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光的生活原型刘飞、夏光

 刘飞(1905-1984),原名刘松清,曾用名刘清湖北红安人。1939年9月,“江抗”西移途中在江阴顾山遭顽军阻击,在反击顽军的战斗中,刘飞身先士卒,率队冲锋,不幸被敌人子弹打入肺部,几乎危及心脏,经抢救脱险,留在阳澄湖地区养伤。当时留下来的36位伤病员中,刘飞的职务最高。

 在养伤期间,他组织伤病员克服重重困难,在险恶的环境中坚持敌后战争,发挥着戏里“郭建光”一样的作用。不久,刘飞转移至上海治疗,留下来的伤病员由夏光指挥,坚持敌后斗争.

 夏光(1909-2012),原名夏克绍,湖南武岗人。1939年8月,时任“江抗”第五路军参谋长的夏光由于连续作战,经常彻夜不眠,最终体力不支病倒。部队奉命西移时,夏光因病只能留在当地休养,当时他把所有作战文书记录移交给参谋处以后,就化装成平民百姓,在群众的掩护下,越过国民党“忠义救国军”控制区,回到流动在阳澄湖地区横泾一带的新四军后方医院,与“江抗”政治部主任刘飞等伤病员会合。刘飞因伤重转移上海治疗后,伤病员们在夏光的领导下,坚持敌后斗争,同样发挥着戏里“郭建光”的作用。

现代京剧沙家浜阿庆嫂扮演者 京剧沙家浜各人物原型(1)

《沙家浜》郭建光

 刘飞与夏光生前都否认自己就是郭建光。刘飞曾经说:“郭建光是36位伤病员光辉形象的集中体现……我个人绝不是郭建光。”夏光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当记者说“你就是郭建光”时,夏光急忙纠正:“不能这样说,郭建光是几个人合起来的名字,‘郭’是指太仓县委书记郭曦晨,‘建’是指常熟县委书记李建模,我只是借了一个‘光’字。

阿庆嫂的生活原型范惠琴、陈二妹

 范惠琴(1911-2003),沙家浜镇横泾北泗泾(又名龚家浜)人,中共党员。1940年5月,当选为抗日民主政权苏州县横泾区横南乡妇女抗日协会主任。同年12月26日,当选为苏州县妇女协会执行委员。因为老家北泗泾村隐蔽,她家便成了新四军和地下党经常活动的交通站,曾接待和掩护过谭震林、夏光、任天石、张英、冯二郎、吴冷西、周波、李正廉、周朗等革命同志。

 范惠琴的主要工作是护理和掩护伤病员,传递革命情报,发行新四军《江南》半月刊和《大众报》,为新四军做军鞋。1941年日伪“清乡”期间,范惠琴曾被镇上日伪军抓去,在严刑面前坚不吐实,没有暴露身份。出狱后,她继续为党工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范惠琴作为亲身经历过的幸存者,各地造反派多次找范惠琴收集所谓“走资派”的“罪证”,有些不实之词,她拒绝签名。人民日报社原社长李正廉正是因为有了她的作证,才及时恢复了工作。

现代京剧沙家浜阿庆嫂扮演者 京剧沙家浜各人物原型(2)

《沙家浜》

 她的回忆录被北京京剧院征集过去,作为创作素材,并于1972年3月28日写信感谢范惠琴。1974年,范惠琴的儿子曾给谭震林写过一封信。是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信访处返回了回信,信中说:“如生活有困难,可凭这封信到当地民政部门求助。”范惠琴总是对家人说:“比起牺牲的同志,我是幸运的。”在所有阿庆嫂式的人物中,她是唯一与北京京剧院有过联系的女同志。所以,当地人都称她是“绝版阿庆嫂”。

 陈二妹(1915-1998),常熟市董浜镇雪沟村人,丈夫陈关林是中共党员,革命烈士,故人称“关林嫂”。抗日战争时期,夫妻二人开了一家涵芬阁茶馆,是新四军地下交通站,陈关林为地下交通员。夫妻二人为抗日做了大量工作。1940年初夏,常熟“民抗”司令任天石把陈二妹介绍给谭震林:“她就是联络站站长陈关林的妻子。”

 从此,谭震林和其他领导经常到涵芬阁茶馆开展工作。翌年7月,日伪“清乡”期间,陈关林不幸被捕,被关押在苏州长春巷监狱。陈二妹曾四次步行到苏州探监,最后一次是1942年1月11日,以后就再也没有见到过丈夫。陈二妹拖着幼小的儿子家树和女儿慧芳艰苦度日,直到全国解放,才得到丈夫牺牲的确切消息。

 她曾给谭震林写过封信,告诉她丈夫牺牲的消息,没多时,谭震林亲笔回了信,他在信中说:“陈关林同志为国捐躯,党和人民永远怀念她。生活上你如有困难,尽管找当地政府解决。”其实,陈二妹从未向政府提过任何要求。1982年5月12日,谭震林故地重游来到常熟在虞山饭店接待室里,谭震林见到了分别40年之久的茶馆老板娘陈二妹,他竟一下子就认出了她,并脱口而出:“关林嫂!”从此以后,报纸上就有了《陈二妹就是真正的阿庆嫂》的报道。

