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笔者想到这个题目的时候,马上在百度上搜索,很意外,网络上对这个问题涉及极少,而且没有明确的答案笔者又在教师群体里询问调查,结论是“教育太高深,非我等能参悟”根源,根,是根本,本质,源,是来源,是原因,是目的,是力量根源是最根本的原因,是最初,是根本上的生长力量国家从来都把教育放在第一位,作为教育工作者,竟然不知道教育的根源,这样想来,未免有点搞笑于是今天,我打算来一个追本溯源,好好思考一番,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教育的细节在哪里?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的细节在哪里(多少老师不知道它)

教育的细节在哪里

当笔者想到这个题目的时候,马上在百度上搜索,很意外,网络上对这个问题涉及极少,而且没有明确的答案。笔者又在教师群体里询问调查,结论是“教育太高深,非我等能参悟”。根源,根,是根本,本质,源,是来源,是原因,是目的,是力量。根源是最根本的原因,是最初,是根本上的生长力量。国家从来都把教育放在第一位,作为教育工作者,竟然不知道教育的根源,这样想来,未免有点搞笑。于是今天,我打算来一个追本溯源,好好思考一番。

一、追问:教育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曾经有一个老师的话很有意思:

“如果你的人生发生困惑,你会去问一个六岁的孩子,还是问一个六十岁的老人?”不必说,我们都选择问六十岁的老人,因为老人有生活经验。

“如果你的人生发生困惑,你会听取一个六十岁老人的成功经验,还是会听取一百个六十岁老人都因此成功的经验?”不必说,我们都会选择听取一百个六十岁老人都成功的经验,因为一个人的经验可能出自偶然,但一百个老人都因此成功,他们的经验应该更符合规律。

那么,纵观古今中外,把教育办得最成功,影响最为深远,很自然地要想到孔子了!孔子:孔圣人、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历朝历代都给了孔夫子最崇高的教育评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夫子如何谈论“教育的根源”呢?

《孝经》开头有一个细节:有一天,夫子悠闲居家,有意无意地跟弟子谈论了一个问题:“先王有至德要道,以训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他说古圣先王有一个法宝,用之可让百姓和睦,全国上上下下和谐无怨,我们很好奇,是怎样的法宝,怎样的教育,能把国家管理这么好?夫子后面直接回答:“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一语中的,德育的根本,教育的根源,就是一个字——“孝”。

中国历来是重视孝道的国家,关于孝道的经典名句比比皆是: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孝顺能生孝顺子,孝顺子弟必明贤;孝字正心心能正,孝字修身身能端。孝字齐家家能好,孝字治国国能安;真心为善是真孝,万善都在孝里边……孝,在个人品德修养、个人发展乃至和谐家庭、社会都有根本性的意义。《论语•学而第一》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再次明确,教育的根源就是一个字——孝。

二、思考:教育者的根源意识

讲到教育者的根源意识,是指我们作为教育者是否把根本抓住,有没有在根源上引发力量,让教育工作事半功倍,轻松有效。

纵观我们的平时教育工作,学生要学习多门学科,要考试要看分数;我们的班主任工作,讲消防安全、讲交通安全,讲食品安全……讲课堂纪律、讲班风、学风、校风……讲同学交往、和睦相处、防止交往过密……,教工大会每周开,班主任工作会议注意事项笔记不停,每天的班级管理有处理不完的事情,工作是如此的繁杂!在纷繁疲惫的工作之余,冷静想想:大道至简。简不代表不作为,简应该是简单有效,轻松有效事半功倍。教育工作的“大道”、“简道”到底是什么呢?

《师说》中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传什么道呢?大家都会想到是做人做事的道理,那内容是非常纷繁了:如何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课堂纪律要注意什么?如何学习如何复习如何考试?如何预防溺水事件预防交通事故预防踩踏事件发生……需要讲的太多,需要学习的太多,我们好像进入了一个怪圈,眉毛胡子越抓越多越抓越乱。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发”有吗?是教育的根源——“孝”吗?

《史书》记载,舜帝本是一介平民,其父娶了后妻,生了个弟弟,但是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三人串通一气,要置舜于死地,然而舜极其孝顺,孝顺父母友爱弟弟,以孝道著称,以至于尧帝让位于他,天下人都归服于舜。舜没有学过管理国家,为什么可以从一介平民变成历史上有名的古圣贤王呢?跟“孝”有怎样深远的关系?

笔者有一个学生,很努力但成绩很一般,班主任说她“理科不开窍,重点高中是不能指望了”。经过了解,这个学生的父母是离异的,平时跟父亲、继母、弟弟一起住,据说,继母跟她基本不讲话,这让她很受伤很无奈。后来这个学生参加了一个孝道学习班,意识到最重要是自己做好为人子女的本分,尽量用诚心去感化继母,后来跟继母关系有所改善,奇怪的是,她的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为什么在学业上没有特别努力却进步神速,跟孝道有怎样的关系呢?

《大学》有云:“……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个“心”指的就是孝心。联系舜的例子,大概说当舜心怀大孝之心,做到不计前嫌孝顺父母友爱弟弟,他的心正,有修养,他有能力和谐一个冷酷的家庭,他自然而然能管管理一个国家。一个有孝心自觉修身的孩子,坚定“我只要做最好的自己,不在意父母如何对待自己”信念的孩子,她的能量是不能估量的,那么成绩进步也就是自然之理了。

也许,我们在纷繁的工作中,不断清晰教育的根源意识,把孝道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正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教育会显得简单有效。

三、落实:教育的根源方法

中国历来都重视孝道教育,这一点在今天也不例外。那么,再来看看古圣先贤的一些做法如何呢?

1、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当前学生们的孝道意识比起以前,比起古代,应该是远远不及了。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要求平等、被尊重,再或是网瘾电玩腐蚀,塞着耳塞听着我们不明白的摇滚音乐,这样的状态,教育是说者有意,听者无心的。乐教有如此重要的作用,确实应该精挑一些孝道歌曲让学生们好好听听。如《跪羊图》、《推动摇篮的双手》、《孝敬父母》、《我们是一家人》、《父亲》、《母亲》等等。

2、言传身教

言传身教是既用言语教导,又用行动来示范。南朝 范晔《后汉书 第五伦》有言:“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这一名句反映了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身教重于言教,它强调德育要从自身的德化与自身的行动做起。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仅仅用言语去要求学生,而应该身体力行,在孝顺父母长辈的道路上,老师、学生、家长都永远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同时多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力行孝道、善行的体验,这些充满人文性温暖的分享无疑更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启发学生更自觉追求道德上的修养。

3、道人善即是善

《弟子规》有言:“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意思是说别人的好,本身就是一种好的品行,人家知道了有人在说他好,会尽心尽力做得更好,或勉励自己往更好的方面发展。特别注意的是“善”指的是善行,孝道行为,好的品质,好人好事等。常常发现他人美好的言行,常常分享正能量,当事人,听的人都会更加努力提升道德修养。

4、《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李毓秀所作。它根据《论语》等经典,集孔孟等圣贤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是落实孝道教育最完整最好的抓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