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

相传它是中国传统的鬼节,

也是民间祭祖的日子,

老人都说,

这一天已故的亲人会回家

再食一回人间烟火。

中元节为什么要早三天过呢(中元节天地有中气)(1)

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一个相当重要的节日——中元节,又称“七月半”、“鬼节”、“亡人节”等。中元节源远流长,文化意蕴十分丰厚,它将道教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和民间的鬼月鬼节习俗集于一身,绵延1500余年,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与寄托,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与生活。

中元之日 地官赦罪

人们将农历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传统有很大关系。道教将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称作“上元节”,即今日的元宵节;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称为“下元节”。

僧自恣日 盂兰盆节

中元节,在日期上恰与佛教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盂兰盆节”(“孟兰”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着,苦不堪言)相重合。盂兰盆节也在七月十五日,在佛教传统中又被称为僧自恣日、佛欢喜日和佛腊日等,在佛教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根据佛教教规,佛教僧人到了夏天要度过一个安居期(汉传佛教中,一般始于农历四月十六日),七月十五是安居期满的特殊日子。在这一天,僧人应聚集在一起,请他人任意、尽情地检举揭发自己的过失与罪过,自己则要进行诚挚忏悔。这就叫“僧自恣日”。由于这种检举、忏悔活动会令佛大为欢喜,所以此日又被称为“佛欢喜日”。这一天在佛教中还被称为“佛腊日”或“夏腊”、“腊除”,也就是佛家的年终岁末之日,类似于俗家一年一度的大年三十即除夕。

宋代僧人赞宁《僧史略•赐夏腊》:“所言腊者,经律中以七月十六日是比丘五分法身生来之岁首,则七月十五日是腊除也。”佛腊日一过,就意味着佛家新岁开始,众僧人喜添新岁,因此,七月十五在佛教中也被称为“僧受岁日”。

七月十五作为佛教的节日人们更容易想到的是盂兰盆节。盂兰盆节也叫盂兰盆会。据记载,我国最早举行盂兰盆会,开始于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他于大同四年(538年)来到同泰寺,在这里举办历史上第一次“盂兰盆斋”。此后,这一仪式成为佛教的传统,并在民间广泛传播,形成了具有浓郁佛教色彩的“盂兰盆节”。

中元节为什么要早三天过呢(中元节天地有中气)(2)

佛教的盂兰盆节,源自佛教典籍《佛说盂兰盆经》所记载的“目连救母”故事。

目连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他经过艰苦修行,获得六通(即六种智慧),他想超度父母,以回报父母哺乳养育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伤心不已,便以钵盛饭,前去送给母亲食用。母亲手拿饭钵,急欲使用,可是,“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

目连于是禀告佛祖,请求佛祖解救苦海无边、饥饿难耐的母亲。佛祖说:你母亲罪孽深重,非你一人所能解救,“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遂告诉目连“救济之法”。佛祖说:十方众生,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十方众僧道力无边,品德如汪洋大海,定能救出你的母亲。

佛祖还说,如有人供养这些自恣僧,则“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目连依照佛祖所说的方法去做盂兰盆供,其母亲当日便解脱了饿鬼之苦。

目连救母故事对于我国古代许多民间艺术样式产生深远影响,早在宋代就有题为《目连救母》的杂剧,明代郑之珍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万历年间的《目连记》等,更是广为传播。到近现代,几乎所有地方剧种都搬演过“目连戏”,普通百姓争相观看目连救母的感人故事,这成为每年中元节、盂兰盆会期间不少地方的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中元节为什么要早三天过呢(中元节天地有中气)(3)

鬼月鬼节,祭祖感恩

中元节与民间社会由来已久的鬼月鬼节习俗也密不可分,在传统的民间信仰中,人们把整个农历七月视为“鬼月”。这与先秦时代即已形成的阴阳五行观念以及四时祭祀先祖尤其是迎秋、秋尝、秋祭等风俗密切相关。

古人有秋天之神为白帝、主杀伐、为死神的观念。因此形成了在秋天到来的七月份迎白帝、祭秋神的习俗。用来祭祀秋神的东西,往往就是秋天刚收获的谷物瓜果等食品,这样,秋祭自然也就包含了秋尝的意味在内。后来,这种习俗逐渐演化为视整个七月为鬼月的观念。

按照古人的观念,人死后有另一种存在形式,就是通常说的“鬼”。鬼是纯阴之物,大多数时候只能生活在阴界,很少能到阳间来,但是农历七月是个例外。人们相信,到了七月初一,阎王便将鬼门关打开,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而七月十五日(有的地方认为是七月三十日),是阎王重新将鬼门关上的日子,也就是民间送鬼的日子。这便是七月十五为鬼节的由来。

在鬼月里,许多地方人们要把祖先的亡灵接回家,以丰富的贡品献供祭奠,还要以点火堆、放河灯等办法去照料那些没有归宿的鬼魂,满足其出行、转世的要求。到了七月十五,举行各种仪式,如烧法船、拜忏等等,恭送先祖亡灵及各式鬼魂打道回府。

