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乐志」ID:SoundtrackM

和我们一起,关注电影音乐一百年

文 / yapapa

英国作家Agatha Christie(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东方快车谋杀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自面世以来,已被多次搬上银幕。今年,英国名导演Kenneth Branagh(肯尼思·布拉纳)也为观众献上了自己的《东方快车谋杀案》,片中他不仅自己出演波洛,还请来了Johnny Depp(约翰尼·德普)等一干大牌前来助阵。

她来电的哭腔让我烦躁原声(她在片尾的哭腔真让我着迷)(1)

《东方快车谋杀案》剧照 ©️ doubanio

不过单靠这列车厢里的星光熠熠并不能解决这个所有名著改编电影都无法回避的难题: 在一部被反复阅读,反复影像化的作品里,还能挖掘出什么新的东西能呈现给观众?特别是已有著名的1974年版《东方快车谋杀案》珠玉在前,至今仍被许多观众视为经典。

Branagh和他的编剧Michael Green(迈克尔·格林)的策略是弱化推理要素,更着力于展现的道德人性的困境,这使得Branagh导演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有更多情感冲突,也更为戏剧化。其中相当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在揭露真凶时波洛的长段独白。

《东方快车谋杀案》(1974)剧照 ©️ doubanio

之所以提到这些,是因为如今《东方快车谋杀案》改编的这种戏剧化的策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配乐风格。

对原作略有了解的读者,应该都知道东方快车上的谋杀案是一桩复仇(不了解的读者,容我略微剧透一下)。复仇一方面为新版主创们提供了探讨道德和人性问题的出发点,另一方面也承载着本片的情感主题:复仇者虽然使原本的加害者获得了惩罚,却再也找不回失去的珍贵的人和物,更多其实是让自己的回忆获得些许安慰。

她来电的哭腔让我烦躁原声(她在片尾的哭腔真让我着迷)(2)

《东方快车谋杀案》剧照 ©️ doubanio

犹记得1974年版的结尾的配乐,当真相大白,火车重新开动时,响起了旅程开始时欢乐的音乐,仿佛一切怨仇连同罪案的疑云一同消散,生活重回正轨。而如今这部《东方快车谋杀案》最后点题的片尾曲《Never Forget》则更感伤,更沉重,导演Kenneth Branagh亲自写作的歌词呼应了本片复仇与回忆的情感主题。

当恨的表面在复仇的成功中脱落、溶解时,内里对故人深切的爱也就显露出来了。歌曲的第一句是祈愿:

请回来吧,你会重回我身边么?(Please, will you come home, will you stay with me.),到了歌曲的第二段,“你会回家吗”(will you come home),变成了“当你回来时”(when you come),直到最后“你回家了,我的爱人”(You are home, my love)。

与此相对的是始终不变的反复咏唱:我们将永不忘记(“We will never forget you”)。当故事结束,观众们一定对“我”和“我们”的所指心领神会。

可是 “你”究竟是谁呢?

她来电的哭腔让我烦躁原声(她在片尾的哭腔真让我着迷)(3)

《东方快车谋杀案》剧照 ©️ doubanio

从表面上来看,这是故去的心爱之人,急切的呼唤和矢志不渝的等待终究也换不回爱人的归来。这样,歌词最后“你回家了”,也就不过是一个美好的幻想,与事实上“你”永远的离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就更加凸显了全片的感伤气氛。

然而,细究歌词里还有这样几句:“我们不会忘记你,你永远不会离开,我们将你永留心间。”(We will never forget you, you will never leave, in our hearts we’ve kept you.),也许“你”并只不是故人在现实中的存在,更是她在深爱着她的生者心中留下的记忆。哪怕是故人再也不能归来。只要生者依旧记着她,那么她就不会“离开”。对故人的呼唤和等待看似徒劳,本身也是记忆的证明,而歌词最后一句的“You are home”,道出的不仅是美好的愿望,更是某种意义的事实:逝去者永驻于生者爱与回忆的家里。

她来电的哭腔让我烦躁原声(她在片尾的哭腔真让我着迷)(4)

