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官员的头衔,不仅仅表明自己的官职和官衔,也代表着自己的履历和荣耀,更是中国这个重视等级的社会,表明官员身份尊贵的标签;也因此,它是有着严格的顺序和格式的此文针对于此,特作简要介绍,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明代三位凭战功封爵的文人?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明代三位凭战功封爵的文人(金紫光禄大夫前行抚州刺史上柱国)

明代三位凭战功封爵的文人

古时官员的头衔,不仅仅表明自己的官职和官衔,也代表着自己的履历和荣耀,更是中国这个重视等级的社会,表明官员身份尊贵的标签;也因此,它是有着严格的顺序和格式的。此文针对于此,特作简要介绍。

我们仅以唐、宋、明、清等四朝为例。

一、唐代

我们以大书法家颜真卿为例。他留刻在各神道碑上的头衔中,最常见的有:金紫光禄大夫、行抚州刺史、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

其中:『金紫光禄大夫』,代表官位级别(正三品)。

『抚州刺史』,为官职——此官相当于地级市的市长,其级别按州的大小可分为从四品正四品从三品等三等,因颜真卿是以高一级别(正三品)任低一级(从三品)的职位,故前面加『行』字。

『上柱国』,为勋阶(勋官级别),相当于正二品。

『鲁郡开国公』,代表爵位——唐代爵位分为九等,『开国公』为第四等(『开国郡公』、正二品)或第五等(『开国县公』、从二品)。

所以,唐代官员的头衔大体结构如下:级别 职位 勋阶 爵位。

又以唐代名相徐彦若为例(其头衔比较长),其中一段时间为:扶危匡国致理功臣、检校太尉、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充太清宫使、修奉太庙使、弘文馆大学士、延资库使、诸道盐铁转运等使、上柱国、齐国公、食邑五千户、食实封一百户。

『扶危匡国致理功臣』,为『功臣』赐字,依旧例是由皇帝给予宰相的荣耀。

『开府仪同三司』,代表官位级别(从一品)。

『太尉』,代表皇帝赐予的荣誉级别(正一品),为宰相的加衔;因为他本身的级别不够(从一品),所以前面加『检校』二字。

『同平章事』通常为『门下侍郎』(正三品)的加衔,合在一起官职,实际等同于宰相——唐代宰相位尊,不轻易授人,经常会用其他官职来履行宰相的职责,因此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官员本身级别为从一品,官职却只有正三品,且没有加『行』字。

『太清宫使』、『修奉太庙使』、『弘文馆大学士』、『延资库使』、『诸道盐铁转运等使』等,实际上都是宰相的领衔。因为宰相一职无所不管,所以没有单一的名称,所以经常身兼一些低级别的职位,比如领兵打仗,可能兼节度使;如当世重视儒学,则为大学士;如果缺少财用,又会作为盐铁转运使等,更甚至一些是延资库使(掌管收度支、户部、盐铁三司钱物——等同于仓管);至于其他如太清宫使、兼修国史等,零零碎碎很多。

『上柱国』,为勋阶,相当于正二品。

『齐国公』,为爵位——九等爵位的第三等(从一品)。

『食邑五千户』,为皇帝特予优待的食邑户数,实际上『国公』通常为食邑三千户。

『食实封一百户』,为实际赐予给他的户数。食邑通常只享有『收租权』,而没有实际的『从属关系』;而食实封则相当于这部分人口实际归属于他。

因此,唐代官员的头衔最终结构大致如下:『功臣』赐字 级别 荣誉级别 职位 职位的加衔 勋阶 爵位 食邑等。

二、宋代

有宋一代,官职的名称、形式、和构成异常复杂,而且不同皇帝在位时期,又多有变革,在这个短文里很难解释清楚。因此,只选相对简单的样例来做以说明。

宋代官本《仪礼疏》一书中,有记编纂者的信息,其中北宋时期的状元、宰相吕蒙正的头衔如下:

推忠协谋翊戴佐理功臣、特进守司空、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上柱国、东平郡国公、食邑五千七百户

其中,『推忠协谋翊戴佐理功臣』,为『功臣』赐字,依旧例,是皇帝给予宰相的荣耀。

『特进』,文散官级别(共二十九等)之一,为正二品。

『司空』,从一品,检校官职之一,一般为宰相的加衔;因以低一级别(正二品)的品级职高一级别(从一品)的官职,故前面加『守』字。

『门下侍郎』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常合用,表宰相之职。

『昭文馆大学士』,宰相的加衔,还经常兼『监修国史』衔。

『上柱国』,勋阶(勋官等级),一等(共十二等)。

『国公』,爵位,十二等爵位的第四等。

『食邑五千七百户』,爵位的食邑户数。

可见,宋代官员的头衔,基本上是沿用了唐代的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