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讲论语的第一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大家注意了,无论是《论语》还是《道德经》,他们的一开篇绝对都是一整本书的书眼,也是整本书思想的核心。如果开篇的部分你没有理解对,那就说明你调频失败,后面的部分,也基本上不可能再准确地理解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注音版(01子曰学而时习之)(1)

废话不多说,我们先来把论语的这个第一句话,这里边的核心字来梳理一下。首先就是这个“学”,在最早的甲骨文里,本意就是通过教育,最后使之觉悟。大家注意,重点在于最后的这个觉悟。同时这个“学”字,古文字的写法里有一个最重要的部分,那就是“爻”。大家可以百度一下,“学”字的古字的写法。这个“爻”,大家知道出自于易经的一个卦象,是无穷的变化的意思。因此这个学绝对不是静态的,它是一个动态的。随着不断变化的知识而不断地去吸收,去领悟,去效仿,去实践,最后达到觉悟,这个才叫做学。

我们现在所说的学习和论语里的这个学字比起来,那绝对不是一个层次和境界的。因此大家记住,论语里所有的学都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就是不断的效仿和实践。第二层意思就是达到觉悟,这两层意思缺一不可,二者在一起才构成了孔子所说的学。所以大家以后在后面的章节里,再看见了这个学字,都要统一的这么去理解。

说完了这个学,我们再看这个时习之里的“时”,这里的时不是按时、随时、适时。如果我们把这句话补充完整,那就应该是学而从其时而习之,不亦乐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注音版(01子曰学而时习之)(2)

再往后看,从就是顺从、遵从、顺从什么呢?当然是时机和机会了。所以在这里我们就可以把时理解为天时和天命。用佛家的话说,应该就是两个字,缘起。也就是当机缘一线天命到来的时候,就应该从其时。

我们再往后看,后面就是这个习。同样它绝对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那个学习的习。我们来看看从甲骨文开始,这个习的古字是怎么写的。上面是两对大翅膀,下面是一个日字,这代表了什么呢?是禽鸟在晴天里学习飞翔,多么高远的境界啊。我们用现在的这个白话文,简体字是绝对不可能感受到的。在说文解字里头对习的解释就是数飞也。什么叫数飞也呢?就是反复的无数次地飞来飞去的意思。很明显这指的是幼鸟在学习飞翔,练习飞翔。所以才是无数次的反复的尝试和练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注音版(01子曰学而时习之)(3)

那么放在论语里的这句学而时习之里面,结合了前面我们所解读的从其时。习就可以引申为当天时或者天命来临的时候,我们就要勇敢地顺从和面对,去勇敢地展翅翱翔。这不就像是一只小鸟,当你应该去面对天空去学习飞翔的时候,你就应该去顺从和面对,不要胆怯。因为这就是你必须要承担的使命。

后面的不亦乐乎。很简单了,大家都知道这里的这个乐字是一个通假字。不是说话的,说它通喜悦的悦,就是开心愉悦的意思。

我们现在已经把字面上的意思都给大家梳理完了,但是,我们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这句话既没有主语,也没有宾语,就是因为这一点才让后世无数的人无法和孔子的思想进行一个对接。我们现在就来解决一下这句话的主语和宾语的问题。看看这句话说的到底是谁,然后他们要去干什么。我们在读论语研究儒家之前,一定要先弄明白一件事儿,论语乃至整个儒家学说,说白了它的核心思想就是一句话,那就是做君子,成圣人行圣人之道,打造天下大同的和谐世界。记住了所有的儒家思想都是围绕着这句话而展开的。因为这个就是儒家的终极目标,核心愿景。

我们明白了这一点,再去理解论语,理解孔子,那就容易多了。 我们回过头来再来看这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他的主语和宾语,那自然也就很清楚了吧。没错,就是君子学圣人之道,习圣人之道,不亦乐乎。经过以上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再来最后把这句话完整地翻译一遍,看看和你们印象中的解释有什么区别。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孔子说,励志行圣人之道的君子们,通过不断的领悟、效法和实践。最终获得了觉悟,他们时刻准备着去迎接自己的使命。而当机缘和天命到来的时候,他们就会去勇敢地承担和践行它,这是多么的喜悦和高兴啊。以上就是今天这篇论语的正解版本,大家随缘取之。

关注我,我们一起把《论语》用正确的方式再打开一遍,解读论语下期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