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炳春

大漠深处翡翠湖(碧水丹崖汉仙湖)(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江西赣州会昌县的汉仙湖,因“仙”而得名,八仙之汉钟离在此一带修炼得道成仙。

她是浩荡百里湘江源头上游部分,水深并富有“龙脉”,当属“八仙圣地·人间仙境”汉仙岩国家AAAA旅游景区中,最为灵动的一个板块,是国家水利风景区,清丽脱俗。

汉仙湖,当地人又称之为“羊子岩水库”,水库得名于仙湖码头抬头即望的“羊子岩”。从码头溯流而上,14里水路曲折有致,曼妙如斯。放眼望去,偶尔以为“山穷水尽疑无路”时,转个急弯,未曾想却“柳暗花明又一村”。沿水路往汉仙岩主景区行进中,发现间或突起一两座孤零小岛。其实,小岛并不孤寂,偶见群鸟戏飞,叽叽喳喳的鸟儿声,与汩汩哗哗水流声融为一体,令人陶醉。小岛就像温婉少女隆起上衣上,精心别上的那枚耀眼胸针。玲珑精致的少女胸针,给这连天碧水增添了一份灵动与生机,独有一番韵味。

大漠深处翡翠湖(碧水丹崖汉仙湖)(2)

沿途视线略作左右扫描,或如双蟒出水,或如雄鹰展翅,或如骏马望江,或如群象出山……两岸数不清的巨岩,形象神肖(xiào)。水岸两悦,相映成趣,并与八仙传说故事巧妙相连,让人目不暇接,浮想联翩。

百里湘江,与湖南湘江同名不同河,古称“雁门水”,取名于古代中国地理名著《水经注》,相传是由唐朝八仙神话中韩湘子游居修炼成仙时飘落的腰带,因此而得“湘水”名称,汉仙湖即由上游湘水积流而成。

滔滔湘水,自古是由赣入闽进粤的重要水上通道。湘水蜿蜒165公里,流经的会昌南部各地称为“湘乡”。湘水望北流入会昌县城,在伟人毛主席赋词盛赞“风景这边独好”的会昌山脚下,与绵江合汇成贡江。诗词曰:“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这是毛主席众多诗词中唯一以县名为题的佳作。响亮的“风景这边独好”名片,源自于会昌,她不但成为了江西全省的旅游宣传语,还被各级新闻媒体及各类文章广泛引用为很好的标题。

汉仙湖的下游,是著名古镇筠门岭。筠门岭扼赣闽粤三省咽喉,周围山峦重叠,异峰突起,地势险要,历代成为兵家必争的军事重地。

据说西汉名将周亚夫最早在此驻军,史书记载魏晋南北朝开始屯兵,汉武帝时代御史王温舒征粤时也曾屯兵这里。宋代杨文广兄妹带兵在筠门岭一带大征南蛮,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清同治年间,筠门岭的羊角村设立羊角营,又称羊角水堡,常驻兵丁200多人。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石达开部数万人经过筠门岭转战武平一带。苏区时期,筠门岭是“中央苏区的南大门”,在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毛泽东、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从事过革命实践活动,20世纪30年代初,邓小平在筠门岭任“会寻安”中心县委书记时,频繁经水路往来于周边各地,有声有色地开展革命工作。第五次反“围剿”期间的1934年4月,这里发生了著名的筠门岭保卫战。抗日战争期间,筠门岭成为东南半壁江山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的中心,各种机构的设置规模空前,成为抗战时期的商业重镇,与唐江、古陂、小溪合称为“赣南四大名镇”。那时有8家中央和邻省金融机构到此设立办事机构,商号达440多家,当时海外来信只需写“中国筠门岭”便可投寄,可见其当时名气之大,甚至新华书店销售的通用世界地图也标有“筠门岭”。

湘江水系,自古船运业发达,据当地老辈人介绍,筠门岭码头曾经同时100多号货船停靠,载重量几吨到几十吨的船只可以沿江而上。可惜,上世纪50年代末“大炼钢铁”时,流域内的许多树木被砍伐,植被遭破坏,河水越来越浅,导致无法通船。1991年,羊子岩建起水库发电站,并且植被逐步得到修复,从羊子岩到汉仙岩这段十多里水路又恢复通船。不过,随着公路建设的完善,水路昔日的主要运输功能,转变成如今的游览观光和灌溉、发电为主了。

悠悠汉仙湖水路,有长江三峡之雄观,并有漓江山水之佳景,旧志赞之:“汉仙岩景固奇,而入岩水路尤妙”。置身游船,极目四望:烟波浩渺,碧水悠悠,明镜瀠洄;群山环抱,丹崖垒垒,奇峰夹岸;山水相拥,参差交错;竹木葱郁,田园村舍;十里长廊,风景独好。这条五彩斑斓的山水走廊,简直就是一幅浑然天成的水墨画卷。明朝中丞大夫郭子章评日:会昌羊角水,远胜武夷九曲溪!

