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文言词语“就”的用法。

《说文解字》中说“就,高也。”,意思是“就,是人奔赴高处来居住。”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就”的本义就是“赴,趋向”。

如《孟子见梁襄王》中写到“民归之,由水之就下”,就是说“老百姓归顺他,就像水向低处流一样”,这里的“就”就是“赴,趋向”。

如果“趋向”的目标是官职,那么“就”就可以翻译为“赴任,就职”。

如“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闻”在这里是使动用法,表示“使……听到”,“就”就是“赴任,就职”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臣通过上表仔细陈述让您听到(我的想法),推辞(这份职务)不去赴任”。

“趋向”高处,就是不断的“走近,靠近,接近”高处。

《荀子·劝学》中的“金就砺则利”,这里的“就”就是引申义“靠近,接近”,这句话翻译出来就是“金属的刀剑接近磨刀石就会锋利”。

“趋向”车等交通工具,就有“登上,踏上”的意思。

荆轲刺秦离开燕国时“遂就车而去”,“就”在这里就是“登上”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于是荆轲登上车离去”。

如果“趋向”了目标,那就快成功了,所以“就”就有了“成就,成功”的意思。

比如左边这一句“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意思是“荆轲知道事情不能成功,倚着柱子大笑”,这里“就”就可以翻译为“成功”。

“就”作动词时还可以翻译为“看,观赏”。

比如《过故人庄》里有一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句话里的“就”就是“观赏”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等到秋高气爽的重阳佳节,我还要再来品尝美酒观赏菊花”。

最后,“就”可以做假设连词,翻译为“即便,即使”。

例如“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意思是“即使仍向东带兵前去,一定不会失败,陷于危险的境地”,前一句是假设的内容,后一句是假设的结果,“就”在这里就是“即便,即使”的意思。

说了这么多,你都记住了吗?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就”的本义就是“赴,趋向”

如果“趋向”的目标是官职,那么“就”就可以翻译为“赴任,就职”。

“趋向”高处,就是不断的“走近,靠近,接近”高处。

“趋向”车等交通工具,就有“登上,踏上”的意思。

如果“趋向”了目标,那就快成功了,所以“就”就有了“成就,成功”的意思。

“就”作动词时还可以翻译为“看,观赏”。

最后,“就”可以作假设连词,翻译为“即便,即使”。

你学会了吗?下节课见。

中考语文必考的古诗词(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

往期精彩回顾:

中考语文古诗词必考知识总结(1)

中考语文古诗词必考知识总结(2)

中考语文古诗词必考知识总结(3)

中考语文古诗词必考知识总结(4)

中考语文古诗词必考知识总结(5)

中考语文古诗词必考知识总结(6)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文言实词/虚词超详尽讲解(7)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8)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9)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0)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1)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2)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3)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4)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5)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6)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7)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8)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9)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20)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21)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22)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23)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24)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25)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26)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27)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28)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29)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