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正史》第7篇

石头记真相大揭秘,石头记背后的故事(1)

第三集 悬崖撒手

话说贾宝玉曹雪芹叔侄商定,同心合力共著《红楼梦》。一日,贾宝玉的小妾林红玉将著书的事告诉了怡亲王府的老福晋史湘云(乌苏氏)。湘云闻讯兴奋异常,次日便亲自坐车来到哥哥宝玉家中,与叔侄共谈“金麒麟”。遂即兴赠诗两首:

其一

  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

  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亦离魂。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

  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朝昏。

其二

  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

  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

  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

宝玉看一句,惊讶一句,不由得赞到:“有了海棠诗,真该要起海棠社了。”史湘云道:“明日先罚我个东道,就让我先邀一社可使得?”众人道:“这更妙了。”【脂砚斋:观湘云作海棠诗,如见其娇憨之态。是乃实有,非作书者杜撰也。】

1745年秋,在史湘云的倡导下,由贾宝玉和史湘云出资,正式组建“海棠社”,著书《红楼梦》。曹雪芹回禀了母亲王熙凤(五嫂子),凤姐自然欢喜,自荐掌坛。“海棠社”成员共七人:贾宝玉、曹雪芹、史湘云、王熙凤、林红玉、薛宝钗、秦钟。秦钟就是批书人畸笏叟,历史原型李鼎,他最后一个入社。曹雪芹“撑篙”,贾宝玉“掌舵”,史湘云“诗客”,余者都是“打酱油的”“吃瓜群众”。众人约定每月逢初二和十六日开社,地点就定在正白旗村,风雨无阻。曹雪芹的“藏头诗”堪称一绝,贾宝玉潜心学习,大有所成。小妾林红玉也兴致勃勃,主动拜师曹雪芹,刻苦学诗,日思夜梦,废寝忘食。在薛宝钗和史湘云的帮助下竟也小有成就,还在梦中得了一首好诗。这正是: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曹雪芹和贾宝玉开生面,立新场,独创四十多种写作笔法,又将绘画技法融入到著书之中,别出机杼,独树一格,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霜痕。”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红楼梦》的艺术价值已登泰山之巅,群小不能望其项背矣!

《石头记》第一回,【脂砚斋: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致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敷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余亦于逐回中搜剔刮剖明白注释以待高明,再批示误谬。】;第二十七回,【脂砚斋:《石头记》用截法、岔法、突然法、伏线法、由近渐远法、将繁改简法、重作轻抹法、虚敲实应法种种诸法,总在人意料之外,且不曾见一丝牵强,所谓“信手拈来无不是”是也。】脂砚斋提到的其他写作手法还有:虚敲傍击、反逆隐曲、伏脉千里、春秋字法、拆字法、三五聚散法、间三带四法、偷渡金针法、横云断岭、云罩峰尖、不写之写、未扬先抑、回风舞雪、倒峡逆波、倒卷帘、特犯不犯、画家三染法、进一步法、退一步法等等,所谓法法皆全,丝丝不爽。这么多笔法,看似复杂,实则可用八个字来表述:穿越 射覆 移花接木。

穿越。“有顺逆,倒卷帘,回风舞雪,倒峡逆波,两时之事合而为一 等等,指的就是穿越。如:第一回的“甄士隐”,就是1745年-1748年的贾宝玉(曹頫)在北京崇文门外的一段“小荣枯”。作者先从曹家末世写来,然后以贾雨村(曹雪芹)为引绳,将历史时间穿越回40年前,再从1705年10岁的宝玉(第三回)写起,展开全书故事;又如公主秦可卿1708年春下嫁曹家,1710年春死去,在曹家共生活了两年即“三个春天”。但作者先写1710年春秦可卿死(第十三回),再“倒卷帘”写1707年三月密妃省亲,公主指婚(第十八回),再写1708年春秦可卿下嫁(第二十三回);再如第二十四回:18岁的曹雪芹即贾芸,由1732年穿越到1712年,与父亲贾琏(曹颙)、母亲王熙凤(马氏)、叔叔贾宝玉(曹頫),来了次零距离接触、跨时空对话,与林红玉(萧芳)重温了那次“美丽”的邂逅和别离。《石头记》是世界穿越小说第一书。