从羊子岩水库库坝边的码头溯流而上,精品景点美不胜收。

码头旁的羊子岩,又名杨子岩。相传,北宋名将杨业之孙杨文广、杨金花兄妹奉诏南征,平蛮夷之乱。杨文广兄妹带领的大军曾于这一带与蛮兵交战,并在此岩中安营扎寨。岩临深壑,形势峻险;岩腹中空,平坦宽敞,可容百人。登岩观景,湘江山水,筠市风貌,尽收眼底。现在一般称作“羊子岩”,是当年修作电站水库时,周边植被好,有人放羊,觉得“羊”与杨同音且笔画少好写,加上整岩形状似羊,便记为“羊子岩水库”。据说岩内小庙宇,是为纪念杨文广、杨金花兄妹而建。传说中杨文广被鳗精活捉,杨金花为救哥哥,假意愿做鳗精的“压寨夫人”,用酒灌醉鳗精,智破鳗精3件法宝,最后取得了胜利。

往前是万丈石,原名军门石。这是历代官府屯兵扼守筠门岭的锁关之石,一隅之地而遥制千里,远看似万丈巨石,侧看像一面迎风招展的军旗,隔江相望又山圆如战鼓,所以当地有“左旗右鼓”的说法。明朝中丞大夫戴玠题诗咏叹万丈石:“……树根无寸土,亭亭悬罅隙。蚁垤视诸峰,纷纭在砂碛。累日看不厌,俄顷多所惜。险涩得迟行,放眼收奇僻。”据说,在20世纪60年代末,当地一位朱姓农民从后山爬上万丈石顶,然后用藤绑着缒下,怀着对毛主席的崇敬,在万丈石正面中间用红油漆写下“毛主席万岁”5个大字,虽然历经日晒风吹、雪侵雨淋,大字却长年历历在目。奇怪的是,1976年毛主席逝世那年,这几个大红字巧然消失了。

大漠深处翡翠湖(碧水丹崖汉仙湖)(3)

刚过万丈石,回首可见酷似从水面双双跃起的巨蟒,人称“双蟒出水”。传说八仙之吕洞宾曾在这里被一对蛇精战败,于是这对蛇精趾高气扬,常在湘水间嬉戏腾跃,后来双双化作了巨石。

泛舟继续缓缓逐浪前行,一尊巨石形如“骏马”跃入眼前,据说这匹骏马由杨文广征战南蛮时的坐骑化成,眼望滔滔江水,只好兴叹止步,最终化作巨石。

“仙湖水啊,浪打浪,岸边就是我故乡”。眼前的3块巨石,富有特色,人们将之乐称为“三星高照”,福、禄、寿吉祥三星,护佑着四周民众和广大游客幸福安康。

眼前这片地势宽阔平坦的地方,是营坊村。明朝以来,这里辟为练兵场和跑马场,是羊角兵营的操练场所,因此得“营坊”村名。清同治十一年版《会昌县志》记载,羊角兵勇训练有素,能攻善守,勇猛如虎。至今这一带还流传“梓山的蚊,羊角的兵”、“羊角的兵,深山的虎”等谚语。

自古以来,营坊都是一个有很多故事的村。客家人建村,选地建宅很讲究,一般追求依山傍水,山就是靠山,水就是财富。宅旁水边必有一片“风水林”。营坊村就是典型代表。风水林树种的选择,也是相当有讲究的,大都为生命力极强的樟木、楠木等常绿大乔木。营坊村保存着大量的古樟树,这些樟树耐旱耐瘠,在保持水土、抵御风沙、调节气候和美化环境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风水林一般还会被赋予“神”的元素,例如安放土地神小庙,当地称为“社公”,因此自有禁忌,神圣不可侵犯。自古以来,乡村有专门的村规民约,任何人不得入林砍伐,违者受罚。如:违约者罚一台大戏,以向百姓及风水林赔罪;或者罚款,赶猪——猪是农家的小钱库,把肥猪杀了,分到各家各户,以起到惩戒的作用。这种理念世代相传,即使在20世纪50年代末的“大炼钢铁”时期,村民也没有砍伐过这些风水林。

营坊是一个古村,村民大多姓王。据说,少年村民王梓一日上山砍柴,路上看见一只小白兔,便追随进入洞,恰遇八仙之汉钟离与韩湘子下棋,待看完一局棋,王梓发现身带的砍柴刀已锈成烂铁。回到村子后,已没有一个认识的人,除了几棵大树有些模糊印象外,到处是面目全非,一打听才知世上已过百年。于是,王梓返回洞中求仙,经韩湘子指点,炼丹3年,丹成后羽化升天。

回望仙湖侧岸,叠立一座石峰,酷似一神鹰展翅欲飞,形象逼真,气势雄伟,为高约200米,宽350米的“天下第一鹰”。相传,“八仙”之张果老豢养的一对雌雄老鹰受不了太多的清规戒律,因而结伴私奔,被张果老法眼识破,雌鹰被捉到汉仙岩山中禁锢思过,这只雄鹰只好在这里引颈相望、跃跃欲飞。清代江南西道监察御史吴启昆作诗称赞:“鹰鹉河边立,鹉头终朝阳,日出映云开,光来宿兴旺”。

边上的这条小溪,名叫金鸡溪。小溪与湘水汇合处,河滩尖尖活像笔头,文人墨客称之为“活水冲笔”。相传,古时一位风水大师,路过此处,判断此地一带是“风水宝地”,预言日后能出名垂青史的读书人。果然后来出了状元,还出过大官。于是,朝廷命官经过这里都要偃旗息锣,武官下马、文官下轿,以示敬重。沿金鸡溪口上行几百米,曾有清朝建造的胤殷桥,桥头三道石碑,字迹依稀可辨。如有怀古情结,这不失为一个好去处,或许能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游船上溯到目的地汉仙岩,就在汉仙岩主景区进门旁边,是一群大象正欲出山的壮观景象,我们称之为“群象出山”。这与八仙的关系可是密不可分的:传说八仙分别代表着男、女、老、少、富、贵、贫、贱,由于八仙均为凡人得道,所以个性与百姓较为接近,相传八仙在汉仙岩聚会时,经常骑着大象往来于湘水流域汉仙湖,八仙过海后,这群大象就留下来定格在这里了。

,