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是侧重于以表现幻想和情感为主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而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是理想性和夸张性。

一、理想性是指描写理想的生活图景,塑造理想的人物形象

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塑造了众多出色的理想人物形象。最典型的莫过于集心灵美和外貌美于一身的爱斯梅哈尔达。虽然她来自社会底层,但却拥有绝世无双的容颜、纤细柔美的身段和动人清脆的歌喉。

巴黎圣母院文学流派特征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震撼人心的至丑与极美(1)

除了拥有优越的外部条件之外,爱斯梅哈尔达还是一个善良的女子。面对落难的即将被绞死的诗人甘果瓦,爱斯梅哈尔达不惜以与他结婚来解救他;面对刑场上丑陋的,万人嫌弃的敲钟人加西莫多,爱斯梅哈尔达却能够不计前嫌,把水送到他的嘴边;爱斯梅哈尔达被诬告杀害菲比斯,在法庭上,她关心的不是自己被判刑,仍旧牵挂和担心着菲比斯的伤势。

巴黎圣母院文学流派特征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震撼人心的至丑与极美(2)

除了善良,爱斯梅哈尔达还是一个对待罪恶坚贞不屈的人。副主教克洛德垂涎爱斯梅哈尔达的美色,但是爱斯梅哈尔达在克洛德的软磨硬泡、威逼利诱之下仍然不屈不挠,这不仅表现出她对爱情的忠贞,更体现了她的刚烈与勇敢。

巴黎圣母院文学流派特征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震撼人心的至丑与极美(3)

爱斯梅哈尔达可谓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一。她的美貌与善良都为其形象覆上了一层浓厚而浪漫、理想的色彩。

二、夸张性是指多用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以及瑰丽的语言

(一)奇特的想象。《巴黎圣母院》中有许多奇特的想象。比如各种社会底层人民富集的带有黑暗色彩却又义气满满的“奇迹王朝”的存在。“奇迹王朝”里的人都靠着佯装伤残来乞讨生活,面对不慎闯入的外来人员甘果瓦,他们甚至想要绞死他;但面对受迫害的爱斯梅哈尔达,“奇迹王朝”的人们却全副武装,不惜与象征封建统治势力的巴黎圣母院为敌,只为救出爱斯梅哈尔达。比如从小敲钟而双耳失聪的加西莫多却可以随时听到爱斯梅哈尔达的口哨声等等。

巴黎圣母院文学流派特征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震撼人心的至丑与极美(4)

(二)大胆的夸张。爱斯梅哈尔达在广场受刑,加西莫多凭借一人力量,就可以在众目睽睽之下把爱斯梅哈尔达从刑场救下;在巴黎圣母院前,他用石块,融化的铅水,单枪匹马抵抗了“奇迹王朝”千军万马的进攻。

巴黎圣母院文学流派特征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震撼人心的至丑与极美(5)

(三)瑰丽的语言。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许多语言华美绮丽,优美动人。

“千百年来,塞纳河从她的身边静静迤然而过,不舍昼夜,洗涤历史的烟尘;而她亦额头布满沧桑,阅尽了世事风云变幻,不动声色。”

这是雨果对巴黎圣母院的一段唯美诗意的描写。巴黎圣母院的身畔,是一直静美陪伴的塞纳河,任时光苍老,任岁月荒芜,都不曾离弃。雨果把巴黎圣母院写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额头布满沧桑”,“不动声色”,看尽世事沉浮。人间冷暖。

巴黎圣母院文学流派特征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震撼人心的至丑与极美(6)

“绳套咬住了她的脖子,她像一只无辜的蝴蝶,微弱的翅膀抽搐了几下,终于在蛛网上不动了。她白色的裙摆散在风中,那时太阳正好升起。”

美丽善良的爱斯梅哈尔达在残忍虚伪的副主教克洛德的陷害下,被送上了绞架。一个“咬”字可见绳索把爱斯梅哈尔达勒得多紧,可以想象爱斯梅哈尔达在忍受着多大的痛苦。曾经,她在广场上跳舞,舞姿曼妙,动人心魄,宛如振翅欲飞的蝴蝶。如今,绞刑架上的她一身白裙,纤尘不染,飘然若蝶,只是美丽的双翅被缚在冰冷的绞架上,无情的绳套紧勒在爱斯梅哈尔达雪白娇嫩的脖子上。蝴蝶在挣扎,在痛苦的边缘无助地挣扎着,挣扎着——

终于,蝴蝶不动了。

再也动不了了。

雨果在接下来没有再写爱斯梅哈尔达的神态、衣着,而是把画面切到了另一个点:那时太阳正好升起。

巴黎圣母院文学流派特征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震撼人心的至丑与极美(7)

太阳象征希望,美好,而太阳升起原本意味着生命的曙光到来,生活从此温暖美好。但这里,却与爱斯梅哈尔达的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我们带来了强烈的心灵震撼,使人更为心痛。

三、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的人性之美

卡齐莫多天生独眼、驼背、跛足。他有几何形的脸、四方形的鼻子和向外凸的嘴,以其极“丑”形象成为小说中的“丑大王”。

巴黎圣母院文学流派特征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震撼人心的至丑与极美(8)

确实,上帝把一切丑陋都给了他。这个被父母遗弃在巴黎圣母院门前的畸形儿,在他的养父克洛德·弗罗洛以太大的耐性,使了吃奶的力气才教会他说话,然而,厄运却始终紧随着这可怜的弃婴。他在十四岁时又得了一个残疾,钟声震破了他的耳膜,他聋了、也成了哑巴,这下子他的残缺可就一应俱全了。

造化本来为他向客观世界敞开着的唯一门户,从此永远不给他一丝缝隙了。

巴黎圣母院文学流派特征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震撼人心的至丑与极美(9)

在小说中,有一段让人读罢触目惊心的文字:“塔顶的眼睛悄悄流出眼泪,那只只流过一次泪的独眼。最终搂着自己爱的人死去,化作永不分开的灰尘。钟声里回荡的是残忍埋葬的善良。”

加西莫多只有一只看得见的眼睛。从出生至今,除了养父克洛德,他再没有其他的亲人和朋友,所以他不曾为谁流过眼泪——

直到遇见了爱斯梅哈尔达。

是她留给了他生命的阳光,让他感受到人间的温暖美好。如今,最爱的她不在了,世间再美的风景都已没有意义。

于是,他安静地随着她,一起到了另一个世界。

钟声、圣母院以及主教堂里的大理石雕像:国王、主教、圣徒,还有那些日夜守护在这可怕教堂周围的石龙、石蟒、石犬。这个严格意义上作为世人避难所的圣殿,却把一个单纯美好的女子推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原来,善良早已被刺耳的钟声淹没了。

巴黎圣母院文学流派特征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震撼人心的至丑与极美(10)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30年代最为成功的作品,代表着当时欧洲浪漫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理想性和夸张性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特性,这些特征在《巴黎圣母院》中都有典型例子,显示了浪漫主义独特的魅力。

故事虽以悲剧结束,却丝毫没有动摇其文学地位以及对后世一批批人的影响。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是将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这最有价值的东西,莫过于对人性的探讨。

结语:在人世间,什么最美?人都会说“心灵之美”。在小说中,加西莫多心灵是美的,可以说是至真至善的美,然而,他却是世间最丑陋的人,这二者本为矛盾的东西,现在放置、集纳于一身,给人们最大的告白:莫以长相论人心,最善良的人不一定有好看的面孔,而漂亮的皮囊下,不一定藏的是美好的心灵。


姑且慕容:文学青年,胸有理想,终于大成。路见不平,看书写文以记之,期待得到朋友的指点斧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