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艺术、历史和审美价值,是百年芗剧独树一帜并引人关注的闪光点,而现如今,它的传承与保护同样也是绕不开的话题。在这方面,作为芗剧的发源地之一的龙海做出了不少有益尝试

芗剧全剧全集播放(百年芗剧的传承)(1)

芗剧业余演员、爱好者在舞台上合练

高光时刻

每年演出2万场,产值上亿元

“我从小耳濡目染芗剧文化,不过高中毕业后才有机会真正接触芗剧。”8月23日,在龙海市芗剧研究所与龙海职校联合开设芗剧表演中专班参加集训的学员简韦立说。她是闽南师范大学大三在校生,痴迷于芗剧,每逢暑假芗剧表演班开班都会来龙海学习芗剧技艺,这儿有着深厚的芗剧底蕴,让她流连忘返。

作为芗剧的发源地之一,龙海曾走出邵江海等名家,历经百年发展,如今有芗剧演出团体100多家,有“戏窝子”的美誉。戏团活跃厦漳泉等地,每年演出2万多场,创下产值亿元以上。

“当年到南安演出,刚开始还被当地观众质疑剧本单一,结果第一场演完后却获得众口交赞,并受邀连续演出49场。”龙海戏剧家协会主席康志星跟学员们分享了龙海戏剧的奇闻趣事,在上世纪70—80年代芗剧辉煌的时期,这样的传奇故事不胜枚举。

“早期的龙海芗剧团,数量众多,人才鼎盛,高质量、接地气的剧本配上演技精湛的演员,在闽南地区,龙海剧团就是高水平的代名词,每到一地经常观众爆满。”回忆起过往,康志星一脸荣光。

对剧本近乎严苛的打磨、对演技的不断精修,是芗剧走出龙海,名扬海峡的重要原因。再加上演员的自我修养以及政府对文化的重视,促使了芗剧在闽南文化中一路领跑的局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芗剧进入鼎盛时期,两次进京汇报演出。

面临挑战

表演人才流失,缺少创作来源

精益求精,一度让芗剧在历史长河中长盛不衰,但不得不承认,时代在变化,在多元化的视野下,传统芗剧也曾一度萎靡不振。“社会变得越来越多元,人们对于本土文化坚守的渐渐松动,导致民间风俗成为芗剧的主要支撑。”对此,科班出身的老师黄俊明进一步解释道。

芗剧全剧全集播放(百年芗剧的传承)(2)

不仅如此,曾经的专业剧团,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剧团没有排练的场地,道具、服装也是草草应付。剧团上下,生存艰难,连一些优秀经典剧目都排演不了,更谈不上发展创作新剧了。而民间剧团方面,由于排练成本高、表演薪酬低,导致表演人员流失,一人分饰多角必然导致芗剧现场表演的质量下降,老一辈戏剧家逐渐退休,剧团缺少更多的创作来源,表演剧目千篇一律。芗剧发展问题亟待解决。

针对多元文化冲击这一问题,康志星提出自己的设想:“邀请芗剧名家参与优秀桥段录制成唱片,并拍MV,将其投入音乐市场,并以KTV歌曲库的形式进入公众视线。”很多年轻的戏迷对此充满期待。

突围之路

政府买剧本,免费送民间排练

芗剧发展面临的困难,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去年5月,龙海市成立全省首个县级戏剧(芗剧)研究所,并解决了芗剧团缺乏演出场所的问题。去年12月份,龙海现代芗剧《生命》获得第六届福建省艺术节暨第二十六届戏剧会演一等奖,这项荣誉极大提振了从业者的士气。“各项优惠扶持政策接踵而来一定会让芗剧再放光芒。”康志星充满信心地说。

与此同时,民间剧团也正在进行新时期的改革:用LED屏幕取代传统布幕、建立健全剧团内部的管理机制等。“芗剧的困难就在于看懂戏的人越来越少,如果芗剧从娃娃抓起,让芗剧进校园,在学校营造出浓厚的芗剧氛围,这势必为芗剧事业带来质的转变。”从事芗剧工作33年的芗剧表演中专班班主任李瑞东说道。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一代芗剧大师邵江海的儿子邵魁式点出了剧本创作的重要性。目前,龙海市致力于挖掘芗剧剧本、寻找芗剧传承人的工作。芗剧研究所举办的剧本评选大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经过筛选有12个剧本入选,其中不乏有年轻编剧者的作品。研究所将以4000元的版权费收购入围剧本,再免费送给民间剧团排练。这样一来,增强版权意识,提高剧本质量,减少行业竞争,激活市场导向,为芗剧的发展提供坚实的背后支持。另外,还有一项比赛正在策划中——百团大赛!由戏剧家协会牵头,号召龙海的芗剧团进行比赛,用比赛的形式不断打造剧团的自身品牌,从中寻找优秀剧团及优秀演员。

“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要经历岁月的沉淀,时代的更迭以及新文化的冲击,芗剧也是如此。”90后年轻戏迷陈志伟说,因此他们这些年轻的戏迷便经常在微博、微信上宣传芗剧。因为他们坚信,芗剧的伟大就在于无数的传承者和接班人前赴后继地坚持本色,改革创新。

☉龙闻曾炳霖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