射覆。射覆,是古代一种猜物的游戏。将一物覆盖于器具之下,让人猜测里面是什么东西。作者将“射覆”游戏运用在书的写作之中,通过一系列的抽象关联(或人或物,或诗词或文字,或谐音或语气,题材灵活,不拘万物),以致“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这是《石头记》重要的设隐手法。第六十二回详细介绍了射覆的游戏规则。只有明白了“射覆”,才能真正读懂《石头记》。如:正文中“覆”,诗词中“射”。第十回,张友士细论秦可卿之病“寅卯间必然自汗,如坐舟中”。“寅卯”射覆第五回“虎兔相逢大梦归”的“虎兔”。该判词名判贾元春,实判秦可卿;又如:脂批中“覆”,正文中射。第二十七回,【庚辰眉批:奸邪婢岂是怡红应答者,故即逐之。前良儿,后篆儿,便是确证。作者又不得有也。己卯冬夜。】林红玉射覆“篆儿”,“篆儿”射覆第七十六回“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隐寓林红玉焚毁《红楼梦》;此外,书中凡出现“芳”“莲”“鸡”“鸭”“瓜”“门”“井”“苔”“燕”“柳”“桃花”等字词均射覆林黛玉;“绿”“柳絮”“桂”“雪”“锁”“砧”等射覆薛宝钗;“石”“梅”“月”“雁”“笛”“呆子”等射覆贾宝玉;“四”“寿”“生日”“更衣”“金簪”等射覆死亡;“玉”、“石头”、“扇子”、“扇坠”、“扇套”、“菊”、“鳌”、“仙册”、“金麒麟”、“旧帕子”、“白海棠”、“雀金裘”、“虾须镯”、“累丝金凤”、“绣春囊”、“碧玉佩”、“菱花镜”、“风月鉴”、“通灵宝玉”、“十六扇璎珞”、“多姑娘的一缕青丝”等等,均隐寓《红楼梦》和《石头记》这两部书。书中有成千上万条“射覆”,准确找出这些线索是《红楼正史》的主要任务,这是打开红学大门的钥匙。

移花接木。又叫张冠李戴、指鹿为马。而脂砚斋称之为:“称呼”上的“相兼而用”;名虽两个,人却一身;以他人所画之天王作众神等等。如:名写多姑娘、鲍二媳妇、妙玉、龄官、尤二姐等等,实写秦可卿;名写贾元春、香菱、林红玉,实写密妃;名写薛宝琴、金钏儿、张金哥、妙玉、芳官、柳五儿、傅秋芳等等,实写林黛玉;名写夏金桂、秋纹,实写薛宝钗;名写麝月、娇杏、芳官、香菱、袭人、司棋、坠儿、秋桐等等,实写林红玉;名写甄士隐、甄宝玉、智通寺老僧、薛蟠、绣桔、守备之子、梅翰林之子、柳五儿表哥、石呆子等等实写贾宝玉;名写贾敬、秦钟,实写贾政;名写李纨、晴雯、五嫂子,实写王熙凤;名写贾兰、贾芸、贾芹、贾雨村、潘又安、贾迎春、卫若兰,实写曹雪芹;名写北静王、柳湘莲、贾瑞、四儿、王信、庆儿、贾惜春、王善保家的、忠顺王的长史官等等,实写允祥。还有:钗玉合一、金玉合一、秦林合一、夏薛合一,甄贾合一,红黛合一等等,不一而足。而把多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关联起来的笔法就叫“射覆”。这是《红楼梦》的大关节、大章法、大变体。这真是:镂檀锲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

