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首先要从英国儿童诗集《哈默林的花衣吹笛人》说起。
1284年德国小城鼠患成灾
全城人束手无策打算弃城逃走
花衣吹笛人突然出现在市长面前
他服装的花色古怪腰上插着笛子
他说他能清除老鼠但要收一笔酬劳
村民回答说只要能赶走老鼠就给他五十倍酬劳
斑衣吹笛人拿出笛子吹起轻柔曲调
所有老鼠纷纷从各处跑出跟在他的后面
吹笛人走到河边继续吹着笛子
老鼠如痴如醉一批接着一批跳进河里被水冲走
居民开心极了但吹笛人索取酬劳时村民却说没钱可付
吹笛人笑着离开小城明月当空家家入睡
半夜里静谧空中响起了清澈笛声
每一家的小孩都从家里跑到路上跟在吹笛人身后
他一边吹着笛一边往山上走去
所有小孩跟在他身后走着走着最后全部消失在大山深处
全城只剩下一个拄着拐杖的小孩
因为走太慢追不上朋友最后一个人哭着回到城里
这个小孩哭着跟所有大人说他追不上其他的人
大家都走了只把他一个抛下。
童话里的小朋友是被吹笛人带走的,但现实里带走小朋友的是鼠疫。
什么是“黑死病”?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原本系鼠、狗、猫、兔间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鼠和猫等动物的鼠疫会致死,人间鼠疫多是由受感染的家鼠(来自野鼠)身上的跳蚤叮咬后后传染给人类。鼠疫传染性极强,病死率高。
从公元1300年前后一直到15世纪中后叶,欧洲各地灾难频繁。这些灾难时间持续之久,程度的严重,都让当时的人们感受到深深的绝望。这些被称为“上帝之惩罚”的顶点,就是黑死病以灾难性的大规模传播。
当时肆虐欧洲的鼠疫分为腺鼠疫和肺鼠疫两种。被跳蚤叮咬而感染上的是淋巴腺鼠疫,病人的腹股沟或者腋下会出现大范围肿块,继而转为坏疽。随后,病人的四肢也会出现黑色斑点。接着便会腹泻不止,3-5天内便会死亡。肺鼠疫是因为呼吸道受感染,患者3天内会因肿胀甚至咳血而死,事后全身皮肤发黑,这就是“黑死病”名称的由来。
文艺复兴时期著名作家薄伽丘写道:
“鼻血是死亡的前兆;男人和女人先是在大腿内侧和腋下生出无名的肿块,有的像苹果和鸡蛋一样大……肿块从这两处地方蔓延到全身;然后出现黑色斑点,尤其是手臂和大腿上,密密麻麻;几乎所有出现症状的人三日内必死,侥幸活着的人聚集到安全的房子里,把自己关起来,小心翼翼地苟活。”
当时人们如何预防“黑死病”?一开始有人认为是水源出问题了才导致瘟疫横行,所以中世纪的贵族都不直接饮用淡水,日常饮用都是喝葡萄酒。非但如此,洗澡在当时也成为禁忌,当时人们觉得洗澡会导致皮肤毛孔增大,病菌极有可能趁虚而入导致生病。因此,即便高贵的国王路易十四一生中也只洗过三次澡,于是贵族们用香水掩盖身上的异味,西方香水也是从这个特殊时期逐渐蓬勃发展起来。
后来在鼠疫中,外科手术成了重要的处置方法,简而言之,就是放血。外科医生们认为,把得病的血液放出来,人就会恢复健康,当然我们用现代医学常识来看觉得此举并不科学,不过当时的人知识有限,估计觉得这和被毒蛇咬到,把毒吸出来是同个道理。这是一套18世纪的放血工具。
有一段时间,民间宫廷都流行放血,并视为保健绝招,压力太大,放放血。心情紧张,放放血。想要延年益寿,放放血。
而鼠疫是可以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染的,外科医生们每天接触大量病人,还要动不动放个血,传染上鼠疫的几率特别大,医生一下子就变成了高危职业,后期基本上谁当了医生,每天出门就得交代好遗嘱,家里的钱藏在哪里,要是回不来了,欠某某的钱记得还上。
“鸟人装”问世为了降低受传染的几率,1619年,法国路易十三的御医查尔斯·梅洛发明了这套“鸟人装”,之后流传到整个欧洲,成为中世纪感染病盛行时,瘟疫医生们的常见打扮。
鸟人装的长袍由多层布料制成,严严实实地罩住全身。这些布料经过涂蜡的处理,可以防止口沫或血液的喷溅,也防止肌肤与空气接触。医生头上戴的宽沿帽,象征着医师的地位,也避免空气接触到头部。