 沙家浜地区类似阿庆嫂式的人物还有很多,有朱凡、陆二嫂、陆钰、卢爱金、干桂宝、徐巧珍等,在她们身上,都有阿庆嫂的影子。

陈天民的生活原型任天石

 任天石(1913-1948),又名任启生,常熟梅李人,1932年8月,任天石考入上海的中国医学院,毕业后返乡挂牌行医。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下,他深切体会到“做个医生,只能救命,若要救民,必先救国”。在他的筹划下,1938年7月1日,组建成立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先后任副大队长、大队长。第二年秋,任天石加入中国共产党。

现代京剧沙家浜阿庆嫂扮演者 京剧沙家浜各人物原型(3)

《沙家浜》

 1939年4月以后,在东路军政委员会领导下任天石从事民主建政工作,先后任中共常熟县委书记、第一行政区督查专员兼常熟县县长、苏州县县长、苏常太工委委员。1941年7月,任中共苏中四地委江南工委书记、通海工委书记。1943年,任苏中区党委巡视员。1946年后,先后任京沪路东中心县委书记十地委常委兼社会部部长等职。1947年1月30日深夜,任天石在上海不幸被捕。在狱中他始终坚贞不屈。翌年冬,被杀害于南京雨花台,年仅36岁。

 据文牧称,陈天民,即任天石。天,即任天石的天;民,则“民抗”的民;陈,则是常熟地区较为常见的一个姓。因此,任天石就是沪剧《芦荡火种》中的陈天民,也就是后来移植到现代京剧《沙家浜》中陈谦民的生活原型.

叶世忠的生活原型叶诚忠、张世万

 叶诚忠(1914-1944),福建闽东人,放牛娃出身。叶诚忠为红军老战士,历任“江抗”和新四军部队排长、副连长、副营长等职叶诚忠是威震敌胆的战斗英雄,也是活跃在阳澄湖畔的36位伤病员之一。1944年1月5日,叶诚忠在苏北大官庄战斗中牺牲,当时已是副营长。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把大官庄改名为诚忠乡。

现代京剧沙家浜阿庆嫂扮演者 京剧沙家浜各人物原型(4)

《沙家浜》

 张世万(?-1943),福建闽东人,红军老战士。“江抗”东进时任排长,后历任新四军部队营长、浙东游击纵队二大队大队长等职。他是当年战斗在阳澄湖畔的36位伤病员之一,作战勇敢,深受战士们爱戴。1943年7月,张世万在浙江余姚大亭战斗中不幸牺牲。60年后的2003年,张世万生前的通讯班班长徐道明捧着他的骨灰盒,来到沙家浜风景区,把其骨灰撒在沙家浜这块他曾经战斗过的土地上。沪剧《芦荡火种》作者文牧在《创作札记》一文中写道:“剧中的排长叶世忠,就是取叶诚忠和张世万的名字得来的。”

胡传魁的生活原型胡肇汉

 胡肇汉(1906-1950),湖南岳阳人。出身贫苦,14岁起当长工。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1934年,在岳阳保安团当兵,后辗转于安徽江苏、上海等一带,混迹于国民党军警界,曾任江苏省第一区水上警察队中队长、青浦县水巡队长等职。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胡肇汉参加“忠义救国军”,从事抗日活动。

现代京剧沙家浜阿庆嫂扮演者 京剧沙家浜各人物原型(5)

《沙家浜》智斗

 1939年5月,“江抗”东进来到阳澄湖畔,一些地方游击队纷纷接受“江抗”收编,时任“江抗”副总指挥的叶飞邀请胡肇汉接受改编,胡肇汉被收编到“冮抗”四路独立第大队第一支队,任司令。1940年6月起,胡肇汉任国民党保安团团长,后又公开打出国民党“忠义救国军”先遣队的旗号,经常与“新江抗”制造摩擦,捕杀抗日干部及民众。1949年上海解放后,胡肇汉于1950年被逮捕处决。

 沪剧《芦荡火种》和现代京剧《沙家浜》中的反面角色胡传魁与现实生活中的胡肇汉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相同的一面是部队番号都称“忠义救国军”,都是反共、反人民的国民党顽固派,都是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杀人狂魔,而且都姓胡。不同的是,胡传魁是个草包,胡肇汉却不是,倒有点像戏里的刁德一。因此,有人分析说现实中的胡肇汉,是戏里胡传魁和刁德一的混合体。沪剧《芦荡火种》编剧文牧说:“戏里的胡传魁这个名字是根据他的性格定的,他有点胡搞,便让他姓胡。与胡肇汉同名完全是巧合。”

(《沙家浜县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