却说贾宝玉视曹雪芹为座上宾,经常约来家中饮酒论书,林红玉借机央烦曹雪芹教授诗词。芹、玉辈分有别,又有师徒之份,都是一家人,原无避讳,宝玉并不多疑。哪知二人旧情犹存,唇边密语,耳鬓厮磨,时间一长难免死灰复燃,曹雪芹伺机撩拨,私传表记。那红玉倒也十分有意,只是怕着宝玉,不敢轻动,心领神会而已。曹雪芹以相伴叔叔写书为名,常留宿家中,宝玉痴心著书,好酒好肉招待,并不介意。这正是: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1747年(丁卯)乾隆十二年秋,33岁的曹雪芹踌躇满志,参加武举乡试,一举夺魁,丁卯中举。有道是福祸相依,世事无常。就在曹雪芹科场答辩的这天夜里(八月十五日),贾宝玉半夜醒来口渴,林红玉起床抽柴生火烹茶。服侍宝玉喝茶睡下后,只拿积灰将余火埋了一埋,熄了灯,也睡去了。谁想,炉中死灰复燃,引着了旁边的干柴,隔壁连着马棚,马棚中多有草料,火势很快蔓延开来,越烧越大,接二连三,将其它房屋悉数引燃。一时间整个曹家老宅烧的像火焰山一般。彼时虽有军民来救,那火已成了势,如何救得下?直烧了一夜,方渐渐的熄去。只可怜这曹家老宅,早已成了一片瓦砾场。庆幸宝玉宝钗夫妇并红玉几个家人性命无碍。急得宝玉唯跌足长叹,又无可奈何,只得与妻子薛宝钗商议,去投奔大舅哥薛蟠。

此时的薛蟠家境虽大不如从前,但生活倒还殷实。今见妹夫这等狼狈而来,心中便有些不乐。幸而宝玉还有折变的银子,拿出来托他随分就价薄置些须房地,为后日衣食之计。那薛蟠便半哄半赚,些须与他些薄田朽屋。宝玉乃读书之人,不惯生理稼穑等事,勉强支持了一年,越觉穷了下去。薛蟠每见面时,便说些现成话,且人前人后又怨他们不善过活,只一味好吃懒作等语。宝玉知投人不着,心中未免悔恨,再兼上年惊唬,急忿怨痛,已有积伤,暮年之人,贫病交攻,竟渐渐的露出那厌世的想法来。

1748年三月,曹雪芹入京参加会试,但遗憾落第。这年五月,荼蘼花开,曹雪芹来看望寄居在薛蟠家中的叔叔贾宝玉,晚上叔侄小酌,宝玉醉昏在炕。半夜薛宝钗起床小解,见角门虚掩,犹未上闩。院内无人,微月半天。宝钗心中疑惑,独自来关门。忽听房后柴草处一阵衣衫响,吓了一惊。定睛一看,只见是两个人在那里,见她来了,便想往树丛藏躲。宝钗眼尖,趁月色见准一个穿红裙子梳鬅头的是林红玉。宝钗(鸳鸯)并未多想,只当红玉(司棋)见自己来了,故意藏躲恐吓着耍,便笑叫道:“红玉你不快出来,吓着我,我就喊起来当贼拿了。这么大丫头了,没个黑家白日的只是顽不够。”这本是宝钗的戏语,叫她出来。谁知贼人胆虚,只当宝钗已看见了她的首尾,生恐叫喊起来使众人知觉,便从树后跑出来,一把拉住宝钗,便双膝跪下,只说:“好奶奶,千万别嚷!”宝钗反不知因何,忙拉她起来,笑问道:“这是怎么说?”红玉满脸红胀,又流下泪来。宝钗再一回想,还有一个人影恍惚象个小厮,心下便猜疑了八九,自己反羞的面红耳赤,又怕起来。因定了一会,忙悄问:“那个是谁?”红玉复跪下道:“是雪芹。”宝钗啐了一口,道:“要死,要死。”红玉又回头悄道:“你不用藏着,奶奶已看见了,快出来磕头。”那曹雪芹听了,只得也从树后爬出来,磕头如捣蒜。薛宝钗忙要回身,红玉拉住苦求,哭道:“我们的性命,都在奶奶身上,只求奶奶超生要紧!”宝钗道:“你放心,我横竖不告诉一个人就是了。”一语未了,只听角门上有人问道:“角门还开着,是奶奶出去了?”薛宝钗正被红玉拉住,不得脱身,听见如此说,便接声道:“我在这里,且略住手,我进来了。”红玉听了,只得松手让她去了。宝钗进了角门,脸上犹红,心内突突的,真是意外之事,心想:“怪道从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这红玉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今儿我撞了她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遂回房并未声张。

红玉却一夜不曾睡着,又后悔不来。至次日见了宝钗,自是脸上一红一白,百般过不去。心内怀着鬼胎,茶饭无心,起坐恍惚。忽听说曹雪芹连夜不辞而别,气个倒仰,因思:“纵是闹了出来,也该死在一处。他自为是男人,先就走了,可见是个没情意的。”因此又添了一层气。次日便觉心内不快,百般支持不住,一头睡倒,恹恹的竟成了病。那贾宝玉自然不知缘由,仍请医送药,百般呵护。

