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三国演义,除了能想到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经典的历史典故之外,我们还会想到七擒七纵这个历史典故,而七擒七纵他的两个主人公则是诸葛亮与孟获。孟获是三国时期南中地区的首领,南中地区就是我们今天的云南贵州一带。
即使在我们现如今的社会之中,云南与贵州也是中国发展比较落后的一个地方,在三国时期交通不便,科技发展缓慢,南中地区地处偏远,人烟稀少,而处在那边的人,自古以来都被人们认为是蛮横之徒,毫不讲理,也是也被人们认为智商低下,空有一身蛮力而毫无智慧的人。
诸葛亮在得到刘备的恩准之后,准备兴师北伐,可是在北伐之前,必须要保证国家后方的稳定,才有了诸葛亮南征孟获的这个征途。
在南征的途中,马谡向诸葛亮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南中之人,缺乏管教,没有文学素养,空有一身蛮力,却没有精明的头脑。并且他们有一身蛮力,军事作战能力也不差。如果采用强硬的方法去针对他们,很有可能适得其反,并且他们那边人没有思想与素质。即使把他们打败了,让他们归顺了他们,还有可能会再次兴风作浪,偷袭后方,前来叛乱。扰乱蜀国后方,让北伐处在一个两难的地步。
诸葛亮也采取了马谡的这个意见,从思想上,行为上,心理上,军事上四个方面征服了孟获。用恩威并施的方法去抚平孟获内心的想法,让孟获从思想和行动上都归顺蜀汉。从而才能保证诸葛亮在后期的北伐战争之中,免去了后顾之忧
纵观三国历史,有句俗语,卧龙凤雏,得其一者,可安天下,这句话就展现出了诸葛亮的个人能力是极为强大的。而孟获作为一个从小就缺少战略思想的男人,他拿什么才智去和诸葛亮斗呢?
在诸葛亮与孟获的第一次交战之中,孟获就惨败而归,被诸葛亮生擒。可是诸葛亮并没有立刻将他斩杀,反而是亲自给他松绑,好言相劝,可是孟获却心生傲气,不愿归降,认为诸葛亮是在利用诡计赢得自己,心中很不服气。
诸葛亮也没有勉强他,给了他再战一次的机会。结果第二次孟获更是为自己的鲁莽付出了代价,连人带部队被诸葛亮第二次生擒。
就这样反反复复,双方进行了七次的交战,而孟获更是被诸葛亮生擒了七次,可是每一次生擒孟获,诸葛亮都是对他好言相待,盛情款待,没有对他有任何的轻视之心,这也让孟获从心底里佩服诸葛亮。
并且诸葛亮派遣孟获管理南蛮之地,给他以重任。在这种情况之下,孟获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归顺诸葛亮呢?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的卧龙先生,有着极高的远见和聪明的才智。七擒孟获,已经稳定了蜀国的后方,为北伐解决了后顾之忧,还俘获了孟获的心,让他输得心服口服,为自己的手中添加了一支作战,极为凶猛的部队。
他早就料到孟获这种人会出尔反尔,即使一次把他打败了,后面他还会被骑兵叛乱,才利用七次战争让孟获输得心服口服,让孟获从心底里接纳了诸葛亮。即使在后期,诸葛亮死后。孟获所统领的南蛮部队也是规规矩矩,没有再给蜀国添任何的麻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