帆布或皮头套上面镶上红色玻璃镜片,防止病人飞溅的口水喷到脸上,红色玻璃在当时被认为可以隔绝邪恶。口鼻部用皮做成鸟嘴形,鸟嘴下方开小孔帮助呼吸,当时的人还不知道黑死病的传染途径是经由飞沫传染或接触到空气中的鼠疫杆菌,他们认为会得到疾病是因为吸入了有害的空气。因此,为了防止吸入瘴气,医生会在鸟嘴的喙部填入龙涎香香、丁香、蜂蜜花、樟脑及玫瑰花瓣等香草或香水。手套和鞋也都是皮制,手腕和脚腕处可以用绑带扎紧。手里的木棍用来对病人进行检查,医生自己是不会用手直接接触病人的。
一时间,欧洲大地上的医生全都变成了一副神秘莫测的模样,这种高度统一的打扮使他们看起来简直就像新兴宗教的教徒。尤其是一群医生一起出现的时,一种恐怖的气氛立刻油然而生。但是在当时黑暗的年代,也正是这些愿意戴上面具,赌上生命救人的医生们,是病患的唯一希望,他们往往也是陪伴患者走完人生最后一段时间的精神依靠,至少在他们濒临死亡的那段时间,身边能有那么一个人能倾听自己的心愿和遗憾。
在整个14世纪的100年中,黑死病在欧洲共夺去了2500多万欧洲人的生命,约占当时全欧人口的四分之一。据历史学家伯恩斯等人写的《世界文明史》一书中的估计,黑死病对欧洲的侵袭,加上战争,饥荒等原因,西欧人口在1300-1450年减少了至少一半以上。
现代科学表明:中世纪时,整个欧洲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条件恶劣,室内公共卫生的常识和知识很少,在城市内随处可见人畜共居的情景。许多城市鼠类成灾,各种疾病,传染病肆虐欧洲大陆,最终导致了1346-1351年全欧鼠疫大爆发。
”黑死病“的衰亡法国历史学家在其著作《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书中认为:鼠疫在18世纪后逐渐衰退,根本原因是16至18世纪经历过几次大火,原有的木质结构的屋子被石头所替代,室内及个人卫生观念大为提高,家畜远离住宅,从而使跳蚤失去了繁殖的条件。
还有一种说法是:外来的印度褐鼠打败了欧洲本土黑鼠。18世纪的褐鼠大量繁殖,为了寻找充足的食物,这批不起眼的偷渡客开始向西迁徙,并最终涌入了欧洲大陆。
鸠占鹊巢的褐鼠
一般来说,外来物种的侵入都会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不过这次,却拯救了欧洲人民。因为褐鼠个头大,智商高,打团战又厉害,无论哪方面的数据都碾压了本地黑鼠,后者很快就被褐鼠打败,并逐渐退出了欧洲大舞台。褐鼠身上的跳蚤可以携带鼠疫杆菌,这种跳蚤被称为“角叶蚤”。但与欧洲黑鼠身上的跳蚤不同,“角叶蚤”的忠诚度极高,即便宿主死亡也不会从老鼠转移到人类身上。所以随着褐鼠在欧洲站稳脚跟,威胁几百年的黑死病也开始消亡,有时候消灭疫情的不一定是药物,一个物种也可以克制另外一个物种,正是应了那句“以毒攻毒”。
另外中世纪鼠类横行,也会教会的举措又极大的关系。因为教会对鼠类天敌-猫,相当不友善,多次无中生污蔑猫夜间令人毛骨悚然的叫声和闪闪发光的眼睛是魔鬼撒旦的化身。而人们在教会的蛊惑下,猫受到严重的鄙视甚至屠杀,数量急剧减少,某些地区甚至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而猫的灭顶之灾,导致鼠类泛滥,最终这个灾难又风水轮流转地回到人们头上。
黑死病直接动摇了教会的绝对权威,推动了人文主义、宗教改革的产生。人口的匮乏导致了农奴制度的瓦解,享乐主义盛行又导致了资本主义得以壮大,资本阶级的话语权得以加重,城市中大商家开始进入国家各部门担任要职,地位开始逐渐高于贵族领主。
值得一提的是,1665年,当牛顿从剑桥的三一学院毕业,正值黑死病大爆发时期,学校停课。牛顿不得不离开剑桥,躲避到沃尔斯索普。而正是在这里,牛顿在一棵树下,被苹果砸中,不料竟联想到关于万有引力的天才设想,引领风骚数百年。不过,牛顿几乎所有成就都是在29岁之前发现的,之后的岁月,他沉迷炼金术无法自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