如今的薛宝钗已五十有四,奔六十的人了,白头蹀跇,人老珠黄,早已没有了昔日争荣吃醋之心,现寄身于哥哥之家,若再撵走红玉,岂不自断臂膀,且宝玉也不会因红玉的离去而对自己回心转意,由不得藏在心内,今后小心提防就是了。如今红玉生病,宝钗料定是惧罪之故,因此支出人去,与红玉说:“横竖我不告诉一个人,你只管放心养病,别白糟踏了小命儿。”红玉一把拉住,哭道:“我从小服侍奶奶,你不曾拿我当外人待,我也不敢待慢了奶奶。如今我虽一着走错,奶奶若果然不告诉一个人,你就是我的亲娘一样。从此后我活一日是奶奶给我一日,我的病好之后,把奶奶立个长生牌位,我天天焚香礼拜,保佑奶奶一生福寿双全。我若死了时,变驴变狗报答奶奶。”一面说,一面哭。一席话反把宝钗说的心酸,也哭起来了。因点头道:“正是这话。这事我自己也不便开口向人说。你只放心。从此养好了,可要安分守己,再不许和雪芹胡行乱作了。”红玉在枕上点首不绝。《石头记》第四十二回,脂砚斋: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史湘云:谁谓诗书鲜误人,豪华相尚失天真。见得古人原立意,不正心身总莫论。史湘云认为,脂砚斋的评批改变了曹雪芹原书立意本旨,并大骂其心术不正。

哪承想,钗玉二人的谈话全被窗外的贾宝玉听了去。这宝玉气的眼冒金星,浑身乱颤。他一脚踢开房门,顺手抓起一根门闩来,一径抢步到林红玉跟前,不容分说劈头劈面便打,一边打一边骂:“鼠窃狗盗的淫妇,今日打死你,我免不得做个罪人,把这几根烦恼鬓毛剃去,寻个干净去处自了。”那红玉先不曾提防,着实挨了几下,疼的哇哇大叫,直往宝钗身后躲藏。薛宝钗也着实吓了一跳,连忙护住红玉。薛蟠等人闻声跑来,不知缘故,因禁喝宝玉道:“不问明白,你就打起人来。这丫头伏侍了你这些年,哪一点不周到,不尽心?你且问个清浑皂白,再动粗卤。”宝玉哪里肯听,说道:“你们问问她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她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她谋害亲夫,你们才不劝不成!”红玉吓得嚎啕大哭起来。宝玉还欲打时,早被薛蟠夺下了棍子。宝玉跌足道:“罢了,罢了!今日必定要气死我才罢!”薛蟠道:“她既不好,你也不许打,我立即叫人牙子来卖了她,你就心净了。”宝钗道:“咱们家从来只知买人,并不知卖人之说。哥哥可是气胡涂了,倘或叫人听见,岂不笑话。二爷既嫌她不好,横竖留下我使唤。”薛蟠叹道:“留着她还是淘气,不如打发了她倒干净。”宝钗笑道:“她跟着我也是一样,只不叫她到前头去。从此断绝了他那里,也如卖了一般。”红玉早已跪到薛蟠跟前痛哭哀求,只不愿出去,情愿跟着奶奶,薛蟠也只得罢了。那贾宝玉见众人护着红玉,薛家的地盘竟由不得自己做主,便一屁股跌坐在椅子上,如万箭穿心,含泪道:“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先时你们只疑我,如今我反落了单。即如此,宝玉无立足之地矣。”薛宝钗借词含讽谏,冷笑道:“你分明使我们无立足之地,反说起你来!你就不愿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会会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多个朋友也好应酬世务,重整家业,也算髀肉复生,没见你成日家只在屋里捣鼓些书,不当吃又不当喝!只待我们都离了你,看谁还准许你打!”一面说,一面吩咐红玉收拾东西。贾宝玉再也无言以对。这正是:茜纱窗下,红玉无缘。黄土垄中,黛何薄命。

