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弟今年刚上大一,前天开学的时候发生了一件蛮好玩的事情。
从注册点到宿舍楼,帮他抬行李的学长全程安利自己所在的部门。表弟本来想加学生会,但生性内向的他遇到这样的尴尬后反而有些打怵了。
当晚,他就在微信上这么问我。
“哥,你觉得我该不该加学生会啊?”
是否要加入学生会,其实一个有点复杂的问题。
要不然,它也不会和“怎么在大学期间谈一场恋爱”一起,成为大学新人的两大困扰。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批评大学学生会”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
知乎“学生会”话题下面,得票高的答案清一色都在劝退。学生会,仿佛成为了官僚做派的同义词。
但这其实是一种偏见。
编辑部的一位同事A,大学期间参加了社联。在他们大学,社联的运作模式、整体架构和学生会没什么区别,称之为“学生会”也完全没问题。
聊起学生会的时候,她总是难以理解那些刻板印象。
“我经历的学生会,真的没有这些杂七杂八,很纯粹的。”
对A来说,“部长”这个称呼,在她加入部门没多久之后,就在部门的日常聊天中消失了。
她和其他部员,都是用学姐或者“狒狒”这个昵称来称呼部长。
但同时,她也不否认校级学生会的水会比较深,积重难返,那里的风气已经很难改变了。但院级的学生会,还是很纯粹的。
“不称呼‘部长’就被公开怼这种事情,怎么可能啊!如果真有这样的人,那是要被整个社联diss的。”
关于学生会,还有另外一种错误的打开方式:夸大学生会能带来的成长。
帮忙抬行李的学长在向我表弟安利他们部门的时候,所使用的说辞就是“提高策划和执行能力”、“学会使用Office、Adobe系列软件”和“有助于找实习和找工作”。
懵懂的大一新生自然很容易被这些字眼唬住,但其实那位学长说的,只能算半真半假。
学生会宣传口的部门,主要负责各种宣传材料的制作,比如微信文章、海报视频等;而非宣传口的部门,它们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策划各种活动并且落地执行。
纳新之后,各个部门肯定会针对大一新部员进行培训,但学生工作本身对于这些能力的要求不是非常高,培训往往浅尝辄止。
所以说,通过学生会变成叱咤风云的大佬这件事,跟做梦没什么区别。
学生会对于成长的意义其实在于尝试,有些事情,你只有亲身尝试才知道自己是否合适,是否感兴趣。
我的学姐B,毕业后之所以选择去新媒体做文案,就是大学期间,在新媒体部的时候,发现自己很有网感,追热点写爆文,不要太有兴趣。
她后来写了一篇本校食堂早餐测评,阅读量上了2w,让我羡慕得不行。
“但我真的很讨厌和老师对接,我会很紧张,我当时就特羡慕那些能和老师谈笑风生的同学。”
加入学生会的学姐B,在发现自己网感爆棚之后,也意识到自己其实是一个“对接恐惧症”患者。因此,她毕业之后拒绝了一家要她去做AE的广告公司,转而选择了文案。
另一方面,学生会无法带来非常立竿见影的帮助,这是事实;但在学生会,也的确可以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是很多人都会有的美好相遇。
一群人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哪怕这个目标可能有些幼稚,这也是非常热血的。
“除去创业,这大概会成为大学四年唯一的热血回忆吧。”
虽然加入学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价值,但对于未来规划并不算明晰的大一新人来说,最值得投资的事情仍然是学习本身。
大学期间的奖学金,会是简历上非常有分量的一笔。
参加学生会,对于评定奖学金有一定的帮助;但包括国家奖学金在内的重大奖项,最看重的还是成绩,如果挂科了,哪怕你是主席,奖学金都和你没什么关系。
因此,参加学生会的最重要前提,还是学有余力。
在这个基础上,还必须怀抱合理的期待值,那么学生会才会是值得尝试的。
学生会有收益,但也有风险。
我和另外几个在学生会待过的朋友,在自己亲身经历的基础上,总结了几条关于学生会的建议给大一新生。
(1)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加入学生会。如果学业和学生会产生冲突,一定要坚持学业优先。
(2)如果要加入学生会,请尽量选择院级学生会。至于校级学生会,在报名之前,一定要了解整体风气。
(3)加入学生会之后,既要负责任地完成份内工作,也要适时地学会拒绝,这样才能拥有自己的时间。
(4)根据你想要的提升的能力,选择相应的部门。
如果你想提升文案能力,以后进入新媒体、广告公司,那么推荐新媒体部和新闻部。
如果你想学习制作海报、拍摄视频,以后应聘设计岗位,那么推荐设计部或宣传部。
如果你想提高沟通能力,在未来成长为一个客户经理,那么推荐外联部。
如果你想学会活动策划和落地执行,以后应聘策划岗,那么推荐文娱部、体育部等举办大型活动的部门。
(5)学生会只负责带你入门,想要变成大佬只能靠你在学生会之外的自我学习。
不管如何,学生会始终是大学生活很微小的部分,而学习才是大学生活的重头戏。
学生会从来就不是大学的必修课,但的确是一个值得尝试的选项,直接将它踢出选项列表的行为就是耍流氓。
最后,祝愿所有小鲜肉们都可以度过没有遗憾的大学四年。
不做无聊的大学生!我们痴迷成长,崇尚思考,热爱挑战。我们在大学sowhat等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