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迹象表明,我国西北地区的气温、降雨及生态正经历一千年多年来最大变化,专家表示该区域不久的将来或重现西周盛唐时的自然景观,届时人口聚居区可能再次北迁!

按照《中国历史地理》的描述,我国古代北方历经了两个“温暖期”:一个是5000至7500年前,这时的北方气温比现在高2-7℃,降雨量多500毫米,华北地区也并非现在的温带季风气候,而是偏向亚热带气候。在湿润气候、肥沃土地的加持下,孕育出了水稻文化或粟文化。

第三次湿暖气候正席卷大西北(第三次湿暖气候正席卷大西北)(1)

另一个是盛唐时期。中国气候专家介绍,从东汉到南北朝大约600多年时间北方实际是处于“寒冷期”,根据《齐民要术》记载推测,北方物候节点比现在起码晚10-15天。气温骤降的结果是农作物长势颓废、产量大幅降低,北方游牧民族为填饱肚子“被迫”南下抢夺粮食,导致整个北方一片混乱,最终酿成“五胡乱华”。

第三次湿暖气候正席卷大西北(第三次湿暖气候正席卷大西北)(2)

转折发生在唐朝建立前夕,北方气候重新变暖,降雨量大幅增加,原本拓荒的农田再次得到开垦,南方的水稻移植到了河套地区,长势喜人、不输南方。关中部分区域还种植了从南方带来的亚热带农作物,像荔枝这种典型的热带水果也出现在了四川盆地。

然而自宋朝直至现在的80年代,北方再度陷入寒冷期。西域、河套、东北等地的农作物被淘汰了一大批,留下的竟是兼具耐低温、耐干旱的品种。因为降雨量减少,河流、湖泊得不到水源补充直接干旱,甚至出现沙漠化。河西走廊、丝绸之路上的一些城池、建筑,因人纷纷逃离而最终荒废,到处一片荒凉景象!

第三次湿暖气候正席卷大西北(第三次湿暖气候正席卷大西北)(3)

丹霞神韵

然而近三十年来,西北地区的气候正在悄悄转变,似乎正在酝酿一场巨大的变革!以新疆降雨量为例,2011至2018年的年平均降水量足足比上世纪60、70年代增加了43毫米,增幅超过30%,其中2016年以247毫米的降雨量创下了近60年来的新纪录!

除了降雨量外,湖泊增多和绿植面积扩大是最显著的变化。哈拉诺尔曾是敦煌历史上最大的淡水湖,清朝后河道逐渐枯竭,从一个活水湖沦落成了一个闭口湖,上世纪60年代后彻底枯竭见底,大面积的河床裸露在外被阳光炙烤,残留的盐碱荒滩告诉大家这曾经是一个湖泊!

第三次湿暖气候正席卷大西北(第三次湿暖气候正席卷大西北)(4)

2016年后人们惊奇地发现,哈拉诺尔竟泛起了水花,水位不断上涨丝毫没有停歇的意思。2017年哈拉诺尔湖面已达到24平方公里,湖水清澈不断向远处平铺而去!2019年后哈拉诺尔湖水像开挂了一般,开始向西部的尾闾湖哈拉齐一路狂奔。要知道该区域已经干涸了300年,两地蜿蜒相距140公里!后来库姆塔格沙丘间多了一个个小湖泊,营造出了新生态!

第三次湿暖气候正席卷大西北(第三次湿暖气候正席卷大西北)(5)

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长城一线以北的毛乌素沙地,曾被荒漠覆盖无半点生机。经过60多年的兴建防风林带,引水拉沙,引洪淤地等治理作业,毛乌素沙漠彻底地从我国地图消失,换来的是成片的绿洲。

除了我国治理人员的长达几十年的埋头苦干外,当地气候变化加速了治理进程。国家气象中心生态和农业气象中心的专家表示,从2000年开始毛乌素沙地年降水量持续增加,少则5毫米,多则12毫米,关键是降雨量逐渐增长态势突出!

第三次湿暖气候正席卷大西北(第三次湿暖气候正席卷大西北)(6)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西北地区的巨变呢?专家表示,这是全球环境变化下的一个小缩影,更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021年8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了一份重磅报告,这是自2014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评估报告,报告对最近几年发生的火灾、暴雨、洪水、干旱、热浪等14000多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评估,指出因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引发全球变暖的主因,再不加限制预计到2050年全球温度最高要提升2℃。

第三次湿暖气候正席卷大西北(第三次湿暖气候正席卷大西北)(7)

事实上,部分区域气温已经提升不少!如前文提到的西北地区平均每10年提升0.3度的速度升温,并且最近几个10年已飙升到每10年0.36度,这似乎与全球气温变暖的大环境暗暗相合。

再从大的视角范围来看,比如2021年美国、加拿大先后创下50多℃的高温纪录,欧洲德国发生了特大暴雨;我国郑州也发生百年一遇的特大降雨,这些高温、暴雨所发生的位置整体偏北,有专家提出在全球变暖大环境下雨带北移正在发生,这或许是西北地区蜕变的重要因素。

第三次湿暖气候正席卷大西北(第三次湿暖气候正席卷大西北)(8)

诚然,雨带北迁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我国对西北地区的持续治理也起到关键性作用。比如从1978年11月延续至今直至2050年三北防护林,在多年持续投入下该地森林覆盖面积从978年的5. %增加到14.9%,增长了近3倍!

2019年2月《Nature Sustainability》一篇文章提到全球新增绿化面积中25%来自我国,5%来自印度。更令人振奋的是,我国新增的绿化区域近一半是荒山植树、退耕还林,而印度超过80%是占用的农地,以减少粮食生产为代价!

第三次湿暖气候正席卷大西北(第三次湿暖气候正席卷大西北)(9)

为丰富西北地区的水资源及生态,国家一方面从源头治理长江和黄河,近几十年黄河含水沙量减少而清澈度逐年提高,将有限的水土最大程度留在西北!同时,我国一边修复党河、疏勒河原有河道,一边通过“人工河”将两河的水资源引入玉门关、河仓城,接着一路向西奔去充当源源不断的水源。

第三次湿暖气候正席卷大西北(第三次湿暖气候正席卷大西北)(10)

如开篇所讲,西北地区是古代的塞上江南,它的形成与衰败是因环境变化所致,那么这次正在经历的环境变化或真能重现当年的绿洲、植被,甚至重现当年的盛唐景观。当然,不要一味押注雨带北迁等环境变化,因为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因素众多,对西北地区的环境保护应持续进行下去,直到达到它的最佳状态。

原创:老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