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其传统文化之灿烂、其汉语语言之丰富、其地域语音之多元,形成了辉煌的大中华文化作为构成文化元素之一的汉语语言,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语音也不例外,同样在与时俱进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从古至今它的发展脉络是清晰的,是有传承性的,以独具特色的方言来说,在普通话“大行其道”的今天,各地方言仍然存在着,可以这样说,只要地域人员不呈现人为的大规模迁徙或疏散,方言就不会消失,且会继续存在下去,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我说的山西省大同市的方言?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我说的山西省大同市的方言(大同方言举隅)

我说的山西省大同市的方言

我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其传统文化之灿烂、其汉语语言之丰富、其地域语音之多元,形成了辉煌的大中华文化。作为构成文化元素之一的汉语语言,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语音也不例外,同样在与时俱进。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从古至今它的发展脉络是清晰的,是有传承性的,以独具特色的方言来说,在普通话“大行其道”的今天,各地方言仍然存在着,可以这样说,只要地域人员不呈现人为的大规模迁徙或疏散,方言就不会消失,且会继续存在下去。

大同方言作为一种北方独特的方言,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大同地处山西北部与内蒙古的交界处,历史上与北方的少数民族接触较多,特别是北魏时期与有明一代。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自公元386年正月定都大同至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南迁洛阳,大同一直是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孝文帝规定在朝廷上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并称汉语为“正音”。要求“一从正音。”三十岁以上的鲜卑官吏,在朝廷上要逐步改说汉语。三十岁以下的鲜卑官吏在朝廷上要立即改说汉语。如有故意说鲜卑语的,要降爵罢官。由于孝文帝的“颁诏”,使当时的若干少数民族语言趋于一统,进而使用标准的官方语言——平城话(大同话)这就形成了1600年前的大同方言。明代自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起,俺答汗寻求同明朝建立政治和经济上的联系,但却遭到明朝的反对,于是极力骚扰和挑衅,不断在边关——大同新荣区等地区制造事端,无奈之下,明王朝答应与俺答汗进行互市贸易,开放新荣区得胜堡等地马市及相关互市贸易。一段时间内使这一边关地区呈现出安全稳定的局面。其互市贸易的过程,也是多民族语言交流、糅合的过程,这种相互吸收便形成了今天的大同方言。

实际上大同方言本身也不是处于一个平面上的,此所谓“十里不同音”,甚至会出现“三里不同音”或“隔河不同音”的状况。这就是语言发展中的有趣现象。比如:堡子湾乡和拒墙乡的一些村落的语音就更接近内蒙丰镇、兴和、凉城的口音。

大同方言大致有如下特点:

一、 以“圪”字打头构成众多词汇

“圪”在大同方言里出现的频率非常高,由它构成词头表达不同的内容,例如:

【圪蹙】有事或者有话闷在心里,不愿意告诉别人。如:“她圪蹙了好些天啦,愁眉不展的,叫人着急。”

【圪沓】话多,啰嗦。如:“哎呀,这个人年轻轻儿的,咋圪沓成这样?”

【圪乘】慢慢地移动。如:“圪乘过来也不给你,心里有你走到天边也有你的,心里没你走到锅边也没你的!”

【圪斯】动作缓慢。如:“叫你快些过来,你就圪斯哇。”

【圪唠】形容聊天非常热烈。如:“他们俩圪唠了半前晌。”

【圪吱】形容小儿哼唧。如“甭圪吱啦,哭啥哩?”

【圪泡】骂人的话,野种或私生子。如:“你个灰圪泡,有你啥相干?”

【圪丁】公绵羊。如:“养活了两个圪丁,哪来羊羔子。”

【圪都】拳头。如:“一圪都打在眼眶上,差点戳瞎眼睛。”

【圪蹴】蹲下。如:“那老汉腿脚挺好,80多岁圪蹴半天还能站起来。”

【圪怵怵】怯生生,可怜的样子。如:“甭说啦,人儿圪怵怵站那儿半个时辰啦。”

【圪馇】因煮饭时火过大,烧煳锅底或结了硬耙。如:“俩孩日嘴馋,就盯着稠粥锅里那点儿圪馇。”

二、以“日”字打头用作动词或形容词,也用在词尾,相当于“子”的意思

“日”在大同方言里,是一个入声字,由它构成的词显著地增强了语义的表达,例如:

【日噘】形容骂人。如:“一个铜钱四个字,为人不说自不是,怹儿祖祖亡人的日噘了半天,吵吵了半儿番,理全叫怹儿占了。”

【日吹】吹牛,夸大其词,说大话。如:“那个半吊日,当人家不知道,在那儿日吹。”

【日鬼】鼓捣,暗地里搞小动作。如:“前日圪就看见你啦,还在那儿日鬼啥哩!”

【日脏】肮脏、不干净。如:“他们家可日脏哩,连人都进不去。”

【日怪】奇怪。如:“夜泥圪五更天可日怪哩,狗娃不知道看到啥啦,咬得全村的狗都跟着叫。”

【日粗】吹嘘,说话不着边际。如:“就数他能日粗,啥也做不了。”

【日能】手巧、能干。如:“三木匠可日能,啥营生到他手里都做得挺好。”

【日滥滥】絮叨、碎嘴唠叨。如:“唉呀!麻烦死啦,日滥滥嚼蛆哩,那个男人像你嘴这样碎?”

【日恶】为人阴险恶毒。如:“那家伙挺日恶的,村里人都躲着他。”

【日显】故意向别人展示或显摆自己。如:“手里赚俩钱儿,烧得他不知云里雾里,日显啥哩。”

三、大同方言里的儿化音

儿化音是大同方言的一大特色,使用频率也比较高,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甚至超过了普同话。例如:

【半圪截儿】用于计量,是整个长度的一半。如:“狗迎着跑过来就咬,他拾起半圪截儿棍日,打得狗扭头就跑。”

【撮莜面圪卷儿】当地的一种主食,加工成细条状上锅蒸熟即可。如:“快晌午啦,莜面也粉好啦,赶快撮莜面圪卷儿哇!”

【一紧儿】一直。如:“快去拉架嘁,一紧儿扢言的没完啦。”

【快欢欢儿的】极言行动迅速,赶快。如:“快欢欢儿的跑哇,要下大雨啦!”

【圪堆儿】圆形的堆。如:“那一圪堆儿粮食有多少斤?”“快立夏啦,地里的粪圪堆儿还没撒开哩,这庄稼咋种呀?”

【谷米面饽饽儿】用小米面制作的窝窝头。如:“今儿蒸得谷米面饽饽儿有点儿硬,嚼得齐截截的,咬得牙疼。”

【老人儿】专有名词,特指老年妇女。如:“那老人儿是谁?吆,是村东头七斤的奶奶。”

【老汉儿】专有名词,特指老年男性。如:“那老汉儿可硬巴哩,90多岁走路不用别人搀扶。”

……

以上仅仅是大同方言中一些词汇的意义和用法,其在语音、语法方面也很有特点,有待于语言学、汉语史、音韵学、方言学研究的人士进行深入的探讨,进而继承和发展大同方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