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年级上册 数学 教案

年级: 班级: 日期:

课 题

相交线

第 周

第 课时

1.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能找出图形中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探索“对顶角相等”这一性质.

教学准备

剪刀 一张纸 三角板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1. 创设情景 明确目标

教师出示剪刀和一张纸,演示剪纸的过程.

活动1:

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请观察图中的4个角,两两相配共组成几对角?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成两类?

展示点评:

(1)请根据观察完成下表:

两直线相交 分类 位置关系

两直线相交

分类

位置关系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相交线(初中七年级数学--相交线--教案)(1)

(2)如果改变∠AOC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他角的位置关系吗?(不会改变∠AOC与其他角的位置关系)

小组讨论:邻补角和对顶角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从哪些要素进行判断?

反思小结:1.邻补角和对顶角是由两条直线相交构成的具有特殊位置关系的角,它们是成对出现的;2.在两直线相交的前提下,理解邻补角,注意:一有公共顶点,二有一条公共边;理解对顶角,注意:一有公共顶点,二无公共边.

针对训练:

1.如图所示,在所标识的角中,互为对顶角的两个角是( A )

A.∠2和∠3 B.∠1和∠3

C.∠1和∠4 D.∠1和∠2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相交线(初中七年级数学--相交线--教案)(2)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相交线(初中七年级数学--相交线--教案)(3)

第1题图

第2题图

2.如图所示,AB与CD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1的邻补角是 ∠2和∠4 .

探究点二:对顶角、邻补角的性质(任务三)

活动2: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相交线(初中七年级数学--相交线--教案)(4)

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则∠1与∠2是什么角?它们的大小关系如何?∠1与∠3大小关系如何?请说明理由.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相交线(初中七年级数学--相交线--教案)(5)

展示点评:

解:

∵直线AB,CD相交于点O,

∴∠1+∠2=180°(邻补角互补)

∴∠2+∠3=180°(邻补角互补)

∴∠1=∠3(同角的补交相同)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相交线(初中七年级数学--相交线--教案)(6)

例1 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1=40°,求∠2,∠3,∠4的度数.

解:

由邻补角的定义,得

∠2=180°-∠1=180°-40°=140°

由对顶角相等,得

∠3=∠1=40°,

∠4=∠2=140°.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相交线(初中七年级数学--相交线--教案)(7)

变式:直线AB、CD相交于点O,∠AOC=40°,OE平分∠AOC,求∠DOE的度数.

小组讨论:“对顶角相等”这一特质有哪些运用?

反思小结:判断两个角是否为对顶角,要看这两个角是否是两条直线相交得到的,还要看是否符合两点要求,才能根据“对顶角相等”来解决与计算有关的问题.

针对训练:

  1. 如图,∠1=27°29′,则∠2= 152°31′ ,∠3= 27°29′ .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相交线(初中七年级数学--相交线--教案)(8)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相交线(初中七年级数学--相交线--教案)(9)

第4题图

第3题图

4.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

(1)若∠AOC+∠BOD=100°,求∠AOD的度数.

(2)若∠BOC比∠AOC的2倍多33°,求∠AOC的度数.

解:(1)

∵∠AOC+∠BOD=100°(已知)

∵∠AOC=∠BOD(对顶角相等)

∴∠AOC=∠BOD=50°

∵∠AOC+∠AOD=180°(邻补角互补)

∴∠AOD=130°

(2)

设∠AOC=x°,则∠BOC=(2x 33)°

由题意可得x (2x 33)=180

解得x=49

即 ∠AOC=49°

四、总结梳理 内化目标

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对顶角和邻补角各有什么特征?产生这两类角的前提是什么?

2.邻补角与补角有什么区别?

3.对顶角有什么性质?这个性质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4.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四个角中,有几对对顶角?几对邻补角?

五、作业布置

(一)上交作业 教材第7至8页第1、2、8题.

(二)课后作业

修改补备

备课组长: 检查日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