这夜贾宝玉枕冷衾寒,一晚不曾安稳,睡梦之中犹唤红玉,或魇魔惊怖,种种不宁。次日便懒进饮食,身体作热,兼以外感,故酿成一疾,卧床不起。薛宝钗心中自悔不合因红玉过于逼责了他。心中虽如此,脸上却不露出。只吩咐下人好生伏侍看守,一日两次带进医生来诊脉下药。一月之后,宝玉方才渐渐的痊愈。这日宝钗见宝玉家中闷坐,无所事事,便遣他去买瓶桂花油。贾宝玉昏昏默默,独自出门无所之,自想平生之事,似梦非梦,睁眼看时,忽见一座破庙,旁边坐着一个跏腿道士捕虱。宝玉便稽首相问:“此系何方?仙师仙名法号?”道士笑道:“连我也不知道此系何方,我系何人,不过暂来歇足而已。”宝玉听了,不觉冷然如寒冰侵骨,将那万根烦恼丝一挥而尽,随道士不知往哪里去了。当下烘动街坊,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这时一小童忽送来一张纸笺,薛宝钗忙打开来看,见上写道:“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宝钗哭个死去活来,只得与哥哥薛蟠商议,遣人各处访寻,哪讨音信?无奈何,少不得依靠着她哥哥度日。幸而身边还有红玉,主仆日夜作些针线发卖,帮着哥哥用度。那薛蟠虽然日日抱怨,也无可奈何了。《石头记》第六十六回,史湘云:鸳鸯剑梦里不会杀奸妇,鸳鸯人(薛宝钗)白日偏要助淫夫。焉有此情?真天地间不测的怪事!这正是:

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开到荼縻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

且说贾宝玉悬崖撒手,随道士去五台山显通寺出家了,自此每日参佛诵经,不许动荤腥油面,连佛院门也不许出。尘心未泯的贾宝玉哪里忍耐得了这个?四五十日后,就拘约的火星乱迸。这日,天降大雪,贾宝玉触景生情,借酒消愁,大醉五台山,因一碗“枫露茶”大闹显通寺,只不曾拆了寺门。众僧早已忍无可忍,连夜将宝玉撵出了五台山。弃僧贾宝玉走在白茫茫的雪地上,天上如搓绵扯絮一般,寒山失翠,大地失色,唯见路旁数十株红梅如胭脂一般迎雪绽放。贾宝玉烟蓑雪笠,芒鞋破钵,一路化缘乞讨,向南而来。他心中执念,要返回南京故土,这里有他儿时美好的记忆。这正是: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石头记真相大揭秘,石头记背后的故事(2)

昔日饫甘餍美、锦衣纨袴的贾宝玉,如今寒冬噎酸虀,雪夜围破毡,无家可归,形同乞丐,多少荣辱往事袭上心头:回想曾祖曹振彦(荣国公)自1648年建功立业以来,曹家钟鸣鼎食,富贵流传,迄今已整整百年。曾经金满箱,银满箱,如今展眼乞丐人皆谤。百年望族到头来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好一似树倒猢狲散,食尽鸟投林。贾宝玉感慨万千,断肠摧心。《一捧雪》伏曹家之败。曹雪芹就是汤勤,林红玉就是雪艳,贾宝玉就是莫怀古。古董玉杯“一捧雪”映射《红楼梦》。

这一日,游僧贾宝玉路过扬州梅花岭,闻听栖灵寺(现瘦西湖大明寺)正招募火头僧,宝玉便前往充役,顺利做了寺院一名火夫。自此贾宝玉就在这里隐居了下来。“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大通家贾宝玉在栖灵寺渐渐崭露头角,脱颖而出,受到主持青睐,最终继承衣钵,成为栖灵寺一代高僧,这是后话。这正是: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通灵宝玉”寓出家显通寺和栖灵寺的贾宝玉。

1750年,经怡亲王府举荐,举人曹雪芹在内务府谋了个学差,被分派到右翼宗学充当了一名瑟夫。这年,春风得意的曹雪芹找到了薛蟠和薛宝钗,不顾母亲反对,毅然决然迎娶了婶娘林红玉(萧芳)为妻。又封百金赠薛蟠,外谢宝钗许多物事,令其好生养赡。薛蟠喜的屁滚尿流,薛宝钗只得拜托曹雪芹代为寻找贾宝玉,雪芹应允。谁知这曹雪芹一朝身安泰,就忘却当年流落之苦,任意吃死酒,夜夜和学员敦诚、敦敏等狐朋狗友吃酒赌钱养小婆子,甚至为王称霸起来。所谓“呦呦鹿呜,荷叶浮萍”,黄粱虽好,也只是一场春梦。不上一年曹雪芹便被同僚参了一本,革去职务,贬官回家了。1751年,曹雪芹将母亲和红玉送回正白旗村,安排妥当,自己担风袖月,南下金陵,游历两淮,兼寻找叔叔贾宝玉。

