练与公演在天蟾进行。11月又举行了出国演员回沪演出。1956年7月,和上海观众阔别五年的荀慧生在天蟾露面,除了演出他拿手的剧目外,还演出了他的新作《卓文君》。11月起至次年春节,上海市新民京剧团特邀盖叫天、张二鹏主演《恶虎村》、《一箭仇》、《武松》及连台本戏《西游记》。3月,赵燕侠率团来此演出《红娘》、《十三妹》、《红梅阁》、《玉堂春》等剧。接着,4月14日至6月6日,成立不久的北京京剧团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来天蟾演出,受到热烈欢迎,连演连满,欲罢不能,遂移至文化广场加演两场。8月10日至1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京剧团归国,首次演出即在天蟾。9月至年底,上海市新民京剧团“王氏三杰”小王桂卿、小二王桂卿、小三王挂卿领衔以最佳阵容到天蟾上演神话名剧《美猴王》、续集《美猴王》及头集《七剑十三侠》,连演连满。1961年6月,上海京昆传统剧目大会串在天蟾举行,周信芳、俞振飞、王少楼等参加演出了《群借华》。同年12月上海市文化局和剧协上海分会在此联合举办了“周信芳演剧生活六十周年纪念演出”。1962年9月,周信芳暨上海京剧院演出了绝响多年、经整理的《生死板》和新编历史剧《澶渊之盟》。
1964年2月,上海京剧院在华东话剧观摩演出的推动下,各团出现竞编、竞演现代剧的热潮,在天蟾舞台演出了《母子会》、《送肥记》、《三月三》、《王二爹接闺女》等新编现代戏。1964年冬至1965年春,由上海市戏曲学校首届毕业生组成的上海青年京昆剧团在此演出新编现代昆剧《琼花》,创连满一百场上座纪录。
建国以来,天蟾舞台由单演京剧的专业场子,扩展至其他地方剧种来此竞演的场子。如绍兴市绍剧主要演员盛大联合会演、天津市河北梆子剧团、成都市川剧团、江苏省扬剧团、云南省花灯剧团、开封市豫剧一团、福建省芳华越剧团以及中国杂技团第一演出队、西安市话剧团等都曾在此演出。本市的如上海越剧院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的《梅花魂》、上海市人民沪剧团邵滨孙、石筱英、筱爱琴主演的《杨乃武与小白菜》等均在这里演出。
“文化大革命”初期,天蟾舞台被迫停场四年余。“天蟾”其名被视为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于1966年8月改名为叫“劳动剧场”。1971年春节起,上海市戏曲学校应届毕业生在此联合演出“样板戏”的学习剧目。
1973年10月。至1979年上半年这五年内,由上海沪剧团在此演出。值得一提的是,从1977年10月之后,一大批沪剧优秀传统剧目在此复演,如《甲午海战》、《鸡毛飞上天》、《江姐》、《星星之火》、《阿必大》、《芦荡火种》、《女看灯》、《庵堂相会》、《杨乃武与小白菜》等等。一批著名沪剧演员丁是娥、石筱英、邵滨孙、王雅琴、王盘声等纷纷登台献艺,同时也涌现了如茅善玉、徐俊、孙徐春、王惠君等沪剧新秀。1979年6月,苏州市京剧团来此演出《李慧娘》。1980年4月,在这里举行“俞振飞演剧生活六十年纪念演出”,5月,张君秋莅沪艺术交流观摩演出在此举行。
剧场职工为维护民族戏曲瑰宝——京剧,改变了等待上面安排剧团进剧场的惯例,在经理吕君武带领下,主动邀请全国各地著名京剧演员相继来此演出。如1981年邀请浙江的宋宝罗、张二鹏,江苏的新艳秋、梁慧超,武汉的关正明等,当年10月在此举行了“庆祝上海京剧院恢复建制演出专场”。1982年,邀请云南的关肃霜、山东的方荣翔以及中国戏曲学院京剧表演系大专班应届毕业生来此演出,此外,如北京的赵燕侠、李万春、梅葆玥和梅葆玖,中国京剧院二团的李和曾、张云溪、李世济、张春华等著名演员的演出也受到了热烈欢迎。1988年,重庆厉家班、战友京剧团的叶少兰、陕西的尚长荣及内蒙古的李小春在此献艺。1984年1月,梅葆玖、童芷苓同台献演,4月,湖北省松滋京剧团杨至芳的演出以及七十四岁的王瑶卿派传人王玉蓉和学生杨至芳示范演出的《焦仲卿妻》等,均受到热烈欢迎。这段时间,剧场上座率之高是近年来少见的。