中元节为什么要早三天过呢(中元节天地有中气)(4)

中元节祭祖是各地的常见习俗,祭祖主要是上坟祭奠先人,在坟头“压纸”,告诉先人此墓已经有后来人祭扫;或用纸做灯,焚烧于坟前,意喻亡人前程光明。如果先人亡故满三年者,儿女们要在这一天脱去孝服,改穿常衣,俗称“换孝”。祭拜时,依照辈分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全家平安幸福。

中元节祭祀除烧纸钱外,还有烧衣、烧包袱等习俗。在有的地方,还需要用麻和谷向祖先献祭,来报告秋熟,所以又称“麻谷节”,有的地方甚至用麻和谷来祭墓。

从祭祀活动形式看,表达生者对亡人的一种缅怀心理——思念,释放着生者对过世亡灵的一种特殊的思念方式。前人做给后人看,后人留给后人悟,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直至今日。

中元节为什么要早三天过呢(中元节天地有中气)(5)

河灯璀璨,普渡慈悲

中元节在民间常被称为“鬼节”“七月半”。中元由上元而来的,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那么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

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节张灯和上元节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节张灯是在陆地,中元节张灯是在水里。

由此中元节有放河灯的习俗。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古人认为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代表对已死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具有照冥拯孤、超度亡灵的意义,是古人慈悲的表现,富有人情味。

道家在这一日的夜里诵经,让亡灵得到解脱。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度法会,就是“盂兰盆会”民间,中元节人们还会“烧街衣”,在入黑后,带着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人们“烧街衣”的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果腹。

中元节为什么要早三天过呢(中元节天地有中气)(6)

鬼神信仰 彼岸想象

在广大的民间世界,普遍活跃着一种来自原始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民间信仰,普遍相信鬼神的存在。《礼记•祭义》就曾解释鬼为何物:“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为鬼。”尤其是汉魏时期受到来自西方天竺佛教教义以及产自本土道教教义的影响,民间的鬼信仰、鬼文化愈益繁复纷杂,想象构造了一个有阎王、鬼帝、鬼吏、鬼卒及众鬼魂等组成的阴间世界。这种鬼信仰、鬼文化,在每年的鬼月鬼节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人们认为,七月为鬼月,平时阴间看得紧,鬼魂出不来,只有到了七月才能出来,所以小时候,大人警告我们,七月夜晚听到陌生声音喊名字,千万不能答应,答应了魂就被掳去了;单独一个人在没人的地方,特别是河边,看到花花绿绿的东西千万别去拿,那有可能就是鬼变的等等,至今还记忆犹新。

一到七月十三日后,大人更是严厉地叮嘱,“七月半,鬼乱窜”,黄昏后不要到外面去玩耍。因为到处都是鬼魂,那些孤魂野鬼,无处发泄怨气,很可能捉弄小孩。尤其要防吊死鬼,因为吊死鬼带三分阳气,太阳一落山,天还亮时,他们就可能现形出来活动。为此,七月半的夜晚,小孩们是不敢在外面乱跑的,早早地便上床睡觉了。第二天,清晨的到来,宣告着“鬼节”已过,“鬼门关”已闭,一颗不安的心才算彻底地放下来。

中元节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阴间、冥界、地狱之类的彼岸世界的信仰与想象,更使这个节日带有某种敬畏与神秘的色彩。这种信仰与想象,既在历史上起到了一定的劝善惩恶、道德约束与道德自律的作用,又是中国人表达自己的瑰奇想象力、惊人创造力的重要渠道,并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创造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民间的鬼神信仰,以及在此土壤上形成的极具中国特色的“鬼”文化,成为中国形形色色的艺术表现形式主题和素材的一个重要来源。例如,在许多地方广为流行、深受民众喜爱的“钟馗画”,表现的就是被民间视为守护神的钟馗打鬼的题材,表达了人们对平安生活的企盼与心愿。这些神鬼题材的艺术创作是表达民众情感愿望、善恶判断的重要途径,也是表现中国民间丰富瑰奇的想象力、创造力的重要领域。

中元节为什么要早三天过呢(中元节天地有中气)(7)

宋代刘辰翁在《水调歌头》一词中吟咏中元节说:“天地有中气,第一是中元。”中元节,融合了道、佛、民间等多种来源,历史悠久,意蕴绵长,它具有道德教化、情感寄托、审美娱乐等宝贵的精神文化价值,也有缅怀先祖、孝敬父母的“孝”观念和照冥拯孤、乐善好施、慈航普渡、慈爱无边的博爱精神,而与之相伴,是那种敏锐感应节令气候变化、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敬畏自然的天人合一意识,以及将生活本身加以升华提升从而创造富有诗情画意生活形式的积极人生态度等,这都使这个节日充满了温情与诗意。

◎本文参考书目为《中国传统节日》与《传统节日》,转载请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