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这一日,曹雪芹偶至扬州郭外,赏鉴村野风光。信步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隐隐的有座庙宇,门巷倾颓,墙垣朽败,门前有额,题着“栖灵寺”三字,门旁又有一副旧破的对联,曰: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曹雪芹看了,因想到: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我也曾游过些名山大刹,倒不曾见过这话头,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亦未可知,何不进去看看?想着走入,只见一个龙钟老僧正在那里生火煮粥。雪芹见了,并不在意,及至近前欲问他两句话,不禁大喜,口内道:“奇遇呀,奇遇!”那老僧也是一惊,忙笑问道:“贤侄何曾到此?今日偶遇,也算奇缘了。”雪芹回道:“去年岁底到此,正要反京,从此顺路找个敝友说一句话,承他之情,留我多住两日。我也无紧事,且盘桓两日,待月半时也就起身了。今日敝友有事,我因闲步至此,且歇歇脚。不期这样巧遇!”原来这煮粥老僧正是火夫贾宝玉。叔侄二人一面说着,一面进内室长谈漫聊,畅叙别后家中之事。或喜或悲,或笑或泣,道不尽的感伤,说不完的心绪。十年河东,十年又河西,那岁月在二人脸颊上刻下的印记,映射着叔侄俩曾经的辉煌与酸楚,恩怨与情仇,不过此时的贾宝玉早已释怀了。贾宝玉因问起《红楼梦》,得知在史湘云的帮助下,书的创作有了重大突破,宝玉大喜,望眼欲穿,恨不能一睹为快。这年九月,贾宝玉随曹雪芹一同返回北京,一为著书,二为探亲。这就是《石头记》中被删掉的“贾芸仗义探庵”一节。

从此,贾宝玉每年九月重阳都会北上探亲一次,与曹雪芹共同探讨《红楼梦》的创作和评批。叔侄俩摒弃前嫌,重启修书工作。曹雪芹编撰书稿,贾宝玉化名脂砚斋批注校对。“一芹一脂”,一个撑篙,一个掌舵。曹雪芹“纂成目录,分出章回,题曰《金陵十二钗》”。这正是: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脂砚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未完待续,请看下集。

石头记真相大揭秘,石头记背后的故事(3)

出则既明,你道以上故事证据从何而来?且看《红楼正史》之解读《石头记》。石门将搜剔刮剖,明白注释,阅者定可烟消冰释,了然不惑。

关于《红楼正史》:

《红楼正史》是一部读书笔记,全书100万字,作者石门公子。该书专注于剖析《石头记》文字背后的隐藏暗寓,探佚人物历史原型,揭示作者的秘密,还原历史真相,补遗小说故事的大结局…用数以万计的逻辑证据解密红学悬疑。作者石门不放过书中任何一段文字和脂批,搜剔刮剖、明白注释,通过索隐、考证和探佚,通书解密《石头记》。

《石头记》开生面,立新场,有它独特的设隐笔法。《红楼正史》发现了书中的秘密,找到了打开红学大门的钥匙,确立了“方法论”。《红楼正史》是一部严谨的学术性论文。它的每一条结论都有无数的证据和史料作支撑,绝非“漫拟”。书中所有的证据与证据之间,结论与结论之间都是相互依存,互为证据,形成证据链条和证据网络。网网相通,络络相证,最终形成《石头记》解密脉络。

《石头记》历经三百年,壸奥深邃,神秘莫测,其被破解的这一刻,必将惊天地,泣鬼神,石破天惊倒乾坤。《红楼正史》开脑洞,破瓶颈,语不惊人死不休。反照风月鉴,虚实红楼梦,红学百年之谜必将有一个万人意想不到的答案,也只有这样,方不辜负千古《石头记》的艺术成就,不埋没作者史无前例的文化造诣。

申明:作者文字和观点,未经授权,不得盈利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