剧场为振兴戏曲,还恢复了观众座谈会的传统,让戏的编导演员和观众见面,提高创作和演出,促进交流。剧场职工也常常夜以继日地到码头帮助来沪剧团搬运布景道具,热情解决剧团食宿问题。因其出色的工作成绩,1980年至1983年,剧场连续四年被评为上海市文化局先进单位。1986年元旦,剧场正式恢复了它的原名——天蟾舞台。
天蟾舞台初建时,根据京剧传统戏表演特点,其舞台的台唇筑成半圆型,向观众厅延伸了五米,三面环临观众,便于演员与观众的感情交流。天蟾舞台的建筑艺术造型在中国剧场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地位。天蟾舞台观众厅座位最高数曾多达3920只,其中三楼座位有1067只。当时,最佳座位与最次座位票价差距悬殊,座位分为七至九个等级,目的是吸引不同层次的观众及新观众。
该场房屋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为1999平方米,房屋使用面积6207平方米,其中演员使用面积为3602平方米。除三楼不开放外,观众厅内设座位2093只。屋顶呈撑开的伞状覆盖着整个场内观众厅。观众厅为沿边挑台柱廊式马蹄形圆形,长32米,宽46.5米,高21米。一至三楼太平门通道各有四处,池座二侧没有外宾接待室。舞台口宽14米,高7·5米,深10米,至葡萄架高14·5米,副台面积100平方米,有120回路可控硅调光及灯箱设备。化装间大小有六间,面积共160平方米。后台男女浴室、盥洗室共34平方米。有冷风设备及—吨锅炉一台。观众休息厅面积约300平方米,大厅左右两旁各有2.5米宽楼梯通往楼厅。门厅上有三个楼面,作为办公用房,另外并设有250平方米的演员宿舍。外墙大门立面为米色大石子筑成。
天蟾舞台在建国后曾几次由国家拨款进行修缮:1953年经市房地局重修,1957年由文化局拨款扩建化妆间,1965年改善舞台,1973年再次大修,扩建副台面积,增添冷风装置,改善舞台灯光设备,改善并更新了舞台与观众厅的条件。但由于当初营造商为了获取暴利,偷工减科,抢时间,赶进度,施工质量较差,加之至今已有六十余年历史,房屋建筑已到了老化地步,有的剧场设施还停留在二十年代水平,而且房屋和大梁已严重倾斜,经上级批准,剧场于1984年5月11日停场拆建。
天蟾舞台东侧街面(云南中路)二楼的三间房子,是中国共产党六大后政治局办公机关的旧址,已于1980年8月26日经市府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1928年秋,“六大’’中央政治局的成员常来此召开会议或研究工作,常来的有周恩来、邓小平、项英、李立三、任弼时、彭湃、李维汉、黄文容等。这个机关由熊瑾玎、朱瑞绶夫妇住守。机关从建立起到1931年六届四中全会以后,长达三年多一直安然无恙。由于1931年4月中央政治局委员徐锡根、顾顺章被捕叛变,中央才立即搬迁了。由于天蟾舞台场子大、座位多,白天常为各界租场子开会。如沦陷时期“庆祝大东亚战争纪念大会”,1947年夏,以各民主党派、群众团体及社会知名人士发起的“李公朴、闻一多追悼大会”等部在天蟾舞台举行,内战即将结束前,国民党军部也在这里主办慰问前线官兵演出,1949年6月,新上海刚诞生,陈毅市长在这里第一次与上海文艺界人士见面并讲话。可见天蟾舞台不仅在繁荣上海戏曲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社会的政治和文化领域中还有一定的影响呢。
(《上海戏曲史料荟萃》三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