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到用时方恨少系列(书到用时方恨少)(1)

书到用时方恨少系列(书到用时方恨少)(2)

书到用时方恨少系列(书到用时方恨少)(3)

白鹿洞诗

— 唐·王贞白

读书不觉春已深,

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

周情孔思正追寻。

书到用时方恨少系列(书到用时方恨少)(4)

书到用时方恨少系列(书到用时方恨少)(5)

书到用时方恨少系列(书到用时方恨少)(6)

书到用时方恨少系列(书到用时方恨少)(7)

范正宪 建始县人民法院办公室主任

书到用时方恨少系列(书到用时方恨少)(8)

书到用时方恨少系列(书到用时方恨少)(9)

◆ ◆ ◆ ◆

书到用时方恨少

◆ ◆ ◆ ◆

借陆游的经典名句作为本文的主标题,恰好生动地描述出我此时的窘态:因读书少,知识储备不足而缺乏底蕴;因惰于读书,知识结构老化而滞后时代;故想表达点什么却有无从落笔的难堪,还有提笔忘字的尴尬。

时下,由最高法院发起的“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法治信仰”全员读书活动,正在全国法院系统如火如荼进行中。我作为基层法院经常与文字打交道的一员,确有一诉心声之愿,奈何自身太过肤浅,“书评”怕成妄言,是绝不敢动笔的,近来书读得太少,“读书笔记”近乎无源之水,也只好作罢,那就斗胆说说读书本身吧。

和董传留别

—宋·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

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

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

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

诏黄新湿字如鸦。

书到用时方恨少系列(书到用时方恨少)(10)

我觉得,以功利或目的来划分,读书大致可分为以下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要我读书”,即为读书而读书。“知识改变命运”,中国古代,自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开始实行科举制度以来,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历经了1300年,对中国以及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期间,诞生了进士近10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计。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建立了全国统一高考制度,1966年因“文革”而取消,在改革开放的前夜—1977年恢复。六十多年来,高考制度经历了创立—反复与废除—恢复与改革的曲折过程。科举也好,高考也罢,其功过利弊、是非曲直任人评说,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考试制度的设立,为国家选拔人才、培养人才发挥了无与伦比、无可替代的作用,无数人也因此而改变了命运。虽然科举和高考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其根本都是应试教育,难免会催生出众多“为读书而读书”之人,亦是因“要我读书”而读书。此类读书,实为读书的初级阶段而已。

第二重境界是“我要读书”,即为实用而读书。知识不仅能改变个人的命运,而且能改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整个人类的命运。尤其是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每一次科技的突飞猛进和突破性发展,都彰显出知识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决定性作用。古今中外无数优秀的知识分子深知知识的重要性,他们胸怀理想,志存高远,带着对民族、对国家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潜心读书,专心科研,勇于实践,探索发现,经年累月,持之以恒。这些人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的精英和骨干,将知识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创造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并不断前进的物质财富,汇聚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他们把“要我读书”提升到“我要读书”的高级阶段,把知识改变个人命运与改变人类命运高度融合,以人类的智慧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第三重境界是“我必读书”,即为修身而读书。这类人读书,已经是一种自觉自愿的习惯,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是一种由衷的本能渴求,对他们而言,读书就跟吃饭、睡觉一样,是人生的基本功,是生活的必修课,甚至如氧气一般须臾不可或缺。他们读书,不仅是为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厚实积累、奉献人类,更是为修身养性、锤炼品行、淬炼人格、造福社会,把读书升华到最高的境界。古往今来,他们以卓越的才能、深邃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为全人类创造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样的人,古已有之,现在有之,将来亦必有之,因为知识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源泉,求知是人生的最大乐趣。当然,要达到最高境界绝非易事,也绝非常人。

我想,

如果让书香充满我们的生活,

让书本伴随我们的一生,

那是何等美妙啊。

书到用时方恨少系列(书到用时方恨少)(11)

书到用时方恨少系列(书到用时方恨少)(12)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管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