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羽 明慧垚每到寒暑假,就迎来了大学生们社会实践的高峰期,可近年来的一种现象却着实令人看不懂,本该在实习后获得的实习证明竟然成了明码标价的“热销货”,旺盛的需求量甚至催生出公然叫卖“实习证明”的网店,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造假的实习证明为何?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造假的实习证明为何(造假的实习证明为何)

造假的实习证明为何

白羽 明慧垚

每到寒暑假,就迎来了大学生们社会实践的高峰期,可近年来的一种现象却着实令人看不懂,本该在实习后获得的实习证明竟然成了明码标价的“热销货”,旺盛的需求量甚至催生出公然叫卖“实习证明”的网店。

据媒体报道,部分网络电商平台上出售“实习证明”售价在数十元至数百元之间,并可根据购买者要求进行“私人定制”。卖家称,每年八月份左右,都能接到不少问询,其中绝大部分为在校大学生。

学校为了引导学生重视社会实践课程,往往会将实习与学分挂钩,以便监督学生,而实习证明正是重要甚至是唯一的考量依据。很多大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不想或者不能参加实习,为了应付考核,顺利毕业,只能弄虚作假,掏腰包“伪造”一份假的实习证明。据媒体报道,南京某大学一名大三学生小赵准备暑期正在“备战”考研,没有参加实习。可是按照学校要求,在校本科生需进行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并由用人单位出具实习证明。开学在即,实习证明就成了他最大的难题。“这份实习证明跟学分挂钩,如果开学时交不出来,毕业的时候就会很麻烦。”

无奈之下,小赵只能选择“捷径”,他通过电商平台花70元购买了一份某公司出具的实习证明。这份实习证明上公章、实习评语“一应俱全”,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毋庸置疑,购买假实习证明是一种欺骗。某高校的老师在接受采访时一针见血:“身为学生,如果说实习证明都可以伪造的话,那么等到他作为一个社会人的时候说不定他还会做许多其他不诚信的事情。”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目前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失位。“还是需要尽量引导学生去做一个诚信的人。”

只有货真价实的实习才会有实打实的收获。在一些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中,有的学生实习结束后,自己感觉收获比“本科四年的专业学习还要多”。退一步来讲,这至少也是一段丰富的人生经历,会让你看到自己的“短板”,获得很多校园中难以学到的人生感悟。

自欺欺人,得不到锻炼机会是小,还可能对自己的未来造成消极的影响。弄虚作假也许瞒得过学校和老师,但却很可能在将来被拆穿,履历中的实习证明是真是假,用人单位一问便知,最终受损的将是个人诚信。

同时,卖家制作的“实习证明”,涉嫌冒用公章,一经查实,需要承担刑事责任。按照《刑法》规定,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依据其情节及造成的后果,可被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假实习证明的存在依然值得我们去探讨,去追根溯源。

“我太忙,还有很多论文没有写”;“要读双学位,几乎没有寒暑假”……学业繁忙,时间有限,这些现实问题确实给许多大学生造成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困境,但也成为了一些人逃避实习的借口。“我很忙”的背后很可能是“我害怕”和“我紧张”,是大学生对适应社会的一种逃避。有媒体记者采访到北京一所高校的大三学生,她表示自己不想去实习,主要是因为之前学长向他透露过实习单位对新人要求很苛刻,她怕自己承受不住所以才放弃实习选择从淘宝上购买。

部分大学生会忽视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有的学生表示实习就是浪费时间,保证成绩优异才是关键。在他们看来,成绩是能力的体现,成绩优异就代表能力强。然而,书本中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不一样。实践能力的缺失终究还是纸上谈兵。

从实习本身而言,它原本是学校连接学生与社会的一种手段,但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大学生的个人选择越来越多,对个人发展的理解和择业观也发生着变化。“我要参加公务员考试,暑假是很好的复习时间”“即将考研,辅导课一个接一个”……很多大学生也对实习安排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同时,在很多学校,实习制度也仅仅流于形式,实习有“水分”,很多老师也只好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有需求才有市场,实习制度本身也应该进行自我检讨。为什么学生不愿意去参加社会实践,而是花钱伪造实习证明?是当下的实习对大学生来说已经缺乏吸引力了吗?实习制度如何跟随社会发展而变得更有导向性?

另外,多种原因也造就了实习难的现状。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沟通渠道不畅,有实习需求的学生却很难找到合适的实习岗位;其次,大学生往往实习时间较短短,费时费力进行培训后,刚掌握技术就要离开,有的用人单位可能会觉得“不值”。

让实习远离“生意”,迫切需要社会、高校和大学生们共同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