《东方快车谋杀案》剧照 ©️ doubanio

所以说这次《东方快车谋杀案》里的火车之旅,也就是一条通向家园的旅程。这不是指的地理意义上的家园,而是心理意义上的家园。

复仇作为爱与回忆的证明,并不是全无意义的,至少它使得回忆中被恨占据的地方解放出来,将它奉献给爱。按这样说,这并不是一条返回家园的路,而是建立家园的路。也许正因此,本片的配乐担当,Branagh的老搭档Patrick Doyle(派屈克·道伊)没有采取1974版《东方快车谋杀案》中首尾呼应的回溯式配乐。然而他依旧在影片配乐中留下了线索。

她来电的哭腔让我烦躁原声(她在片尾的哭腔真让我着迷)(5)

《东方快车谋杀案》剧照 ©️ doubanio

电影中有两处当事人回忆往昔的配乐(原声带曲目《Armstrong Case》和《Justice》),它们采取的都是钢琴与弦乐的配器和分解和弦的织体。《Armstrong Case》是第一次回忆起小Armstrong之死的配乐。音乐进行到属和弦上戛然而止,仿佛有着一个缺口等待着填补。而真相大白后出现的《Justice》是全曲的高潮,它将《Armstrong Case》中的主题经过变奏,终于在主音上解决了。

然而曲子并没有以此结束,而是一遍又一遍地变奏、反复,好像是要不断地回味喜悦一般。曲子以正格终止结束,纯净的竖琴上奏出了主和弦,仿佛记忆得以完满和净化,终于能在心灵中为死者寻找到家园。

就这样,同样运用钢琴和弦乐,同样是分解和弦织体伴奏的片尾曲响起的时候,一切就水到渠成,理所当然了。

单独抽出来考察的话,这首片尾曲并不能算是特别出彩的作品。歌曲演唱者Michelle Pfeiffer(米歇尔·菲佛,同样也是Hubbard夫人的扮演者)有着优美的嗓音,她模仿哭腔的颤音(比如在In our hearts we’ll keep you)的确动情。

但如果把这首片尾曲放在电影的整体结构里看,也是恰到好处的。它不仅强调了电影的影像和对白中不能充分体现的回忆的主题,同样和全片的配乐相互呼应。

唯一遗憾的,就是Branagh的歌词中“will you come home, will you come home to me, home, my love”一句里几次三番出现的home。虽然我们知道home在这首歌里的重要性,但还是略显啰嗦。

她来电的哭腔让我烦躁原声(她在片尾的哭腔真让我着迷)(6)

片尾曲演唱者 Michelle Pfeiffer ©️ doubanio

不过作曲Patrick Doyle的这种用钢琴的分解和弦音型辅以弦乐的煽情法,可能并不对许多1974版电影影迷的胃口。确实,当年配乐的乐队写作,要比Doyle的新版丰富得多,这个话题应该另有朋友专门讨论,此处不再赘述。

我觉得这样的改变虽然就现在的音乐创作来说十分流行,但在这里却并不是一个时代审美变化的问题。因为就算不和1974版比较,Patrick Doyle在本片里总的配乐风格要比他之前的作品(如《哈姆雷特》(Hamlet,1996)等都更加接近极简主义:音型、动机乃至和声进行的循环反复,更多地承担着烘托气氛的功能。这与此次《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改编有关其实有着莫大的联系。

她来电的哭腔让我烦躁原声(她在片尾的哭腔真让我着迷)(7)

作曲Patrick Doyle ©️ guru.bafta

熟悉老版的朋友或许会注意到1974版《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盘问乘客的段落几乎没有配乐,而在Kenneth Branagh新执导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中则多次插入了配乐。诚然,在如今版本里讯问配乐中和声进行的反复,通过配器和力度的变化,很好地体现了乘客内心的紧张感和焦虑感,这在讯问故事里Hector MacQueen(赫克特·麦奎恩,雷切特的私人秘书)这个角色的段落里体现得特别明显。而在另一位乘客的段落里,甚至已经出现了回忆场景的钢琴分解和弦音型,究竟是谁,为了不剧透,这里就不明说了。

总体来说,老版着重表现的是波洛风趣言谈和乘客们迥异性格的戏剧化效果,而新版则是突出了现代电影叙事里的紧张气氛,音乐的差异也同样体现在此。但从音乐的感情色彩和表现构架上看,两版迥异而又鲜明的艺术特色,形成了有趣而耐人寻味的对照,倒也不必梅雪相争,值得去影院体味新时期语境下不同的音乐滋味。

本期作者

yapapa

古典音乐和电影音乐爱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