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兴化又称楚阳、楚水、昭阳,这些别称都与一个人有关,这个人便是昭阳,名云字阳谥号山子,战国时期担任楚国名为“上柱国”的军事高级统帅,其地位在宰相之上。楚威王六年(公元前334年),昭阳率兵攻打越国,使古吴越之地的兴化并入楚国。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昭阳又出师伐魏,夺得魏国八座城池,楚国国威由此大振。在继续伐齐的路途中,昭阳接纳了谋士陈轸“画蛇添足”的劝喻,急流勇退,不再征战。楚怀王为表彰昭阳战功,赏赐其传国之宝“和氏璧”,并将兴化封之为昭阳采邑,即今天的兴化,昭阳落户兴化后,率众开垦滩涂,试种水稻,由此开发了兴化,昭阳的后人和守墓者也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于此,从此这块海滨之地有了人烟,走向了文明,故昭阳被视为兴化的“人文始祖”。

和氏璧历史(走遍江苏泰州行之二)(1)

兴化第一山

和氏璧历史(走遍江苏泰州行之二)(2)

兴化昭阳湖公园的昭阳将军雕像(吴为山)

●阳山和山子庙寻踪

昭阳山俗称阳山,在兴化县西四里三百步,今昭阳镇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经济开发区(临城街道)阳山村西北角处,山围九龙(九条河流)汇聚,风水绝佳,春秋战国时楚国上柱国、令尹昭阳(名云)墓冢就位于这里。楚考烈王为表彰昭阳的功绩,以历史上周穆王的“八俊”之一、美称“山子”的良马为昭阳谥号。所以,后人又称昭阳为山子府君,供奉他的庙宇称之为山子庙,他所葬的地方称之为山子村。昭阳山旧高三丈(约9.5米),周二十丈(约66米),山傍建庙,即山子庙,祀“山子府君(又称‘昭阳府君’)”。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庙址被当地佛婆窃占,私建作“香山寺”,成为士女烧香求嗣之所,此后一直延续,故清代诗人陆震(字仲园,兴化人)词中有“十里红裙山子庙”之句。20世纪40年代,山子庙被拆毁构建军事碉堡,昭阳山于“十年动乱”中夷为平地。兴化市博物馆现珍藏有原庙屋脊兽吻一具、经幢一座、石香炉一只、雕花石础三块及石刻匾额两方。其中一块匾额上款“道光庚寅年(道光十年,1830年)孟冬”,中书篆体“香山塔院”,下款“光绪癸卯年(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主持福田重修立”,佐证了山子庙由专祠演变为香山寺的历史。昭阳山侧另有明代兵马指挥宗部(兴化人)之女宗贞女墓。

和氏璧历史(走遍江苏泰州行之二)(3)

昭阳殿

和氏璧历史(走遍江苏泰州行之二)(4)

明洪熙元年(1425年)五朝元老大学士高谷在起源于元代的“昭阳八景”增加了“龙舌春云”和“南津烟树”两景,合称“昭阳十景”。明弘治初年(约1488年前后),官户部侍郎的兴化人杨果在“昭阳十景”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十里莲塘”和“两厢瓜圃”两景,合称“昭阳十二景”,“阳山夕照”都名列其首。

九水汇聚是兴化城发展史上图腾性、标志性元素,兴化市高度重视对昭阳陵遗址的规划、保护、修复和重塑。2020年《兴化市昭阳陵遗址修复与遗址区风貌保护城市设计》通过专家评审。将设计纳入法定规划体系中,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中,并与其他上位规划衔接配套。系统谋划、深入研究,制定周边交通道路设计方案,优化河道闸站建设,更好呈现九水汇聚的效果,对核心区、管控区用地要加强管控,依法拆除违章建筑,处理好昭阳陵与乡村振兴中传统保护类村落的关系问题,进一步提升昭阳陵在整个区域的统领性,昭阳陵遗址修复与遗址区风貌保护工作将会得到有序推进。

●关于“和氏璧”的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交往往往以玉为使臣信物,而玉中极品“和氏璧”更是国家的象征。“卞和献玉”后,“和氏璧”被楚国奉为国宝收藏者,楚威王因为宰相昭阳在消灭越国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于是将“和氏璧”赐给了昭阳。昭阳某日请客时,出璧让各宾客观赏,席散时却不翼而飞。“和氏璧”销声匿迹了几十年后突然在赵国出现,至于“和氏璧”是怎样流落到赵国的,至今仍是一个谜。赵国得到“和氏璧”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秦昭王的耳中,秦昭王对这件稀世之宝产生了觊觎之心,于是派人送信给赵王,希望用15座城来换取“和氏璧”。赵王明知秦国想强取豪夺,但慑于秦国势力,怕得罪秦国招来灭国之灾,只好派蔺相如持璧出使秦国,于是便有了历史上“完璧归赵”的故事。

《卞和献玉》

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献给了厉王。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说:“这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左脚。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献给那位武王。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脚。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被刖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忠贞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这是我悲伤的原因。”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璧,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为“和氏璧”。

《完璧归赵》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国大王知道了,他就写了封信,派人去见赵王,说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那块宝玉。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呐?要不答应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跟大臣们商量。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蔺相如知道了,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又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美女们去看。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城换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就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看着虽然挺好,可是有一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有毛病,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子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真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跟这块宝玉一块儿碰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对着柱子,就要摔过去。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摔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我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赵王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说:“好!就这么办吧!”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宾馆去休息。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就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怕打不赢。最后秦王只好放蔺相如回到赵国去。

●“和氏璧”现在在哪里?

目前有几种推测

第一种推测:公元前333年,楚国吞灭越国,楚威王因为宰相昭阳在消灭越国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于是将“和氏璧”赐给了昭阳。昭阳某日请客时,出璧让各宾客观赏,席散时却不翼而飞,虽多方搜查也毫无下落。国宝的不翼而飞震惊了朝廷内外,楚王下令全国范围内搜寻这件价值连城的宝物,但是最终没有结果。人们把怀疑的目光投向了张仪,因为张仪当时正在楚国游说,曾与昭阳一起饮酒,人们认为他有机会偷窃了“和氏璧”。楚王命人对张仪严刑拷打,张仪拒不承认,楚王无奈,只好将张仪无罪释放。张仪受辱后辗转到了秦国,后来成为秦国的宰相,为秦国日后的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

《兴化县志》记载,当年屈原“行呤泽畔”曾到过食邑之地,人们在昭阳墓的东南方建庙纪念,即“三闾遗庙”。乡里传言,当年楚王赐给昭阳的国宝“和氏璧”后来作为殉葬品一道埋入了阳山之下,那么战国后期秦赵之间的“和氏璧”纷争可能就是一场天大的骗局。

第二种推测:“和氏璧”被作为随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内,并没有作为传国玉玺流传后世。

第三种推测:秦末战争中丢失或者被项羽掠夺而去。秦末,项羽率兵进攻咸阳,焚烧秦宫殿,挖掘秦陵墓,掠夺宝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但随后而来的楚汉战争中,项羽兵败,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玉玺或许藏在项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或许遗落在项羽败死的垓下(今安徽灵璧)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